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疫情,聊下質量管理-精益生產


恰逢疫情,聊下質量管理-精益生產

應公司《質量月》活動的要求,寫一篇以質量為主題的文章,接到要求的瞬間,我是木然的!作為一個電池材料的新人,我還不具備能夠表述公司質量進度的能力,既然如此,索性就拋開一切,聊一下近幾年比較火熱的精益生產。

聊到精益生產,很多朋友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日本,受益於豐田模式的運用,日本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就締造了工業奇蹟。豐田也從1990年規模只有通用的一半,到2014年全面超越通用、福特、大眾,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工業企業。

豐田是精益生產的締造者,而創造這一模式的人正是豐田公司的豐田英二和大野耐一;精益生產四個字則並非是日本命名的,是由國際汽車項目研究院約翰•克拉夫奇克命名,之所以叫精益(Lean),因為它與大批量生產相比需要投入的都要“精”,精益生產最初的理念是:工廠人員只需一半,生產空間只需一半,工具設備投資只需一半,開發新產品的設計工時和設計週期都只需一半,現場只保留遠遠少於一半的所需庫大批量生產與精益生產相比的最顯著區別可能是它們的終極目標。大批量生產設立了有限的目標,比如“差不多好就行”,這意味著允許存在一定數量的不良品、接受一定水平的庫存以及種類不多的標準化產品。精益生產則明確他們追求完美的目標:持續降低成本、零缺陷以及越來月豐富的品種,當然這種永無止境地追求盡善盡美會帶來意外的轉變。

精益生產改變人們的工作,但並不總是以我們想象的方式。包括工人在內的大多數人會發現精益生產的傳播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挑戰,毫無疑問他們的效率會得到提高。同時,工作會變的比以往更有壓力,因為精益生產的目標在於從組織的階梯逐級往下推動責任,責任意味著控制工作的自由,但同時也會增加犯重大錯誤的擔憂。同樣的道理,精益生產改變的職業生涯的含義,在西方國家,我們習慣的認為職業是向更高級的技術水平不斷進步,在相對狹小的領域內專業性以及對更多的下一級人員的責任,比如總生產工程師、財務總監、生產總監,等等。精益生產要求更多更專業的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有創新的運用到團隊環境中,而非刻板的等級制度中。矛盾之處在於,團隊建設做的越好,可能掌握的可帶到其他公司或自己創業的具體專業知識越少另外,許多員工發現缺乏陡峭分明的職業層次、更細分的職稱和責任,既讓人失望又讓人不安。

如果員工想要在這種環境下得到發展,公司必須為他們提供持續多樣的挑戰。這樣才會覺得在培養技能,而且所獲得的各種管理經驗能夠得到重視。如果沒有這些不斷湧現的挑戰,員工可能認為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已經走到盡頭。結果,他們會從自己的知識和責任中退縮,精益生產的主要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當然,這樣對精益生產及其影響的描述是高度簡化的。豐田和大野的成就是把各個環節關聯到一起,創造一個精益生產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從產品計劃開始,通過製造的全過程、供應商系統的戰略規劃一直延伸到客戶。因而,汽車工業改變了世界,併成為精益生產方式的全球性範例。

精益生產方式綜合了手工生產方式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的最優秀特質:降低單臺成本的能力、大幅改進產品的質量,同時為世人提供了範圍更廣的產品種類與更富挑戰性的工作。

我始終堅信精益生產方式必將在各個領域內取代大批量生產方式和殘存的手工生產方式,成為未來標準的生產體系。世界因此變得大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