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的荒唐事,居然想把23歲的英國女皇納為嬪妃!

後金,女真族,原本地處偏遠一隅的少數民族。努哈爾赤用著只有十三付鎧甲起家,征戰四方,越做越大。

再有這個基礎的情況下,一不小心,居然讓他的子孫後代成功了。

在1664年正式攻打中原地區,入主中原後,這些原本被漢族視為蠻夷之邦成為了中原王朝至高無上的存在。

當時很多人都不把他們放在眼中,認為他們就跟元朝時期一樣,兔子尾巴長不了。

誰知道,歷史的進程完全出乎意料,這些少數民族不但牢牢地掌握了政權,穩穩當當地騎在人民頭上,還打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造盛世",讓許多精英服服帖帖,肝腦塗地為大清服務。

道光帝的荒唐事,居然想把23歲的英國女皇納為嬪妃!

從此,清朝開始治理中原地區,開疆拓土,四海臣服,附屬國遍佈天下。

開創了大清帝國,這讓這支少數民族特別驕傲。

可是就在他們閉關鎖國,妄自尊大、洋洋自得,陶醉在太平盛世無法自拔的時候,被他們稱為蠻夷的西方國家資本主義不但已經萌芽,而且茁壯成長,生機勃勃;工業革命蓬勃發展、如火如荼,生產力迅猛發展,國力空前提高。

然而,所謂的盛世,不過是統計學上的遊戲罷了,就像美麗的泡沫。

在乾隆去世後,清朝已經想個老人般垂垂老矣。

乾隆四下江南,耗盡鉅額民脂民膏,就連肥的流油的鹽業也虧空了1000多萬兩。其他部門的虧空,就不用說了,可見一斑。

這就是為什麼乾隆去世之後,嘉慶帝一登基,就把大貪官和珅抄家,更是查抄了很多大臣。

但是,沒有兩年,大清的國庫還是一清二白。

更何況在乾隆末年,各地方鄉紳和父母官跟百姓矛盾眾多,導致不可調和。後又有白蓮教起義席捲全國!各地小規模的起義更是風起雲湧。

嘉慶帝為了鎮壓白蓮教起義,更是先後調集了十六個省的兵力,足足耗費了白銀2億兩,這相當於清政府數年財政收入的總和。

嘉慶帝歸西,傳位給了道光帝,但是,這時候的大清比乾隆留給嘉慶帝的還要更爛。

道光貴為皇帝,就因為這,不得不過上苦日子。因為國庫的空虛,入不敷出,他不得不穿補丁的衣服,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內憂倒還罷了,那些精英們可不敢亂來。有起義或者造反的話,直接讓他們去鎮壓就是了。

更糟糕的是內憂未止,外患接踵而來。

1840年,英國首個對大清帝國發難,剛開始,道光帝根本就不將這些金髮碧眼的洋人放在眼裡,因為大臣們說了,那些洋人的腿非常脆弱且不會打彎。

然而真的過招之後,道光帝才知道,洋人的確厲害,不能小瞧。

對大清來說,有的是土地,割讓香港小島就是九牛一毛,不在話下。

可是就怕這些洋人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圖謀自己的政權,雖然這樣說為時過早,但也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啊。

於是道光帝覺得是時候正眼看看洋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南京條約簽訂之前的三個月,道光帝就開始了多渠道多角度瞭解英國這個對手,看英國這些"野人"國土大小,國力怎樣,百姓是怎樣生活的,皇上是怎樣當的等等。

通過曾經出過國的臣民,也通過某些介紹西方的書籍,還通過那些有跟洋人打過交道的官員,道光帝瞭解到,首先英國國土面積不大,還沒有中國一個省份的面積大,人口也不多;從新疆出發走陸路,也無法直接到達英國,甚至連沙俄也與它不接壤,也就是說,不用擔心陸上侵犯。這樣道光帝這才鬆了一口氣,彈丸小國,又不挨著,不足為慮。

道光帝的荒唐事,居然想把23歲的英國女皇納為嬪妃!

在此,道光帝還了解到,英國的統治者說話是不管用的,軍隊和政治都是大臣們當家的,無論什麼事都需要投票才能決定,比如鴉片戰爭當時,就是國會以二百七十一票贊成,二百二十六票反對,才通過了對中國動武的決定,英國政府這才跟中國開戰。

道光帝聽到這裡高興極了,心說不就是五百多大臣嗎,大清每年給他們每人一萬兩銀子,還怕他們不為大清說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千里來做官只為吃和穿,還有用錢不能擺平的事嗎?這樣一來,英國再也不會再為難大清了吧。

這種委屈求全,實在是。。。

後來道光帝又聽說,英國的皇帝是個女的,才23歲,不由得心下一動。如果能夠把英國的女皇帝娶為嬪妃,那不是一舉兩得?!

緊接著,他一共羅列了三個問題,交給了自己的臣下,想讓他們去問問打交道的英國人。

第一:該女不過年方23歲,何德何能,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

第二:一個女人當國王,她能否順利管住臣下?

第三:該女有沒有婆家,婆家對她如何?

最後,道光帝得到了答案就是:這個倒是跟法律沒啥關係,女王早已嫁人了,她的老公是她的表哥阿爾伯特,婆家跟孃家差不多,婚姻很幸福。

如果,道光帝得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之後,再根據答案,分析一下英國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好好做一個論述題,哪怕只是抄抄別人的作業,站在更高的國際視野上,多少思考一下清帝國的未來,那麼,二三十年後,才進入明治維新的日本,怎麼又會有機會彎道超車、把清帝國踩在腳下呢!

道光帝當然不會這樣做,他的爺爺乾隆,在會見英國使者馬嘎爾尼之時,發生的“叩頭”段子,還縈繞在他心頭。他的老爸嘉慶十一年發生的“叩頭”禮儀之爭,仍在發酵,他只需要按照祖、父設定下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向前走,那麼帝國或許,照樣會挺胸疊肚的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