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行攝

2020年初突如其來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湖北、武漢成為了“風暴眼”,也讓我們乖乖地宅在家裡兩個多月。隨著大同進入低風險區,3月中旬,街上的人和車逐漸多了起來。我們也便開始出門工作、玩耍、與朋友相見了。

許是前些天天氣太好了,春光明媚,暖陽高照,出來踏青、遊玩的人也漸漸地多了。但25日夜間的一場風雪讓氣溫驟降了不少。到28日,還是有些森森寒意。

按照預定的計劃,我們大同長城志願者考察隊一行12人一早就驅車向天鎮方向馳去,目的是考察樺門堡,併為其拍照、錄像,留存文字、圖像資料,以做宣傳、保護、研究之用。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在這之前,於疫情爆發的2019年年底前,大同長城志願者考察隊已經再次開啟了大同明長城考察之旅,對大同明長城沿線生態環境、風俗民情、長城保護現狀及旅遊線路等情況進行新一輪的調查研究。已經對天鎮平遠頭至李二口段、李二口段至水磨口段長城進行了實地踏查與影像文字記錄。這次對樺門堡進行的實地踏查,是此前工作的繼續。

早就聽說鼎鼎大名的“花面城”樺門堡了,無數次想一睹其風采,曾經也有幾次離得很近了,我卻老是與其擦肩而過,一直無緣得見。這次和長城保護志願者團隊一起前往,終於如願以償了。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田瑞攝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田瑞攝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田瑞攝


在造訪過樺門堡的幾位同行者帶領下,我們經天黎高速,過大梁山隧道,接上201省道,一路到了老爺廟隧道口溝邊。大家下車,過橋洞下方,拄著登山杖,從溝裡穿過未化的積雪往樺嶺走。這裡天空湛藍,飄著幾朵白雲,四周崇山環繞,微風拂面,空氣清新,令人心情舒暢。身處這樣的大自然,我們都摘下來口罩,貪婪地大口呼吸,彷彿要把60多天憋在家裡的鬱積之氣一口吐個乾淨。

從溝裡繞過幾個山彎,遠遠就看到一個山頂上一座土城堡的輪廓了。在披著雪衣的高高山勢映襯下,堡子煞是迷人。同行者告訴我們,那就是樺門堡了。眼前的雪山高堡,令人心動向往。“樺門堡!樺門堡!”,“那就是樺門堡!”我們不由得高呼起來!之後,集體在這裡合影留念。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應該說,從這裡直接上山腰走要近些,但只能容納一隻腳的上山路上還留有不淺的雪,有些溼滑,為安全計,我們決定折向近幾年新開闢的運送風電風車的砂石盤山路步行上去,直到半山腰。

從這裡爬山,有沒及腳腕的雪,有時還得深一腳淺一腳,頗有些不易,還是有些累,但絕不危險。接近山嶺的路上、半山上西北風獵獵,明顯比溝裡大了許多,這時就體會到了“山上風大”的老話了。

在比較平緩地段,回頭四顧,落滿積雪,猶如披上了潔白的輕紗,起伏綿延、高低錯落的群山,宛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靜靜地呈現在那裡,遠處與藍天相接的蜿蜒長城在若隱若現的繚繞雲霧中出沒。藍藍的高遠天空、和煦陽光映照下的一切,讓人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和諧,頓時有種四肢百骸倏然打開,心曠神怡的感覺。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登上山頂,來到了聞名已久的高山之巔樺門堡的懷抱。

何建國、李海林《明大同鎮新平路考述》曰:明代大同鎮為了加強和鞏固軍事防禦體系,於嘉靖四十五年設立新平路,初步完善了鎮、道、路、堡等各層次相統協的邊防體系。儘管新平路駐兵規模較小,但它扼守宣大門戶,不僅具有軍事預警的功能,同時也是蒙漢經濟貿易的通道,是民族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場所,其歷史地位不容忽視,臨大虜、邊關極衝的軍事意義極為重要。其所轄邊牆46裡有奇,下轄軍堡四座,邊墩82座、火路墩42座,四座軍堡分別是平遠堡、新平堡、保平堡、樺門堡。其中樺門堡於萬曆年間設立,相對其他三堡較晚。由於重山阻隔,此地為守邊薄弱之地,它的設立方便了新平路和東路各堡的通信和軍事應援。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樺門堡,亦名樺門城。處於素有“雞鳴三省”、處“邊隅之要害”的天鎮縣新平堡鎮境內,明代為新平路所轄,是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中唯一築在高山頂端的軍堡。相傳以樺木製成堡門得名。原有甕城,已不存。

其堡位於新平堡南、天鎮城北二十五公里樺嶺上。始建於唐代,後廢。至今還有李世民巡幸此地,險被張士貴所害的故事流傳。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前往樺門堡途中行至李二口村時,候君集發現一隻蒼褐色的狼拖著傷腿跑了出來,正準備射殺,被太宗制止。狼蹲在地上,朝天嚎叫數聲而逃。太宗問野狼嚎叫是何道理?房玄齡說“洋河車暗,野狼哀嚎,一切徵兆都與我主不利。”太宗看了看房玄齡,說:“無大礙!繼續前行。”果不其然,太宗到達樺門堡後,其駐守將領張士貴暗起異心,意圖謀反,預謀在宴席間刺殺太宗。幸得房玄齡及時警覺,暗中囑秦瓊、尉遲恭等大將加強戒備,寸步不離太宗。張士貴始終無從下手,從而避免了一場大禍。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讀史,見《讀史方輿紀要》載:樺門堡“萬曆九年(1581)設,十九年(1591)增修。周不及一里,分邊九里零。邊墩十八座,火路墩三座。邊外發放牌押溝及舊榆林一帶俱屬部駐牧,堡設在山坪,寇犯瓦窯溝,此必經之地也。”《三雲籌俎考》曰:樺門堡“城周七分有奇,高三丈九尺八寸,內駐防守一員,旗軍二百九十七名,馬八匹。”《宣大山西三鎮圖說》雲:“本堡設在山坪,為虜犯瓦窯口必經之處。列壘而居,勢甚孤危。然自此堡設後,戍守有人,斥堠有警,虜遂不敢南下牧馬。亦扼險之要地也。”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眼前的樺門堡雄壯莊嚴,因地處深遠高山,路途不便,人跡不多,基本沒被人為破壞,保存得相對完整。與其它長城古堡不同,樺門堡因地制宜,呈東南、西北方向排列,唯一的拱券式堡門坐落於東南方向。城堡早已荒蕪,堡門也坍塌過半,堡額也已不見,東牆、北牆損壞不少,也有豁口,牆磚脫落,黃土裸露。南牆還算完整,只是包磚大多剝落,裸露出了黃土。堡內還可見一排排整整齊齊的屋舍痕跡。其牆體用磚、石砌築及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非常平整嚴實。

只是堡門前面的甕城早已不見蹤跡,自然也不會看到。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堡西牆相對保存完好,尤以牆基、城磚完整,牆體壯觀,極具看點。歷經400多年的風雨滄桑洗禮,仍然屹立不倒,比之晉北多數殘缺不全、牆磚脫落、黃土剝蝕的堡子,不知強了多少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

大同文史專家吳天有老師說樺門堡是寫意的。他在《寫意樺門堡》中寫道:“冬天的樺門堡是一副寫意畫,嚴寒和山風帶走了所有的細節,只剩下粗壯的線條。沒有了萋萋荒草的遮掩,荒堡愈加顯示出其厚重的歷史感來。”“時在寒冬,無論遠景還是近景,色彩都非常單調,並且顯得有些蒼涼。但這單調的色彩並非沒有內容,而是如同一副寫意畫,形簡而意豐,其深刻的內容蘊含在簡單的勾勒中。需要我們去細心品讀。”想著這段話,此時的我,反覆咀嚼,細細品味,深入閱讀,方體會到它是那麼的熨帖真切,令人心悅誠服!

站在高大的城堡前,看著400年來強勁山風侵蝕的牆面大量的坑坑窪窪,剝蝕成了花面的花面牆,遙望堡子西、北面逶迤曲折、分別奔李二口、白羊口、保平堡、新平堡遠去的長城及蒼茫不絕的山巒、不停轉動的風車,體味水墨畫般寫意又寫實的群山,感受其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滄海桑田的現實變化,遙想歷史深處,前人烽煙馬嘯、壯懷激烈的不朽足跡和英雄事蹟,不禁心襟激盪,滿懷的敬意油然而生。

漸漸地,我面前的城堡,不再是一座簡簡單單的軍事堡壘,她幻化為一種精魂、一種毅力、一種神魄,一種偉岸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永不屈服的精神,在我眼前,在我心裡不斷地升騰、盪漾!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樺門堡設在山間平地,北至保平堡二十里,東到永嘉堡三十里,西到邊牆二里,南到瓦窯口堡十一里,邊外有兀慎臺吉、守口夷人等部落駐牧。其北面是保平堡和新平堡,南面是瓦窯口堡。該地段長城在未設堡前,是值守薄弱區,時有蒙古部落越過長城,侵入瓦窯口等地進行擄掠。“然自此堡設後,戍守有人,斥候有警。虜遂不敢南下牧馬,亦扼險之要地雲。”事實上,自隆慶和議後,明蒙休兵,北方,尤其是晉北地區享受了長時間的和平,直到明亡。當然,樺門堡區域也就沒有什麼戰事發生了。但時時刻刻的威懾、警惕和防備還是必要的,其所起的瞭望、警戒、威懾、掎角之援作用還是顯著的。這就是樺門堡存在的理由和意義,也是其保衛和平、維護百姓安寧的一個重要使命。自設立後,樺門堡的作用更多地是側重於軍事威懾和預警。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這個認識,我想從大同長城研究者的三首樺門堡詩裡,可以看出端倪!

詩一:劉志堯先生登臨此堡,寫到“天鎮樺門堡修築在高高的山尖上,堪稱世界奇蹟,只是不被重視罷了,由於偏高難以攀爬,就是想去,不見得能去得了,非得當地嚮導不可,所需時間最少也得半天。非常的陡高,不比拉薩,勝似拉薩。古堡有著完整的磚包牆,其它方位基牆也基本完整。感嘆觸動心靈之餘,賦詩一首”。其《樺門堡》詩曰:“築堡山顛聳雲端,長城難阻雁飛南;少婦親耕憂思鬱,匍匐桑梓心地寬。守堡更享家業安,堡在人空疑夢幻;寒風抽得絲絲語,多少堡郎暖憐歡。”

詩二:吳天有先生登臨樺門堡,記述有“樺門堡,位於天鎮北之樺嶺山頂,築於明萬曆年間,明以後即被廢棄。因數百年日曬風吹,堡牆上有許多坑洞,當地人亦稱化面城。人去物非,千瘡百孔。”其詩《題樺門堡》:“瓦窯口北萬重山,古堡雄出樺嶺巔。應是當年戍守處,浮雲閒處見荒垣。”

詩三:孫世民先生《登樺門堡》曰:“欲登樺門堡,環翠山腰間。四季雲霧繞,喘急才近前。仰望此故壘,牆危欲倒懸。相攜登甕城,城頭繞瑞煙。極目眺遠方,斗城山色連。城上攝畫面,伸手即觸天。此堡何時築,一五八一年。宣大沿線中,樺門戍危邊。”

長城行攝||樺門謁堡

田瑞攝


午時,大家各處拍照、攝錄、考察完畢,興致勃勃地散坐於堡門前的空地,拿出隨帶的乾糧香甜地吃了起來。合影後,把地面收拾乾淨,撿拾走垃圾,原路返回。

歸途,我們進新平堡察看了東堡門和玉皇閣

鳴謝:此文寫作過程中曾參考大同廣播電視臺手機APP《看大同》上何建國、李海林《明大同鎮新平路考述》、吳天有《寫意樺門堡》及其它網文,特致謝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