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方方系列2:方方日記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本篇接續評方方系列1,沒看的可以去點開看本公號:明人明察)

五、一些人為什麼那麼依賴雙標和選擇性?

凡是喜歡玩雙標和選擇性的,對其要傳播的東西,無論是事實還是理念,我認為是首先要存疑的。

美國是雙重標準玩的最沒有顧忌的國家,被中國網民戲稱為世界“馳名雙標”。

不是他們不知道玩雙標有違客觀,也不是他們不知道玩雙標容易被人看穿。而是不得不,是沒辦法。

因為要把黑的說成白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把惡的說成善的,或者相反。離開了雙標,這個遊戲就沒法進行。

2月25日上午,柬埔寨首相洪森揭露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時說,之前中國湖北武漢“封城”,一些國家說,中國“侵犯人權”。現在他們自己“封城”,說這是採取防疫措施,這就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有什麼樣的美國,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美國人。精神美國人,也離不開雙標。

什麼樣的人是精神美國人?趙立堅事件就是照妖鏡,有興趣的可以留意一下。支持方方的中堅粉絲,和趙立堅事件中圍攻趙立堅的重合度很高。至於方方本人,後期也是發過聲的,她用一句“中美政客們在相互指責對方”來概括中美之間的這場輿論戰,一個“相互指責”,看上去不偏不倚,讓人以為這是一個第三方國家的人做的評價。至於美國政客多次用“武漢病毒”、“中國病毒”汙名化武漢、汙名化中國,平時最喜歡標榜自己愛武漢的方方,平時最愛批評的方方的,卻沒有一個字批評美國,令人忍不住懷疑,方方對武漢的“愛”是不是止步於美國,當然也談不上愛中國了。

雙標是一切偽善者的通行證。識別一個人是真實還是偽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這個人有沒有雙標。

方方允許自己質疑和批評一切,但是卻不允許別人質疑和批評自己。她質疑別人就是行使言論自由,別人質疑她,就是“極左”。方方就是一個雙標愛好者,堪稱國產“馳名雙標”的一面旗幟。

總之,喜歡撒謊、喜歡欺騙的人,雙標就象毒品一樣,一旦上癮了就離不開了。

美國政客蓬佩奧就是喜歡撒謊,喜歡欺騙的代表人物。

蓬佩奧針對一名學生就美國對沙特這樣爭議國家的外交政策進行提問,回答道:“我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局長。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我們還有一門課程專門來教這些。這才是美國不斷探索進取的榮耀。”

在新冠疫情問題上,他對中美使用的雙標有多麼嚴重。

方方也不能逃離這個規律。她一方面以反特權形象吸引關注和支持,一方面自己享用特權。不但享受特權,還忍不住炫耀的心理說了出來。

不但說了出來,還不能容忍別人對她提出質疑,提出質疑,就各種政治大帽子。

方方的雙標程度,未必比蓬佩奧遜色。

於是問題來了:你相信雙標之下會有真相嗎?

六、方方日記中的內容真實性成分有多大?

很多支持方方的人,支持的理由之一是,方方日記,真實記錄了抗擊新冠肺炎背景下的武漢。

方方日記中,當然不會沒有真實的武漢抗疫元素,但其中含有真實的元素,就等於方方日記真實的記錄抗擊疫情中的武漢了嗎?

何況,方方並沒有參與武漢的抗疫一線,出現在她日記中的很多信息是根據道聽途說而來。有人就做過這方面的統計:


評方方系列2:方方日記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評方方系列2:方方日記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方方用“只有結束,沒有勝利”和用“錯,錯,錯”給武漢的抗疫定性,能夠真實反映抗擊疫情的全貌? 這樣的定性如果反映真實,豈不是涼了那麼多為疫情付出的人們的心?何況與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抗疫的評價也不一致。

反正,我看方方的日記的感覺是……每一頁上都寫著“我愛武漢”、“我真實記錄”……仔細看到半夜……發現一篇篇都寫著一個“偽”字。

“偽”並不意味著內容全是假的,那是“偽”的低水平、入門級,很容易被人揭穿,停留在“謠言”的層次,太low 。“偽”的存在價值,在於看上去像真的,要比真的還“真”。“偽”的最高境界,是每一個元素都是真的,但串接起來之後,整體畫面與真實的場景大相徑庭。單看是真,整體是假。

方方的日記顯然還沒達到這樣的境界,否則就不會那麼多人出來揭露她了。一篇質疑他的高中生文章能獲得十萬贊,可見質疑方方日記的群體有多大,這也間接說明方方的作“偽”距離理想境界還有多遠。

這也不能全怪方方,方方完全可以為自己辯解一句:不是自己不努力,實在是臣妾做不到啊。

辯解理由我都替方方想好了:

傷痕文學的黃金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並不適合於互聯網自媒體時代。傷痕文學成功的關鍵在於話語權高度壟斷於傷痕文人手中,不能有太多質疑和爭論。

方方有點生不逢時,她已經這麼努力,也趕不上吃口熱乎的,這個時候玩傷痕文學,就是把自己放在火山口上。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話筒,如果不實事求是,不能做到客觀公允,信用破產只是時間問題,哪怕是方方得到那麼多媒體和頭部自媒體的助力。

只是方方的信用需要充值的速度來的確實快了一些。

方方可能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人心變化會變化這麼快。她對此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就粗暴的把對自己的質疑和批評自己的聲音貼上“極左”標籤,把反對自己的日記上綱上線為反對改革。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抗疫形勢的發展跟方方的日記基調差距越來越大。

在疫情初期,既有面對新型未知病毒的信息很少,也有武漢當地官員自身的問題,疫情形勢嚴峻,人們缺乏安全感,更因病毒未知而恐懼放大,因醫療資源被擠兌而不能覆蓋感染人群而恐慌,因有人逝去而悲傷,因武漢已經封城而焦慮。

這個時候,傷痕文學,渲染悲情,放大焦慮,釋放憤怒,比較容易被接受。

但是在當地的失誤得到糾正,疫情已快速得到有效控制,抗擊疫情日益好轉,到最後基本取得勝利(距離完全勝利的差距是境外輸入防控能不能經受住考驗),人們的信心得到恢復,相比較境外的那些西方國家對待疫情的態度,中國的整體表現更是可圈可點,讓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的體制有了更多自信。方方日記還在那裡專注負面、忽視正面,反思體制,自然會讓質疑越來越多。

因為隨著形勢越來越好,方方距離真實越來越遠,就越來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識破看穿。

隨著中國疫情形勢越來越可控,西方國家的疫情形勢越來越失控。於是難免會有比較,這一比較就有了傷害,是對方方們的傷害。

同樣的疫情,不同的體制表現為兩個不同的結果。這是一場公平的考試,如果說有區別,那麼中國的考試事件在前,因為一些國家或疫情還沒有大規模爆發,或在隱瞞疫情,中國完全面對一種新型未知病毒,並沒有可資參考借鑑的經驗,完全是閉卷考試。

有了中國的經驗比較教訓在前,西方國家是開卷考試(美國這種疫情起源國最大嫌疑人除外)。

只要不持有偏見,在這場疫情對全世界的考驗面前,兩種體制的表現差異,是很明顯的。

這一點連民進黨創黨大佬都看到了。在“黃智賢夜問”中,臺灣地區前“立委”、民進黨創黨元老、前“監委”葉耀鵬認為,中國大陸和西方國家所運行的不同社會制度,究竟孰優孰劣?此次疫情爆發便是最好的證明。葉耀騰認為:“大自然很微妙,用微小到都找不到的病毒來檢測你們的能力,測驗你們的制度。”這是一場制度的PK,比用戰爭的方式要好太多了。

很多人面對正在發生的事實,在實事求是方面,連民進黨創黨大佬都不如。

方方的日記就拒絕這種比較。因為這不利於得出她想要的結論。

當中國表現明顯好於西方時,方方的支持者們在忙著反對在中外之間進行比較,更反對把結果的不同歸因於制度和體制的不同。

這些人不是不喜歡比較,他們是又喜歡,又不喜歡。喜歡通過比較來證明中國各種不行,中國的空氣不行,中國的醫療不如西方,中國的孩子不如外國的孩子......

他們只是不喜歡那些能夠證明中國優於西方的比較。

方方不喜歡比較嗎?說中國人一向不喜歡認錯,可能跟文化和習俗有關的不是她,這不是在做比較?

對於疫情,支持方方的粉絲只同意在疫情的第一階段進行比較,也就是拿疫情嚴重時候的中國,跟疫情還沒有大規模爆發的西方國家比(美國除外,原因同上)。

因為他們都對中國體制不認同,那麼對這個體制表現好的地方,他們不願意承認。對於發生在這個體制中的問題,才是他們需要特別關注的。不但要關注,還要放大。

所以,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他們批評中國,揭露中國在疫情抗擊中的問題,有問題當然可以揭露和批評。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批評的目的是什麼?

批評中國的目的如果是為了讓中國變得更好,讓中國的體制更完善。這種批評即便是尖銳一些,恐怕那些批評方方的人都不會反對,這些人也並非沒有批評過,我們稱之為善意的批評,但這種批評是支持方方的人所反對的,因為達不到他們的目的。

還有一種“批評”,是為了徹底否定中國的制度合理性,最終目的是將毛主席那代人創建的體制徹底顛覆,並以西方國家為模板,重建體制。這就是這些年一些人一直以來鼓吹的,要融入西方主流文明,主要學習英美體制。

西方諸國這次面對疫情的考驗,整體表現怎麼樣,我們已經看到。歐洲已經氾濫成災,意大利6000萬人口,確診人數已經和中國最高峰值差不多,死亡人數超過中國。美國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0萬,還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加,而且這還是僅僅檢測了50多萬份的結果。美國的人口才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從突破1000例到100000例,僅僅用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在中國全力抗疫的時候,美國長期把自己的確診人數壓制在地板上,辦法就是不檢測就等於不存在。一旦放開檢測,數據就爆炸式增長。這說明,美國隱瞞疫情,不是短期的,也不是地方政府,而是全國性的一個長期政策。這跟方方們反覆控訴的武漢抗擊疫情初期的失誤,區別是很大的。

我們也無意為武漢或任何一個地方或部門的失誤瀆職辯護,雖然中國的失誤和西方的整體性失誤沒法比,但對於瀆職官員應該追責。我們不能跟西方國家那樣:

美國HIN1造成那麼幾千萬人感染和幾十萬人死亡,也不追究責任人。2019年的大流感(是不是還有存疑),又造成幾千萬人感染和2萬人死亡(奇怪的是,美國開始正視新冠疫情之後,聽不到大流感了,好像消失了),也不見有人被追責。

疫情之外也是這樣:2008年美國華爾街造成了次債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也沒看到追責多少個美國官員、資本家和機構高管。

日本福島核洩漏那樣的人禍,竟然也沒有看到多少官員和資本家被追責。

我們不反對對瀆職官員追責,反對的是把問題非要引向體制,還要求中國學習已經被證明不如中國的西方體制。

方方及粉絲們因為不認同中國體制,所以就不認同中國體制的優點,只願意突出缺點和問題。


這樣的“批評”非但無建設性,而且有害。這已經不屬於批評的範疇,這些人其實是中國體制的異見者。

一句話,這種“批評”,不是為了讓中國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壞。

我們支持的是第一種批評,反對的是第二種“批評”。方方的粉絲中堅,支持的是第二種“批評”。

如果說以前,對這種異見者“批評”的政治目的,因為有西方國家的發達光環,還不能看的十分透徹。但現在,在疫情的照妖鏡下,一切偽裝都已經剝去,這些體制的異見者現在都已經裸泳了。這個時候還看不清楚,那隻能說不是太笨,就是真壞了。

方方的日記中可能什麼都有,就是缺少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的真實。

我們需要的真實是什麼,是其中一個故事,一個細節的真實?還是要通過很多故事,很多元素,最後形成一個能夠真實反映整個抗疫過程的真實全貌?

真實,是指整體意義上的真實,還是僅限於某一個片段的真實?

對於抗疫這樣的宏大敘事,客觀的真實應該既有空間上的要求,又有時間上的要求。

在空間上,真實的記錄,應該體現選取素材的代表性,不能僅僅體現自己的個人偏好,以偏概全。

在時間上,真實的記錄,要足夠體現過程的變化,不能總是停留在失誤的那段時間記憶裡,當然也不能只限於正面的歌頌。

對於整體的駕馭,需要客觀辯證,一分為二,既看到問題,又看到成績,然後再來解決哪個為主的問題,既反映主流也不忽略支流。

方方日記的內容,恰好就是在這兩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


七、方方日記中的情緒是方方本人真實感受和情感的真實表達嗎?

方方日記的內容做不到客觀,難道是受她內心情緒的影響所致?

方方日記中充斥了焦慮、悲情、痛苦、絕望、仇恨,這些情緒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抗擊疫情取得基本勝利之後,方方日記中的這些情緒也並沒有消失。

方方日記中有這些情緒是因為方方過於悲天憫人,見不得人世間普通人的痛苦,才會沉迷於負面情緒中不能自拔?那她就不會去否定土改。土改於誰有利?當然是千百萬普通的民眾;被誰反對?當然是民國的官僚資本、還有地主。方方並不同情普通的民眾,也不理解民國的民生疾苦,為什麼國民政府那麼快就倒臺?因為依靠官僚資本和地主,失去了民心,所以千百萬老百姓用腳投票,比用手投票都有效得多。

一轉換到土改問題,方方的真實立場就出來了,說明方方是站隊在官僚資本和地主這一邊。

方方現在仇官嗎?當然也不是,她有很多朋友都是官員,給她提供特權的也是官員。方方不但不反對這些官員給自己的特權,反而很享受這種特權,還抑制不住炫耀的潛意識。所以,方方不但不仇具體的官員,她也不反特權。

難道方方只是反對瀆職失職的官員以至於讓她情緒不能自控?如果她真是這樣,那她的作品不會放過對民國官僚腐敗的揭露,也不會忽略對西方國家因隱瞞疫情和防控措施不力而引發更大痛苦的批判,但並沒有。因為方方在日記終結篇中,借各國醫生相互合作,她強調的是“不帶政治偏見,沒有國別意識”的“對人類的愛,對人的愛”,批評趙立堅和美國政客是“相互指責”時,方方是用的是世界公民的視角,方方對西方政府的瀆職表示沉默說明她嘴裡的“對人類的愛,對人的愛”也是假的。民國那些著名的禍害民眾的事件,我是沒看到方方有過濃墨重彩的批判,所以方方也不愛民國時代的人民。

難道是方方因為愛現在的中國人民和武漢人民,而在日記中有那麼多負面情緒嗎?

算了吧。美國都把武漢和中國這倆字跟新冠病毒粘貼到一起了,這是對剛經歷過傷痛的武漢和中國人民最大的侮辱,這跟往武漢和中國人民的傷口撒鹽有什麼區別?這個時候,見過方方說過美國一個不字嗎,為武漢辯護過一個字沒有?這是愛武漢和中國止步於美國面前,還是為了美國可以不愛武漢和中國人民?

根據我們評方方系列第一部分提到的方方指責中國人一向不肯認錯,沒有懺悔精神,沒有負罪感,方方對所有時代的中國人都不愛。

到此,我們已經用排除法,可以明確方方不愛武漢人,不愛中國人,也不愛人類。那麼方方愛誰呢?最可能的結果,也是最可能的選項,她只愛自己,最多加上她的親朋好友。

這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這樣的人會為別人的苦難而痛苦?夢中或許會有。

方方自己又沒有在這場疫情中經歷傷痛,反而因為這場疫情,她收穫了巨大的流量,名氣得到了巨大提升,以及可以預見到會有可觀的收入,難怪那篇高中生文章說方方是武漢這次疫情最大的受益者。

一個從疫情中受益的人,她有什麼痛苦、焦慮、絕望?就因為她不能隨便出小區?僅僅因為出不了小區就油然而生那麼多負面情緒以至於不能控制,那方方完全可以去當志願者啊,可是方方並沒有去,說明方方也不是因為這個。

她的愛武漢是停留在嘴上,她對武漢人民的感情也僅僅存在於鍵盤。

她不會因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不會因為別人的焦慮而焦慮。

有人說方方是在表達一個弱者的情緒。方方是弱者?這本身就不是事實,反而與事實相反。方方可不是什麼弱者,她只是在渲染自己的“弱者人設”,是為了自己的文章能夠被更多接受,是為了更多流量。方方是可以得到特權幫助的人,是可以有大媒體關注的人,她哪裡弱了?

至於絕望,她有什麼好絕望的?想用特權就有特權,連提供特權給她的人都可以免受調查。還有那麼多媒體支持她,而質疑她的聲音卻得不到一家媒體的支持,她是輿論戰中的強勢之人,要絕望,也是批評她的人更有資格絕望。

所以,絕望也是假的,除非她是絕望於自己的日記竟然不能幫助把這場疫情變成中國的切爾諾貝利事件。

至於仇恨,這個我傾向於認為是方方的真情實感。但這個仇恨是針對體制的,客觀存在於方方的主觀意識中,隨著鍵盤自然流露。這個從她的那部長篇小說,從她否定土改,就能感覺得到。

分析到這裡,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除了仇恨,和針對某一種情況的絕望,方方流露在日記中的情緒,是真的可能性不大。

上面用了各種分析,排除了方方本人為自己,或者為他人產生痛苦、焦慮的可能,那她還為什麼日記要以這些情緒為基調?

僅僅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為了流量,為了眼球,所以拼了?

我認為不會這麼簡單,從她寫出那部長篇小說,我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熱衷於政治而又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女人,她寫那部長篇是為了表達政治,寫公開的額日記體呢?難道還能有另外一種更合理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