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在科學研究領域,數學一直是我國的強項。從古到今我們國家有無數的傑出數學人才,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數學領域我們國家更是人才輩出。這得力於我國家的教育體制對於青少年時期數學思維的開發教育。

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了諸如:許晨陽、惲之煒、張偉、朱文韻這樣的一批頂尖數學人才。這四人因為都是畢業於北京大學,所以也叫做“北大黃金一代”

然而,這些中國的頂尖人才最終很多都選擇在國外發展。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大批的頂尖基礎科學的人才選擇到美國發展呢?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許晨陽對於學術氛圍的質疑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從小許晨陽就表現出極高的數學天賦。小學一年級時,當同齡人還在為簡單的加減運算大費力氣之時,許晨陽已經可以運用乘法口訣快速的進行四則混合運算了。在上小學的時候,許晨陽就多次的拿到奧數比賽的一等獎。在人們的口中許晨陽就是名副其實的數學天才。

1998年,高中的許晨陽因為其過人的數學天賦被選入四川省數學代表隊。同年,許晨陽一舉奪得當年的奧數金牌。後來也因為這次的獲讓許晨陽被選入國家奧數代表隊。

最終,許晨陽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大學期間,許晨陽在數學上的天賦造詣也讓他成為全校的數學明星。僅大學3年級,許晨陽就已經完成了別人四年才能完成的專業課程。在當時北京大學著名的數學教授田剛的帶領下開始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兩年後許晨陽完成了北京大學研究生的課程,同時也得到了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的資格。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普林斯頓大學是被譽為“世界數學中心”的國際一流名校。許晨陽在這個世界一流學府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天賦很快便獲得了博士學位。這個時候的許晨陽哪怕是放眼全世界,在這樣的年紀能夠與其比肩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許晨陽拒絕了麻省理工大學的邀請,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任教,為自己的國家的科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於是在2012年,許晨陽回到了北京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

回到國內一年後,許晨陽就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並獲得了教授的職稱,受聘於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執教的那幾年,許晨陽又分別獲得了馬努金獎以及未來科學大獎。同時還在國內多家頂級的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本在國內前途無量的許晨陽卻在2018年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措。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2018年,許晨陽獲得了國家科學突破獎。就在人們紛紛向他投向讚許的目光時,在回國6年後,許晨陽辭去了北大數學系教授的職務,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從事數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於許晨陽的選擇,國內學術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聲音。但是許晨陽在臨走的時候卻指出了中國學術界的三個問題。

第一是中國學術界造假過於嚴重,如論文造假,學術造假現象太多。

第二是學風過於浮躁,人們過於急功近利的追求功名。

第三則是論資排輩的觀念難以改變,青年科學家的研究經費得不到保障,對於年輕人的扶持力度不夠,很多時候只看年齡不看水平。

許晨陽的言論一出立即引起學術界的一片譁然。國人們紛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許晨陽進行批判,同時也有眾多有識之士紛紛發表了對於中國學術界學風的研究報告。但是我們看到在這一片聲討中卻也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更多的是一種發洩式的指責。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中國學術界之痛

其實反觀多年來中國學術界,卻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許晨陽的現象也不是個例。

我們國家近年來人才外流的現象日益嚴重。特別是在基礎科學領域這樣的現象尤為突出。

眾所周知,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民經濟產值一直都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在這樣的高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科研工作者的貢獻。但是問題和功績一樣明顯。

由於我國多年以來的高速發展,造成了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重技術輕科學的現象。高校裡面的重點實驗室,國家的專項研究經費更多的願意投放在那些重點技術的學科之上,對於一些基礎科學往往投入較少。這其實是我國當下國情必然,因為集中有效資源解決最為實際的問題才更加經濟。這樣的分配製度其實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而真正出現問題的是在這樣的調節作用下會促使更多的學者更願意將精力投入到立刻能夠取得成果的項目中來

如今的的中國在材料物理、應用化學、冶金、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十分閃耀的成績。相比之下許多基礎學科卻顯得黯然失色。很多的大學教授不再關注基礎科學、以及人文科學的發展。對於學術研究意義的評價其實就是兩個標準:一是發表過多少的核心期刊;二是研究項目是否具有商業前景。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其實對於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一樣。理論科學往往在應用上都是要落後於工科的。但是如果一味地只是追求實際應用的高效性而忽略了對於基礎科學領域的儲備,那麼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會遭遇技術瓶頸。另一方面長期的重應用而輕理論,也會讓更多願意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者感到心寒。

最後對於許晨陽提到的論資排輩問題,卻是是我國學術界的一大通病。其實這樣的問題發生並不只是在現在。我們國家在一千多年前的科舉時代便有這樣的現象。從唐代開始溫卷行卷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就很多,到了宋代以後官場上黨爭不斷也確實影響到了眾多的悻悻學子,直到清代這樣的現象也就更為突出。在中國的傳統學術觀念裡面“學而優則仕”是中國人的文化思維,而當代這樣的文化思維更多的表現也就是派系林立和論資排輩的學術氛圍

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這樣的觀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逐步地得以廓清。正如朱熹所說的那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當我們對於何者為學有了新的認識以後,相信學術界也將會進入新的澄明之境。

北大數學天才許晨陽,回國效力6年後,為什麼又去了美國任教?

其實我們不禁要問對於許晨陽的行為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的寬容呢?畢竟人的生命有限,每一個學者的黃金時間也不過一二十年,選擇更好的環境來實現人生理想也不是一件壞事。畢竟,科學永無國界。一味地將道德觀念綁架在他人的頭上是否又那麼的合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