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罐器”的神話與現實——二戰反坦克攻擊機作戰效能小議(一)

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二戰中大名鼎鼎的納粹德國空軍飛行員,以號稱擊毀519輛蘇軍坦克(其中絕大部分是他駕駛Ju-87G獲得的)而聞名。亞歷山大.埃菲莫夫,二戰蘇聯空軍伊爾-2強擊機飛行員,兩次蘇聯英雄稱號獲得者,被他擊毀的德軍坦克的數量也達到了三位數——126輛。上述兩位飛行員傳奇般的事蹟,使得後世的人們往往會對二戰時期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的飛機在反坦克作戰方面的效能,給出較高的評價。不過,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開罐器”的神話與現實——二戰反坦克攻擊機作戰效能小議(一)

在1940年5月至6月間的法國戰役中,法國空軍的莫拉尼-索尼爾MS.406戰鬥機曾少量使用過20毫米穿甲彈攻擊德軍裝甲目標,但沒有獲得什麼確切的戰果。在二戰初期,真正對使用機載火炮攻擊敵方車輛感興趣的,是蘇聯空軍。蘇聯人根據他們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獲得的經驗,嘗試著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飛機上安裝兩門23毫米機炮。

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由於同時期蘇軍開始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的裝甲防護性能都極為優秀,23毫米彈藥對它們幾乎毫無作用,於是蘇軍中很快就出現了質疑的聲音,認為給飛機配備較大口徑的火炮來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思路並不值得認真對待。三十年代末期波利卡爾波夫設計局曾嘗試研製裝備有四門37毫米火炮的VIT-1/VIT-2雙發重火力戰鬥機,也因為上述原因,在製造了5架原型機後就沒了下文。

在英國,隨著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裝甲部隊在北非嶄露頭角,皇家空軍於1941年春開始認真考慮航空反坦克作戰的問題。當年4月14日,空軍參謀長、空軍上將查爾斯.波特爾爵士致信主管飛機生產的比弗布魯克勳爵:“如果陸軍不能擋住德國裝甲部隊,那我們(空軍)就必須要做到(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可以通過攻擊他們的補給車輛,乃至裝甲戰鬥車輛,來達成我們的目的。尤其是在開闊的戰場上,可能性更大。為此我們需要裝備穿甲彈藥。“

不過波特爾的部屬對參謀長的觀點有不同看法。航空部計劃主任約翰.斯萊塞少將就認為,直接攻擊敵軍坦克不是空軍該乾的活,那是地面上的反坦克武器、工兵、坦克乃至受過反坦克訓練的步兵的事。空軍該乾的,是讓敵軍坦克得不到燃料、彈藥等補給而無法行動。

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波特爾的意見還是被貫徹了下去,皇家空軍也由此成為第一支裝備專職反坦克攻擊機的空中力量。英國人選擇的機型是霍克“颶風“MK.IID。工程技術人員為這種飛機安裝了兩門維克斯S型40毫米反坦克炮,能發射鎢頭穿甲彈。這種火炮最初是作為轟炸機自衛武器研製的,但沒有被空軍採用。

“開罐器”的神話與現實——二戰反坦克攻擊機作戰效能小議(一)

法國淪陷後,面對反坦克作戰的迫切需求,該炮轉而作為機載反坦克武器。S型炮發射1.13千克穿甲彈時,能在400米的距離上擊穿50毫米厚的裝甲板。該炮射擊時的後坐距離較長,達43釐米,因此其後坐力對於飛機來說還是比較“友好”的。

雖然其炮口初速較低,只有615米/秒,但考慮到飛機攻擊地面目標時射擊距離往往很近,再加上飛機本身的飛行速度,這樣的初速還是可以接受的。“颶風”MK.IID還裝備了兩挺作為測距武器的勃朗寧7.7毫米機槍,飛行員通過觀察機槍發射的曳光彈來修正彈道,以提高火炮的命中率。

“颶風”MK.IID 於1941年9月首飛。1942年6月6日,皇家空軍第6中隊的飛行員駕駛“颶風”MK.IID在北非的比爾.哈基姆首次投入實戰。在第二次出擊中,三架”颶風“對兩輛德軍卡車進行了攻擊,將其打成了”一堆烈焰“。但在德軍防空火力的還擊下,一架”颶風“被擊落,飛行員跳傘逃生。另一架被擊傷後迫降。

“颶風”展開攻擊時,通常在1500米的高度上開始俯衝,最大速度可達408千米/小時,距地面最近時僅有6至12米。飛行員一般用雙炮進行三發點射,然後急速脫離,使敵方沒有還擊的機會。根據英方統計,至8月底,第6中隊共出擊100架次,取得了擊毀敵坦克45輛,無防護車輛35輛的戰果。

初期的作戰表明,將“颶風“改裝為反坦克攻擊機並不理想,因為這並不符合這種飛機的設計初衷。掛在”颶風“機翼下的40毫米火炮體型龐大,使飛機的最大平飛速度降至不到340千米/小時,而飛機的座艙、發動機、散熱器等關鍵部位又缺乏必要的裝甲防護,這使得其在敵方空中和地面火力威脅面前顯得相當脆弱。在德軍大量部署機動防空火炮後,第6中隊飛機的戰損率就急劇上升。

“開罐器”的神話與現實——二戰反坦克攻擊機作戰效能小議(一)

為了提高飛機的生存能力,英軍後來給“颶風”MK.IID加裝了175千克的裝甲防護板,但這使得飛機的總重增至3.73噸,機動性能進一步下降。而在”颶風“MK IVD上,由於備彈量的增加,情況就愈加糟糕了。此外,由於40毫米穿甲彈的彈丸重量大於40毫米高爆彈,導致其炮口初速降低,射擊精度反不如高爆彈,反坦克戰鬥的效能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儘管如此,“颶風”反坦克型在阿拉曼戰役中的表現還是贏得了人們的稱讚。1942年10月,皇家空軍在北非部署有5個“颶風”MK IID中隊。其中,已經算是“老兵”的第6中隊到10月底,在作戰中共擊毀德軍坦克43輛,自身損失飛機9架。在10月26日的中隊作戰日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擊毀兩輛“蜜蜂”(意指輕型坦克,英軍是用己方坦克來表示敵方對應的裝備),兩輛“十字軍戰士”(指中型坦克),一輛未識別坦克,五輛裝甲車,一輛半履帶車和一輛卡車,表現極佳!”這個中隊也由此獲得了“飛行開罐器”的綽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颶風”MK IID和IVD的戰果並沒有得到德國方面的印證。而且,由於裝備了40毫米火炮的“颶風”已無法掛載其他對地攻擊武器,因此在戰役進行了幾個星期後,西部沙漠空軍前線指揮部發出了這樣的抱怨:“已無可供“颶風”MK IID攻擊的目標,這就是專用飛機固有的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