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歷代帝王、將相、高僧大德、書法家、文學家,大多崇尚寫《心經》。她從此處出發,抵達彼岸。這猶如打通武術境界,讓人忽然明白,到底一個人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一、晉 王羲之《心經》(懷仁集王羲之書《心經》) 《聖教序》全名《大唐三藏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後由懷仁禪師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碑歷經24年之久而成。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王羲之《心經》局部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碑文由懷仁禪師選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平和簡靜的境界。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王羲之《心經》局部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二,歐陽詢楷書嚴謹,筆力險峻,世所無匹,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此心經小楷雖可能是他人偽託(歷來被當真跡,姑且視作歐陽詢作品),卻也別具趣味。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細品此帖,有臥聽清泉的高士之風,每日一見可驚心寧神,如生檀香。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細想古人在抄寫的過程中,要做到沉思和安心估計也實在不易:身正不易,筆畫端直、流暢不易,不走神不易。漢字組合而成的經文,是古人慧觀和智觀成果天人合一的轉換記錄,是慧智文章。但在不一會兒就手痠中,讓人興嘆久違的漢字,在瞬間陌生變為親切,滿心歡喜,滿心感恩。


三、唐 張旭草書《心經》 “草 聖”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有人說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 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他的心經,雖然難辨寫的什麼,卻嚴謹有序,可稱作是“最寫意的心經”。用心草亦得法,經在心中,又何草之有?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張旭草書《心經》局部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此《心經》,自由放縱,卻又法度森嚴,恢宏大度之間飄舞著幽森的嬌豔。既有鍾馗食鬼之果敢氣魄,又似罌粟般勾人蝕骨。堪稱鬼神之作。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四,趙孟頫《心經》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人,“楷書四大家之一”。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南宋以來,書畫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呈現衰退之勢。生活在元代的趙孟頫,如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託古改制一樣,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他在書畫上,提倡“貴有古意”,來振興頹勢。書法上,他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趙孟頫《心經》局部 趙孟頫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也算是一個創例了。


慢慢寫字,靜靜修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