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樹立聖人模範,法家抓心理,二者同樣期待社會變好

孟子人性論被廣泛應用是因為宋明儒學時期儒家要跟道、佛兩家做辯論。孟子的人性論是最能代表儒家人性論的。

其實,孟子思想最突出表現在“政治哲學”上,他延續禮樂制度,因此要格外規範在高位者,他的學說就是指導高位者應該怎麼做。在孔子培養未來政治家的基礎上,孟子更往前邁進一步,直接指導已經在位的政治家。


儒家樹立聖人模範,法家抓心理,二者同樣期待社會變好

政治哲學的根基或許要立足於人性論——因此孟子站在哲學角度談“性”,談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可能性,做了高層級的標的,我想這是服務於他的政治哲學觀點的;而告子則站在自然科學角度探討人性本來如何,因此自然持有“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他們爭論的內容完全不同。

孟子在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基礎上談人的趨向問題,他認為人是有可能向善的——“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同時也杜絕人以天性為由去做惡——“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理論上不給人們做惡的合理性,而告訴大家要盡其才,把先天的向善的可能性發揮到極致——這是哲學家的智慧,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倡導。

儒家樹立聖人模範,法家抓心理,二者同樣期待社會變好

孟子把本體論和人性論建構在一起:本性有“仁義禮智”,追求的理也是“仁義禮智”,這就建立起人性論了。

浩然之氣就是“利他,發心與行為正當”。

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人在言語上已經無法取得正確立場,那就不要再強化必須做這件事的心理,也不要再放縱習氣薰染自己。這是保持警醒的方法。

而孟子卻站在“心”是主宰的立場上,提出要在正確時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念,不被動搖;在錯誤時不受習氣影響。孟子的心法處理的是價值意識的問題,“持其志,無暴其氣”,這就是本體論工夫的進路。


儒家樹立聖人模範,法家抓心理,二者同樣期待社會變好

在孟子的思想中,心是主宰,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知覺區分開來,故而心性論、心學的地位確立。像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是“從其大體”和“從其小體”的區別,小人只滿足慾望,而君子則思考並實現最大的價值。

人生最大的價值怎麼看?從天道中領悟,是生生不息的仁德,要做有益於萬物生生不息的事情,那就是修養自身,以期讓眾人都活得好生活。

孟子建立了國家領袖和官員的模範——君子就是那些不斷推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人。而人口眾多、關係複雜的社會正需要儒家的這一套思想。

儒家樹立聖人的模範,期許國君或者下一任國君向聖人靠攏,如果國君不行,至少還有培養出來的大臣可以輔正國君,當然這種要求對國君來說不一定見效很快;法家則抓心理,站在君王角度指出厲害之處,因而見效快一點。這兩者都是期待社會變好的。

儒家樹立聖人模範,法家抓心理,二者同樣期待社會變好

(本文作者一純,今年19歲,在家自學國學四年,有所感悟,願能與您分享交流,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