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只工作》:選擇自由職業,我只是想和別人不一樣

“4月2日美股開盤,瑞幸咖啡大跌78%,開盤40分鐘就引發五次熔斷,以股價大跌近80%、數次熔斷為代價,瑞幸戳破了自己的謊言。坐實了渾水在1月末的做空報告中的指控, 2019年第二至第四虛假交易22億元”。看到這個報道,不禁讓我唏噓。聽說每三個不想上班的人,就有一個人想開咖啡店,我也不例外,因此一直對瑞幸這個號稱“讓中國人都喝得起咖啡”的品牌比較關注。

可再讓人看好的上市公司,也會遇上黑天鵝事件。今天,單一的技能很難讓我們活得自在,也越來越不期待從一份工作中就能得到安全感。既然如此,不妨試著想一想,如果可以自由的選擇工作,你的人生將會是什麼樣?

01

隨著服務業和網絡平臺的興起,人們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和技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數字化支付工具使得我們不必呆在辦公室小隔間工作。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下子將我們慣有的工作模式改變,只要有手機或者電腦,在哪辦公變得不重要。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場關於工作模式,商業模式,經濟模式的大變革,正在發生!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研究稱,“美國已經有大概5400—6800萬人通過自主的工作和臨時工作獲得一定的收入”。這種

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職業者構成一部分經濟領域被稱為“零工經濟”,它即可以擴大勞動力的參與,為失業者提供機會,甚至促進生產效率,同時對於用人企業來說,則可以免去保險和年終獎等福利成本。就目前疫情後緩慢恢復的國內大中小企業、小微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

《不上班,只工作》:選擇自由職業,我只是想和別人不一樣


02

對於90、00後來說,找工作更看重的是靈活性、自主權、契合度,以及工作的意義

2018年初,工作了四年的林安突然找不到工作的意義,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被困在“工作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公司?在職場升職加薪,重複無數人走過的路,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這樣的迷茫之中。為了尋找答案,林安開始了“100個不上班的人”獨立採訪計劃。

在接觸了70多位“不上班的人”之後,林安將採訪資料整理成一本以“採訪不上班的人”為主題的書《不上班,只工作》。林安用“都市青年觀察者”的身份,將具有代表性的20個自由職業者的深度訪談,用感性、細膩但又不失洞察力的筆觸,把這20位自由職業者“非常態”的工作、生活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他們中大部分是自由職業者,也有一部分是獨立創業者和個體戶,更有一些新概念人群,比如“斜槓青年”、“數字遊民”、“互聯網新興職業”等。


《不上班,只工作》:選擇自由職業,我只是想和別人不一樣

03

閱讀《不上班,只工作》會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如此不同,原來除了上班打卡、升職加薪以外,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我們可以選擇過與別人不同的、豐富多彩的人生,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多元化。

選擇做自由職業者能讓他們擁有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同時也可以擁有一份自己喜歡的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成為自由職業者,在追求不同的愛好和不同的人生時,也同樣需要面對孤獨、焦慮、猶豫和自我質疑。

與“上班族”相比,首先,自由職業者需要擁有更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成為自由工作者,你必須要有一技之長。

《不上班,只工作》:選擇自由職業,我只是想和別人不一樣


04

如果現在的你和林安一樣,對工作陷入了迷茫。可以讀讀這本《不上班,只工作》,通過他們的故事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

不過如果你不夠自律,沒有選擇正確的活動併合理地安排時間能力,我奉勸大家不要隨便嘗試成為自由職業者。它可能會成為你懶惰的藉口,因為懶惰是人的天性。

不上班,並不代表不工作,“上班”和“工作”,實際上是兩回事。上班的本質是為了賺錢謀生,帶著一種勉強、不情願的被動性。收入不高,又不能失去這份收入,焦慮使得我們很容易產生“厭惡感”。而工作是帶著一種積極的、有著理想和目標的、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的事情 ,這種事情能給人帶來愉悅和幸福感。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說:“人類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挑戰的世界,而是一個值得奮鬥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