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学史铁生写亲情散文,“花事”和“人事”如何互相关联

在红楼梦里,宝玉的丫鬟晴雯即将离世,宝玉认为早有兆头,“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草木关系起人来,原来天下万物,皆是有情有理的。花开花落,本是花事,人来人往,本是人事,可往往在这神秘的大千世界中,“花事”和“人事”经常惺惺相惜,默契感应。花事,指的是花卉开落等情况,人事,是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情事理,礼物等。换一句话说,和人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简单的称为“人事”。如从古诗中看,“花事匆匆了”是花事,“人家割麦初”是人事;”花事已成休“是花事,“都人懒出游”是人事。你看四月来了,正是人间四月天,在这岭南的东莞,只要出门,就可遇见姹紫嫣红,若是愿意出游,“待到上林花似海”是花事,“出门俱是看花人”,是人事。在古典文学里,无论哪种体裁,常见“花事”和“人事”紧密关联的内容。“葬花吟”里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对“人亡”,“花落”竟是对林黛玉自身命运的暗示,读来让人伤感不已。

今天这节课,联系史铁生的三篇亲情散文《合欢树》《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简析在文章中如何巧妙又自如地把“花事”和“人事”联系在一起,或在写人的文章中如何更好地引入“花容”。花和人在现实生活里,是关系紧密却又相安无事地存在,是相扶相持地促进,所以,当一个人的人生际遇起起落落时,往往“花”这种植物会有感应,就好像一位亲人在关心一位亲人,一位亲人在牵挂一位亲人。 “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合欢树和海棠树一树繁花,以纪念逝去的母亲和奶奶。

那么,在亲情散文中,从哪些方面着手,更好地把“花事”和“人事”相关联?


作文指导:学史铁生写亲情散文,“花事”和“人事”如何互相关联

(1)首先熟悉一种花。一种花的盛开,可渲染气氛。

史铁生的腿,丈量不到更远的地方,所以他对视线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才会有更深的感情。在孤独中,它一定和他们深深地对视过,亲切地交谈过。坐在轮椅上的他是以仰视的姿态看一棵合欢树,海棠树,和开花时的满树繁花。它们都是他孤独生命中难得的朋友和亲人,和安静时真挚的慰藉。那棵合欢树,原来以为是一株含羞草,后来才发现是一棵高大合欢树。海棠树种在院子里,高过房子,枝条常在屋檐下扫来扫去。去北海赏菊花,类似一个“仪式感”的节目。所有的这些植物,都是史铁生非常熟悉的。在他的沉思中,他发现了树、花、人是友好地存在。花和人解不开的默契,像一个人暗处的血液在奔涌。假如不熟悉一种树,没看过一种花,不熟知一种植物的样子和特征,是难以自如下笔的,也会让读者读来觉得别扭。

曾有一堂作文课,要求同学们在叙事散文中引入“教室外的一棵正开花的木棉”。这节作文课,不是静坐教室,凝神思索,而是带着全班同学跑出教学楼,来到高大的木棉树下,合抱这棵木棉树,近看它银褐色的树皮,抚摸带刺的树瘤,抬头看开在半空中的木棉花,弯下腰去拾起一朵朵花,看花朵是几瓣,花蕊是什么颜色。熟悉一种树和树上开的花,才有胆量去自如地写入文章

自然界的花,开在作品里,文章就有了一种整体的氛围。是玉兰花开,是“宁静”的氛围?是紫荆花开,是“热闹”的氛围?是紫桐花开,是“温馨”的氛围?氛围的存在,使作品有了一种“美”的情境。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一句“词以境界为上”,我想亲情散文,以致所有散文,“情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营造作品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拥有独特的神韵。不单是词,所有的文学作品,“境界”的形成尤显重要。

(2)一种花的成长和盛开,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保持一致。

在《合欢树》里,三十岁的“我”第一篇小说发表了,然后又有小说获奖了,在文学领域的史铁生可算如鱼得水,也逐渐成长为文学大师。而母亲从不曾放弃的合欢树,等了一年又一年的合欢树,开花了,到年年开花。合欢树是“我”的象征,合欢树开花寓意“我”的成长和成功。从而从侧面体现母爱的深沉、可贵。有时候,花是主要人物的象征。如《秋天的怀念》中,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乐观、坚强形象的写照。

“花”和人物的命运保持一致,这好像浙江的女儿红酒。女儿第一声啼哭喜报,于是封坛酿酒,直至女儿出嫁,酒随女入夫家,以酒孝公婆,以酒敬夫君,共祝家运昌盛,幸福万年长。酒日渐醇厚清亮,就如女儿渐出落得亭亭玉立,酒和女儿在大千世界里以最美的缘分相遇,开坛时“惊艳”地再次相逢,是冥冥之中的相互成全和鼓励。就如史铁生母亲亲手种下合欢树,在岁月里“静待花开”,合欢树一朝开花,就是对我“功成名就”的深深祝福。

(3)一种花的盛开,为人物形象提供衬托和背景。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海棠花落如白雪,奶奶在海棠树下劳作。“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结尾中的梦境里,奶奶还在海棠花的满树繁花或浓荫里。作品中,奶奶的活动范围就在院子里的老海棠树下,或带孙子,或糊纸袋,或补花,或扫院子,或张望。老海棠树或开花,或绿意,构成了奶奶这个人出现时的背景。这个背景很美,定格在背景里的奶奶甚至有了几分仙气。海棠花纯净、雪白,无瑕疵,更能衬托出奶奶的勤劳、慈祥、仁厚和对孙子真挚的爱。花的特征和人的形象具有共同性,以花作为人存在、活动的背景,能给读者留下“一幅画”的效果。

但是在以“花”为背景的文章中,聚焦点是人,不是花,花是清晰又虚化的存在。没有背景,人物形象在会显得单调,空洞,难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很难给人美的感觉。我们把“花”描绘出来,就好像给了人物以灵魂,像花一样的灵魂。就好像这种花就是为他(她)而开,其他人都不适合。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就如画一张静物图,需要拿一块精美的布放静物后面,就好像摄影时,总想给镜头中的人物找个好背景,写作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

(4)一种花的盛开,是活力和希望的象征。

在《秋天的怀念》里,母亲极力鼓动我去看菊花,是因为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秋菊能傲霜”,无畏,忍耐,活泼,坚强,母亲多么希望我从秋天怒放的菊花中汲取到前进的力量。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和妹妹在一块儿,决定要好好儿活。

在疫情严重的时候,网络上铺天盖地着类似的话语:等疫情结束后,我们相约一起去武汉赏樱花可好?在黑暗中,我们看向远方,看向枝头花如画,那盛开的就是希望和美好。武汉的樱花在非常时期,就像一团”灼灼的火“,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燃起每个人必胜的信念。我想,任何一种花的花语都可以有”希望“二字。

(5)一种花的盛开,可以突出情感,彰显主旨。

以花衬人的文章中,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寓意。这种寓意的产生,是紧附人物和故事而来的。花要是单纯是一朵花,这就成了一篇”状物”的文章,或者“游记”,而在亲情散文里,“花”在亲情里盛开,是为亲情而存在。所以,作者在花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而这感情的表达,更有利于彰显主旨。

如《秋天的怀念》中,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乐观、坚强形象的写照,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之情。原来读菊花,就是读母亲,读菊花,就是读亲情。


作文指导:学史铁生写亲情散文,“花事”和“人事”如何互相关联

在亲情散文中插入“花事”,诚然能从多个角度提高文章的亮度。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学生也总想把笔下的文字用“花”美化起来。但是运用任何一种写作手法,要适当追求“平衡”,不能太用力,而忘记了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写“花事”和“人事”相结合的文章,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繁花满“枝”,喧宾夺主。

曾有一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栀子花开了》,880字的作文,描绘栀子花大概用了五百来字。过多的“景物描写”会削弱散文的叙事色彩,会降低文章的表达能力。亲情散文,或其它的叙事散文,写人记事是主体,“讲故事”是文章的主调,而花开得再艳,再合时宜,也终归是“衬托”。万不可浓墨重彩写“花事”,而喧宾夺主,让读者一头雾水。

二:“花事”快闪,一处出现。

在描绘“花”的文字,如果在作品中只出现一次,就变成了简单的“意识淡薄”的景物描写。可我们所写的“花事”,是很强的功利色彩,是为了人和事而适时出现的内容。最好多次写“花事”,形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回环之美,这才是我们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紧密结合史铁生的《合欢树》《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三篇文章,浅谈了如何“花事”和“人事”相结合写亲情散文。我想,这种方法适合其它散文,和任何文学类体裁的。我希望同学们用美的眼光去欣赏“花红柳绿”,用善的笔调去写“人生百态”。


作文指导:学史铁生写亲情散文,“花事”和“人事”如何互相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