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的先祖是怎麼來的?

迷幻狸貓


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總人口數約為13億。根據統計,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但是,漢族人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為什麼要叫漢族人?


這得從4000多年前講起:在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陝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裡,過著遊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一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游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zhuō)鹿(lù)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採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共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今河北)建都。

打敗蚩(chī)尤(yóu)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沖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以後這一部族逐漸發展,居住在中原地區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以後,這些居民自稱為華夏族。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指黃河從寧夏橫城到陝西俯谷的一段。過去也指黃河這一段圍著的地區;現在則是黃河的這一段和賀蘭山、狼山、大青山之間的地區),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qiāng)族的血液。但是那時候人們並不是稱自己為漢族人仍舊稱為華夏人,直到強盛的漢朝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

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裡,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餘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後世的漢族人也就把黃帝尊稱為自己的祖先,自稱是“炎黃子孫”。

民國時期,漢族這一稱謂被正式確定。

還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巖臨死前說“白虎勿近”白虎是什麼?西遊記女兒國真的有嗎?青樓女子生活?日本“帝銀事件”?阿房宮有多大?“試婚格格”是什麼?古代士兵寫兵與勇的區別?等有趣的歷史問答?請關注 ,帶你瞭解歷史的故事。


黑白史


關於這方面問題,我更認同中華文明西來論。

因為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神秘的自然》,應該是17年前看的,那時候正是小升初的暑假,沒有作業,也沒去輔導班,所以天天就是在家看電視。那時候最喜歡看科教頻道,正好那個暑假科教頻道放這部紀錄片,我是一集不落的看完了。雖然那時候是看熱鬧,但是去年又給看了一遍,在看完喇家文化的考古發掘那一段之後,我突然發現我現在真是越來越認同中華民族西來的說法。

其實西來說也不太全面,如果嚴謹點說就是西方民族在幾千年前不斷融入古典中國。因為在喇家文化的遺址當中,發現了麵食以及製作麵食的工具、爐子,和大量的玉器,玉器當中不乏從新疆來的玉石。所以由此可以推斷,喇家的先民要麼是西來,要麼和西域有著密切的聯繫。
喇家遺址發現的麵條,為小米制作。在新疆的蘇貝希遺址


也有同樣的發現,時間上和喇家差不多。

同時,周人也很可能是西來的。雖然周人在青銅器製造技術上可能不如殷商,但是這是殷商點錯科技樹的結果。因為周人相比於殷商,有著非常完善的軍事體系,尤其是周人普及了金屬兵器和戰車,這是殷商做不到的。
殷商只有貴族擁有青銅鎧甲和青銅兵器,有的貴族可能是皮甲,普通士兵只有木棒甚至石制兵器。
殷商石制矛頭



同時殷商的馬車也僅僅是代步工具,而不是戰車。
相比之下,周人擁有可以馳騁作戰的戰車,以及青銅鎧甲


和青銅兵器。當然這必然是周人的精銳部隊,至於底下的雜兵估計沒這麼土豪。不過這也足夠對付殷商這種缺乏金屬鎧甲和金屬兵器的選手了,畢竟這是代差。

但是另一個方面,青銅兵器和戰車的出現,西方也遠早於古典中國,比如說卡迭石大戰數千輛戰車往來衝殺,比牧野之戰早很多。
所以,我一直認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如果不是西來,也和西域有著密切的聯繫,就比如喇家的先民和周人。更何況,周人把宗室和親貴分封到了各地,使得周人在當時的中原開枝散葉並不斷地擴展疆土。

所以,我們最早的祖先很可能就是由周文王和周武王帶領的周人同中原各個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所以,我更認同中華文明西來的說法。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漢人"一詞並不規範。若用"漢民族"比較合適。他是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部分,人數最多。

首稱漢族,應從漢朝開始。之前稱華夏族,可上溯至夏商周時期。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文明: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己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五千年前炎黃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後者是現苗、黎等少數民族的祖先,前者則是漢族及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祖根。所以海內外的華人均稱為炎黃子孫。

漢以後有過五次大遷徙,北方的一些遊獵少數民族也融合到這一群體。如契丹、党項人等。形成了一個包容性極大的群體一一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主題。

再往上細考起來比較複雜,己涉及到人類起源問題

世界古人類學家大多認為:人類起源於一百七十萬年前的非洲,然後逐步走向世界各地。這是目前主流的共識。

但中國的古人類學家也掌握了本地起源的證據。古元媒人、藍田人、山頂洞人、周口店人相距一二十萬年,可達四五十萬年之久,鏈條證據傳續是可信的。

1978年又在河北陽原縣泥河灣發現了二百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蹟。為人類多源起源提供了有力證據。

但尚缺一百萬年、一百五十萬年的證據。有待進一步發現,使中國人類本土起源的學說早一天拼圖湊齊。


晚亭與落霞同暉


龍叔來說一下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佔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帶的商部落(當時稱東夷)滅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領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東西部。東夷在血緣上介於華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間,外貌上與華夏族區別不太大,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文化上,可稱為華夏別支。經過500年統治,商部落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滅商中央,建立了強大的周朝,周的領土比商朝多了關中和燕國。至於周的說法有兩個,一說周部落是華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縣,後來遷到關中,經常與藏緬族的羌族和吐火羅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與中原華夏開始有所差別,但作為華夏族在關中的移民,血緣上文化他們仍然是以華夏族為主體;二說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難來到甘肅的蘇美爾人。不過有人說蘇美爾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兩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東夷一支,戰國時期也徹底華夏化。楚國(統治階級是黃帝系祝融氏後代,國民則屬於蚩尤後代)與華夏族則有濃厚的血緣親屬關係,但文明落後(與東夷相似),不過也於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

秦滅六國,華夏族與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將大量華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後來的匈奴、西部鮮卑的國民中都很多華夏族血緣者。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據史料記載,東漢全國有7200萬人口,後因戰亂人口銳減至原來的1/3,即2400萬,三國末期人口為2500萬;曹魏、吳、漢休戰後都在恢復生產建設,到西晉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長到3379萬;西晉八王之亂人口死亡過半,到317年西晉滅亡時漢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萬。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敦煌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後來30萬羯人被冉閔基本殺絕;40萬氐族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佈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被西燕和後秦消滅,苻丕被後燕滅,苻登為西秦滅。西秦又被匈奴胡夏滅,後秦被東晉滅,胡夏被吐谷渾滅。鮮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戰中被北魏、高雲-馮跋、東晉消滅。

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由於在秦燕爭雄的間隙,民間漢人恢復增長,368-407年的漢族人口全國恢復到3000萬,東晉人口有1500萬,所以北方民間漢族人有1500萬。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2000萬,北朝漢族2350萬,混血兒400萬,鮮卑雜胡490萬。由於爾朱榮之亂而被屠殺的鮮卑羯和534年開始的東西鮮卑魏的互相攻伐,鮮卑族人口已經枯竭。由於周齊拒絕漢化,所以鮮卑族很少溶入漢族人血液,最後以大部分自相殘殺同歸於盡和小部分溶入漢族而結束了鮮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由於胡人以打仗為職業,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戰中大都戰死,(爾朱羯族被斛斯椿殺光,侯莫陳悅又殺一遍,鮮卑族所剩無幾)以至於西魏宇文泰不得不從漢族民間補充兵源,搞府兵,用當地漢族豪強帶兵。八柱國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鮮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後裔)、李虎、李遠,趙貴,楊忠,王雄都是漢人。

總的來說北朝後期胡將大大減少,漢族大將先後湧現,如西魏大將韋孝寬、楊忠的爸爸武川鎮司馬楊元壽、遼東漢族高歡、秦瓊的爸爸北齊大將秦彝等等。從此,漢族人不僅在民間而且在軍方也佔壓倒性優勢,周齊隋唐的漢族將士及先祖大都崛起與東西魏並立時期。到了隋朝初年,關中、山西一帶由於胡人戰死,民間漢族增長和外地漢族重新迴歸,漢族已經佔壓倒優勢。到公元581年,中國人口剩下4430萬,其中南朝1800萬,北朝漢族2000萬,混血兒300萬,鮮卑雜胡330萬。所以隋唐北方漢族血統大概(2000+150)/2630=82%。

說一下南朝漢族,在秦嶺淮河和揚州-鎮江-溧陽-宣州-黃山-九江-武漢-常德-懷化-百色一線之間,自秦漢以來都有大量漢族移民。比如楚國在戰國時期完全華夏化,四川被秦國佔領後也逐步華夏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還有南京一帶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安史之亂、靖康之難,中原南遷的漢族移民逐漸超過了超過了當地吳蠻。(雲南漢族最初是明朝穆英率領下的南京移民,後來清朝實行"改土歸流",大量四川漢人湧入)所以這一區域漢族血統有90%,超過了北方漢族。 至於蘇南-浙江-江西-湖南則最多有60%的漢族血統,所以吳語、贛語、湘語難懂。上海-蘇南自泰伯入蘇州以來就是華夏族-吳蠻雜處,後來北方戰亂南逃至此的漢族人逐漸增多,超過了當地吳蠻。浙江以前屬於越國,後來被華夏化的楚國滅掉,越人南潰,漢族湧入與山越(不屬於百越而屬於苗瑤語系的民族,畲族的祖先)雜居。湖南、江西則是漢族與大量武陵蠻(苗瑤族的祖先)、少量雲夢閩越族雜居。

不過咱們說句題外話,在血緣上和體表特徵上南蠻比百越更接近漢族,這也是閩粵漢族與其它漢族顯著不同的根據。


龍叔話歷史


從非洲那邊走過來的智人,和本地的猿人融合形成的人。然後經過不斷的發展,進化,就到了黃帝炎帝那個時期。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適合人類居住。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炎帝部落,又和生活在其他地區的部落進行融合。然後就是堯舜禹,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漢朝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



揚楊劉


科普!!!【漢兒學得越人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

入聲,不應該是聲調,應該是發音方法。這個弊病與古中國人對發音方法、音素語素、音韻系統等錯誤理論有關。

有入聲,《並不能》代表語言就是古老的。入聲,其實《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許多民族所用的單音節語言的《共同特點》而已。

北方話與閩粵一帶的語言,音韻系統完全不同,說明它們之間,至少分離上萬年了。

如果《北方方言是漢語》的話。客家話、贛語離漢語最近的南方方言。比粵語、閩語更接近(官話)漢語。

A.《吳越語》從發音學上、聽覺上探討,就是《音節以元音收尾較多》,例如《江jiang,發成go》,鼻音ng不存在或消失了,這個特點就像藏緬語族中的各個語言(以彝族語作為代表語言),《鼻音收尾少或聽不出鼻音》,日語、琉球語也有這個特點。從西南的彝族語→長江下游的吳越語→日語、琉球語。靠《長江》作為紐帶,並直接影響日本南部。現在雖然分化成差別巨大語言,但可能就是跟這個史前遷移有關。因而,才會帶有相同規律。《這裡講的是史前,進入文明時代有記載之後,吳越語被《華語》同化,進入現代漢語系。

B.《閩越語》。這種語言的特點鼻音(也許叫鼻化韻)濃重,特別是閩東地區。閩語,從語音上講,是離北方官話(普通話)最遠的一種語言。在史前,分佈在從越南、海南、老廣東、福建等廣大地區,(包括部分粵語區地塊和客家話區地塊)。不過,隨著北人南進又形成粵語,並延著珠江東進把閩語截成兩段:《一段是海南.雷州半島。另一段是福建.潮汕》。普通話是後鼻音的,《閩語》很多卻變成鼻韻,例如,《姓》《鄭》《鼎》。

C.華語(北方大方言)、湘語、贛語、客家語、粵語。它們特點是,《漢字是前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前鼻音》。如果《漢字是後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後鼻音》。這個規律是吳語和閩語所不具備的。形成的原因,像根楔子箭頭沿中國中部南遷,《京廣線》。

以上只針對史前人類遷移時,語言會相隨並演化的規律討論。後來怎麼演變成漢方言,那是有文字時代的事的。


旅行大作家


漢族這個詞源於漢朝,漢朝是第一個漢人建立的強大的長時間一統王朝,也正因為漢朝的強大,周圍的國家民族才以他的國號稱呼我們的民族。

比如漢字、漢人、漢語、漢族,這都是漢朝給我們留下的烙印,傳承至今。

中國人的祖先,按現在的科學研究,人都是從非洲走出與一些其他地方的人種有一些基因融合。

按照民族來說,漢族的祖先應該是來自西域一帶,從古代就一直有崑崙山這樣的現在新疆的山的傳說,在北方黃河流域發源之後,形成多個部落,最終最強大的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聯盟,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

之後,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並融合了同樣強大的蚩尤部落,以炎黃蚩尤三個部落為基礎,形成了漢族的前身。

其他的少數民族,有一部分是與漢族同源,他們同樣認同盤古開天、女媧造人,而且同樣認同炎黃是祖先,只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因為部落遷徙,與主流的漢族分開,造成了發展差異,形成了新的民族,比如土家族。

另外一些,比如苗族,是失敗後一部分蚩尤部落的後裔。

還有一些是一些和漢族同時間的古老民族,比如說羌族。

另外一些是不斷髮展中,融合很多民族,慢慢形成的民族,比如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

最後一些是因為歷史原因遷居中國的民族,比如俄羅斯族。

總的來說大致源頭就是這些。


一沫陽光的邂逅


中學歷史課本上一定都學過,石器時代中國大地上出現的人種有:距今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人;距今大約110-7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距今大約70-20萬年以前的北京京猿人。這些人種最終都沒有演變成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先叫智人,是從非洲遷徙過來的。


還記憶得中學生物課上講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嗎?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人類包括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棕色人都是屬於同一個人種,我們的共同祖先都是智人。

藍田人、北京人、元謀人在人種上都是屬於直立人種,同是人屬,但不是一個人種

目前考古發現的人種總共有15個,現在都滅絕了,僅存下來的就是我們這一人種:智人。

1973 年 考古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的阿爾法谷底發現了一些古猿化石,通過觀察這隻古猿的膝關節角度,證實這隻雌性古猿在生前竟然是直立行走的,她的生命距今大約320萬年,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全人類的祖奶奶,她被科學家們稱為LUCY。


在 Lucy 之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人種——匠人。

匠人的一部分離開了非洲到達東亞,進化成了直立人,就是在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的祖先。

留在非洲的匠人又進化成了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是智人的祖先。

智人進化成集群大約在20萬-30萬年前,10萬年前開始大規模走出非洲,經過長達幾萬年的戰爭,智人終於征服了世界,把其他的人種消滅怠淨。

漢人是進化文明社會後,經過戰爭,融合吸收其他民族逐漸形成的,但我們的祖先其實都是同一種人:就是從非洲遷徙來的智人。


山與海間


漢族的祖先來自何方?

中國歷史上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移民,秦始皇統一後秦軍開拓嶺南,山西人、客家人、兩湖填四川等移民形成了今天的中國漢族人,但再上溯追源則有很多觀點。

一、人類遷徙路線

古人類非洲起源說得到西方人類分子基因研究的支持,所有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石器時代古人沿非洲海岸線向北遷徙,越過紅海逐步進入伊朗高原,分別進入歐洲腹地、亞洲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東麓及雲貴高原,地球氣候在一萬年前結束冰期逐漸變暖,一萬年的歷史與人類社會發展壯大基本一致,人類隨氣候變化追逐獵物一路向北,進入蒙古草原的繼續向東越過阿留申群島到達北美,形成印第安人,進入青藏高原的成為華夏漢族的祖先。

二、世界巖畫分佈

世界巖畫分佈路線與人類遷徙路線一致,特別是神的圖像一直從非洲傳播最終到達北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4萬~6000年前,歷史最久遠的在非洲,地球進入冰期後也許只有非洲氣候環境適合生物繁衍,其他地區都已經被冰雪覆蓋無法生存。

三、漢字起源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今天的漢字經過數千年演變從甲骨文、金文、鳥蟲篆、大篆、小篆、隸書、真書、宋體成為當代的文字,現代漢字基本與宋體一致沒有大的變化,已經失去了很多形象逼真的書寫方式,從漢字最古老的甲骨文、大篆看應該起源於巖畫,很多符號與巖畫類似,因此發明漢字的遠古祖先肯定也是巖畫創始人的後代,漢字“夏”的大篆寫法與河南西水坡顓頊墓葬結構完全一樣,其中青龍、白虎形式與巖畫類似。

四、漢族基因類型

漢族人類男性主體基因屬於O3系列,這個基因與芬蘭、藏族一致,與蒙古、雲貴等地基因不同,他們的基因中有漢族基因,但漢族人中很少有類似蒙古等地的基因類型,漢族基因應該是在青藏高原東麓即馬家窯、甘肅天水一帶形成逐步東遷進入中原,越過長江進入嶺南地區,符合華夏文明歷史演變的進程。

五、民族融合

炎黃時代,炎帝部落(古羌族),黃帝部落,東夷族建立的夏商周,形成了最早的華夏民族,成為漢族祖先,在後期的歷史中又融入了部分犬戎、匈奴等民族形成今天的漢族,這部分應該主要分佈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特別是唱信天游戴羊白肚毛巾的人群,及漢族百家姓中族群極少數的都是少數民族融入漢族!

當然,這也僅僅是一種觀點,也許遠古生活在中原的古人,在氣候變化時逐步向溫暖地區遷徙到達非洲,等氣候好轉再回歸也有可能,地球上動物也是隨季節變化而遷徙的,人類也肯定會遷徙!


無憂谷逍遙子


答:漢人的先祖與其他民族的先祖都是媽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