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會互換,那麼轉化時兩個地方的生物怎麼辦?

幽幽雲中君


大多數情況下,生物會因為不能適應劇烈的環境變化而死掉。3億年前青藏高原還是一片海洋,隨著地表的隆起,很多生物死亡最終形成化石,就連珠峰頂也存在著生物化石。

生物適應環境需要過程,通常需要經歷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生物種群承受環境變化的選擇,其中對新產生的環境具備適應力(相應基因)的個體更容易存活,從而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生物種群數量會先下降,然後因重新適應而再次增長。先因為生物的變異具有多樣性的基因,然後才是環境的選擇作用。如果環境選擇壓力大一些(環境變化更快)生物的演化顯得更迅速一些,如果環境壓力小,生物的演化就慢一些。好在地質演化和生物演化一樣,都是相對很緩慢的過程,而海洋中生物的種類十分多樣,也許會有一些生物在地質變動的歷史時期中逐漸適應了陸地生存,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小的。

目前的研究認為陸地脊椎動物都是由同一種肉鰭魚類進化而來,是生物從海洋到陸地的演化歷程,但是哺乳動物中也有鯨魚,從陸地又重新回到了海洋。肉鰭魚類的一些類型能在海岸上緩慢爬行和短暫生存,捕食交配等需求使它們更多地爬上岸,最後適應了陸地環境演化為現今陸地上的各種脊椎動物;而鯨魚原本是一種陸地生物,由於在海邊活動覓食,慢慢地又適應了海洋環境,四肢演化為鰭,又因為海域環境的不同,輻射演化使得這種動物演化出鯨、豚等海洋哺乳動物。然而這種演化過程並不是發生在地質變動中,而是生物因為自身的需求的活動,加上環境的選擇導致的結果,是環境從已有的生物中選擇。

不過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生物種類都非常多,也許存在一些生物種群的基因庫中恰好有能適應新變化的基因,相應的個體就可能在較為劇烈的變化中繼續存在和繁衍,類似的例子有超級細菌,是因為頻繁、大量應用多種抗生素,逐漸使菌群具備抗藥性。


來看世界呀


小範圍、短時間的地質事件不會對生命的演化產生影響。比如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沉沒,比如海底地震讓海中“突然冒出來一個島”。

真正對生物演化造成影響的是那些大範圍(波及整塊大陸)、長時間(持續數千萬年)的地質運動現象,比如特提斯海的收縮和聯合古陸的分裂。

圖:地球陸地變遷史。

地質與氣候演變下的生物命運。

3.5億年前,泥盆紀,陸地上還沒有脊椎動物,這是屬於魚類的時代。勞亞、岡瓦納兩個超級大陸正在以每年幾釐米的速度靠近,它們中間的特提斯海被逐漸壓縮,同時越來越淺。

特提斯海是遠古海洋魚類的天堂,它的變化使很多種淺海魚類面臨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大洋被新生陸地阻隔成了內海;海床升高露出水面成了灘塗;大量出現的潮間帶中高溫而缺氧,使食物日益匱乏;物種間的生存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

圖:泥盆紀的淺海。

於是一些肉鰭魚類被迫在壓力下改變自己。它們開始嘗試登上陸地,捕食那裡的甲殼類和小型節肢動物。不能用尾鰭游泳,就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身體在灘塗上爬行;不能用鰓呼吸,就反覆將空氣“吞”入食道中一個富含毛細血管的小囊。最終,它們的胸鰭和腹鰭演化成了四肢,這個小囊則演化成了肺,兩棲動物就這麼出現了。

圖:魚類的登陸壯舉。

那陸地沉入海洋後,會對當地生物造成什麼影響呢?

因為這種地質變化的速度非常緩慢,而生物(包括植物)又是會遷移的,所以陸地沉入海底是不可能讓鹿變成鯨、讓樹變成海帶的。

但大陸下沉(或海平面上升)也確實會通過隔離作用對生物演化造成影響。比如被孤立的澳洲和南北美洲大陸,就都擁有自己獨立而又奇特的生物系統。

圖:地理隔絕對生物演化的影響。

在孤懸的澳洲,陡降的競爭壓力使哺乳動物缺少演化的動力,從而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特徵。比如早產加育兒袋,比如奇怪的口器,甚至卵生的繁殖方式。

而在4000萬年前的南美洲,封閉的環境斷絕了物種交流的可能(巴拿馬地峽還在水底下),因為沒大型食肉哺乳動物,恐龍的直系後代——鳥類便在這裡狠狠地浪了一把。一種叫恐鶴的鳥類演化出了三米高的體形、把翅膀又改回了鋒利的鉤爪、在腳爪上發育出健壯的利刃般的中趾,成了這片大陸的頂級獵食者。閉眼想象一下:如果把電影《侏羅紀公園1》中的迅猛龍粘上羽毛,換個鷹鉤鳥嘴,嗯,大約就是恐鶴的形象了。

圖:少年陰影……

至於問題描述中的“來回進化”,這是不可能的,起碼我不知道😂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純野生科學家


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會互換,那麼轉化時兩個地方的生物怎麼辦?

地球自從誕生以後,在外界宇宙環境和自身地質活動的雙重作用下,無論是內部岩層的組合與分佈,還是外表地形地貌的特徵,都處在不斷的演變之中,因此將會存在著海洋和陸地互換的現象,那麼原來棲息生活在海洋或者陸地的生物,對它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地球的冷卻推動形成球體分層結構以及原始海洋

在地球誕生之初,地球還是一個整體溫度非常高的球體,連表面大部分區域都是呈熔融態存在的緻密岩漿體。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球在引力的作用下,再也無法從周圍宇宙環境中吸取大量的星際物質時,除了太陽輻射之外,也就再也沒有別的渠道來增加地球本身的熱量來源,此後地球就會作為一個“熱源”向宇宙空間輻射熱能,地球的溫度緩慢出現下降。

在這個過程的持續進行下,地球內部岩層逐漸出現了分化,以比重較大的物質為主體向地核深入沉積,而留在外層的物質比重就逐級減小,後來就演化形成目前地球的這種分層結構,從內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和地殼,而且溫度從內向外逐級遞減,當到達地殼下層時,絕大部分的熔融態物質就因溫度的降低逐漸凝結,形成包裹著整個地球的地殼圈層。

另外,隨著地球溫度的降低,內部積聚能量本來暢通的排放通道,大部分被封閉堵死,而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所引發應力和能量的積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增加,必須從一定的通道加以釋放,否則地球就將內部壓力的不斷增大而解體。而這個能量的輸送通道,就是在地殼最薄弱的地方,比如岩層密度最低、縫隙最多或者紋理結構最集中的區域。隨著地球內部能量的噴湧,一起被帶出來的還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最原始的地球大氣層。

隨著地球大氣層中水蒸氣含量的逐漸增多和地球溫度的逐步冷卻,這些水蒸氣不斷地進行著凝結、蒸發、再凝結的反覆過程,同時加上外來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墜入地球帶來的大量水源,使得地球上的這些水資源最終在地勢最低的區域逐漸匯聚起來,面積越來越大,形成了原始海洋,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地球生命的演化

地球是宇宙中的幸運兒,無論是從與太陽適中的距離產生宜居的溫度、含有適量氧氣的大氣層,還是從擁有大量的液態水源、穩定的磁場角度來說,具有了多種生命誕生所必須具備的先天條件的完美組合。在此基礎上,在強烈宇宙射線、地球閃電、原始海洋的作用下,創造出了形成生命所擁有的基本組成物質-氨基酸,進而組合成蛋白質,同時還形成了簡單的糖類物質,地球在40億年前就已經做好了孕育生命的準備。

從生命演化的進程來看,地球真正意義上的生命誕生,也同時無疑充滿了各種偶然性,比如地球創造出來的有機大分子如何形成細胞質、細胞膜、核酸片斷,這些細胞組成物質如何組裝形成細胞結構,並且激發細胞活性的,這其中的奧秘至今科學家們還沒有研究清楚,以至於無論現在科技怎樣發達,都無法創造出一個生命體,哪怕是一個細胞。

在40億年前,地球上首先出現的生命形態是簡單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它們在原始海洋中,以圍繞海底火山創造的溫暖環境和噴出物質為能量來源。在漫長的海洋環境和地質運動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從原核生物進化為原生生物,雖然大部分也是單細胞生物,但是其體型更大一些,結構也更為複雜,並且有的還可以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其活動範圍、能量獲取途徑、適應能力、繁殖分裂能力等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幾億年的演化,單細胞生物中又有部分進化為多細胞形態,進而誕生了多細胞植物、動物和真菌三大類生物。從總體來看,地球上的生物進化,其前進路線是遵循著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海洋到陸地的這個總體原則。

生命演化的不可逆性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論斷,是在自然環境變化的脅迫下,在自身基因發生沒有方向性突變的基礎上,根據“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大方向前發展的。綜合來看,地球生命的演化,與地球地質活動的大環境變化有直接關係,假如我們把地質環境的演變與生物演化的進程放在同一個平面之內的話,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由不同地質時代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所組成的平面,會呈現不同的疊加狀態,而處於後續時間疊加平面上的生物種群,總體上看是要比之前疊加層的要高級,越往後等級越高。

從這個生物種類空間疊加的現象可以看出,隨著地質環境的演變,任何生物都是向著適應能力更強、基因更加強大的方向發展,而絕沒有從高級狀態向著低級狀態迂迴的現象,即使有局部器官退化現象的發生,也不代表著個體和種群的退化,只是更加適應環境改變、減少能量消耗、提高適應能力的結果。

海洋和陸地互換對生物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海洋和陸地互換雖然的確在發生,但是這個過程異常漫長,不是說換就換的,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有足夠的時間長度來確保部分生物演化進程的持續。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地球最早的陸地其實是完整的一塊,與原始海洋地殼的密度相比較低,因此漂浮在地球上地幔的軟流層之上。後來,在地球自轉離心力、月球和太陽潮汐力等的綜合作用之下,這塊古老大陸在3億年前開始出現分裂和漂移,向著地球的各個方向移動,最終在3000萬年前左右形成了現在各大洲的分佈狀態。

在古大陸分離的過程中,比重較大的海洋地殼,會與比重較輕的大陸地殼發生著持續的的遠離或者碰撞現象,比如太平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的逐漸分離,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印度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相互碰撞,抬升了相接區域的地勢,使之從原始海洋變成了現如今的喜馬拉雅山脈,只不過這些過程都是極其緩慢的。

海洋和陸地互換,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因劇烈地質活動改變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結果,對處在影響區域的生物來說,將會極大地推動它們重新選擇適宜生活的方式,否則只能被無情地淘汰。這種影響可能帶來的改變有:

  • 重新變換生活區域。無論是陸地下沉,還是海洋隆起,所經過的時間都是以千萬年甚至億年來計算的,這就給處在受影響區域的生物,足夠的調整時間,使它們完全有條件離開這部分區域,重新在陸地或者海洋中尋找它們的新歸宿。

  • 推動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有一些區域,比如大型的島嶼、被陸地圍起來的海域,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島嶼沉沒、內海消失或者隆起的情況,在這種既漫長又反差強烈的地質演變中,一些低等級的生物會逐漸從細胞形態、生殖方式、活動方式等方面持續進行著演化,向著更加複雜和適應能力更強的方向發展,比如從水生演化為兩棲、從無脊椎演化為有脊椎等等,從而更加有效的適應新環境的變化。

  • 不適者終將淘汰。由於生物進化的不可逆性,在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劇烈變化中,總會有絕大多數的生物,出現進化不完全、進化速率不快、進化後適應能力仍然不強等諸多問題,只能在自然競爭中被環境所淘汰。

總結一下

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互換,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是地球眾多地質活動所引發地形地貌變化結果中的一個方面,是推動地球生物進化的巨大推動力,而這個過程,是使生物進化向著更加高級、更加複雜、適應能力更強的方向發展,不符合這個要求的生物必將被淘汰。因此,對於生物的影響是綜合性的,體現在進化的進程上,也體現在進化的不可逆上,而絕非“海洋生物變成陸地生物,陸地生物變成海洋生物”。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首先,請題主參考地史學課程相關內容,具體在愛課程上面找。

地質運動時期,通常會發生在一個很長的時間段內,滄海桑田不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而是一點一點的改變發生的。例如現在的珠穆朗瑪峰,每年增高四釐米。地質歷史的時間跨度之大同人類歷史相比如海水不可斗量。

宙代紀世

宇界系統

至於說幾次生物大滅絕和大爆發,同樣是因為環境鉅變引起的。瞬間會是地球上的生物大規模滅絕。恐龍滅絕,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都是例子。生物終歸在逐漸適應環境,被環境改造。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其中的影響因素很複雜,不可單一說明。


地質二班人


海洋和陸地之間的轉化並不是一分鐘或者一天內完成的,它要經過成百上億年的時間,動物們也會隨著這些事物的變化進行遷移,更有甚者會進行相對應的進化。


TimeFlyingYouth


這個得區分一下,突變,例如,泥石流,山洪,火山爆發,那是影響到的生命個體的大結局了。潛移默化的話,例如地殼上拱,河流泥沙在入海口沉積,等等,生命,無論動,植物都會趨利避害的咯。


aging74755260


怎麼辦?涼拌!此乃劫數!逃得過就逃,逃不過就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