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華人社群的撕裂

今天我還沒顧得上看bbc,就被一個本地攝影群的聊天絆住了。而後思考昨天聽的兩個媒體資訊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一個是LBC的主持人的言論,還有一位在美國的華人up主在油管的視頻,怎麼說呢其實當我看到這兩段視頻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很合理的現象,畢竟如此重大的全球性時間,作為政府來說可以挑剔的一定不少。可當今早我打開電腦,參與群裡的聊天,我才發現也許有些事情已經悄悄的很嚴重了,而且我也不可避免的在群裡被@,甚至被罵,一笑之後我發現不對這個事兒有點意思。

我特別反感排他性,可源於我們的一些本土文化的影響,排他性又普遍存在。公共空間被這種排他性無限擠壓,成為非黑即白容不下一絲灰色存在。比如認可一個論點A,僅僅是因為不認可論點B,因為沒有C;或者認可論點A,所有人必須也認可A,否則都按照認可B的族類對待,因為沒有C;可真的沒有C嗎?也許26個字母都無法描繪著萬千世界,那又為啥只有A與B呢?或者A和B就一定無法同時存在嗎?

身處海外的確有一些尷尬,尤其在這次疫情這種全球危機中,感受特別明顯。其實總的來說海外華人的政治熱情並不太高漲,就拿英國而言也是最近幾年人們開始有了一些重視,大部分人們還是專注於生活本身。而這次的疫情讓很多人不得不去面對,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因為一切的事件上升到一定的廣泛度那必將是一個政治事件,就會有基於各自不同經歷而產生的立場,就會有立場的對立,碰撞。而對於政治的本質並不太瞭解的大眾就會被誤導而不自知,這裡涉及到一個概念就是獨立思考,我覺得我提到的那位美國華人up主的比喻非常好,我腦海中浮現出兩個圖片,一個是飛翔的小鳥,一個是飛行中的石頭。就這一個畫面本身來說都是在空中,可真的一樣嗎?一個是按照自由之意志左右上下的飛行,一個則只能按照既定的軌道前行直至掉落。我們由於固有的排他性,加上已經成年後頑固的個人見解很可能頑固成了偏見,而後在這看似媒體高度發達,資訊異常豐富的時代,以為正在接受不同觀點的信息,可以做到所謂的客觀的對待某一事件。可想一下我們似乎只是把目光停留在感興趣或者說符合自己口味的標題上,點擊並耐心瀏覽符合自己慾望或者說感官的文字裡,搜尋著認可的概念,收穫著認同的感受。而後這個循環開始,更多的資訊支撐著自己的固執,並作為排他性的有力依據。

那麼問題來了,政治博弈的殘酷性被掩蓋了,大眾相對愚蠢的普遍性被忽視了,而後人們成了實際上被輿論撤拉的木偶,以為獨立的運動其實早已根據媒體的定向投放信息被左右著,從何談獨立思考,又為何一定有給予所謂自己立場的絕對正確產生的排他情節呢?

而後無論是愛過,還是仇國,自然成了A和B,因為沒有C。無論愛國外,還是不愛國外都只能選擇愛國與仇國,因為沒有C。也就是說要麼罵祖國,要麼罵所在的國家,因為沒有C。不是A,就是B,因為沒有C。

可憐的C,怎麼就沒有一個自己的存在機會呢?

難道真的沒有C嗎?不罵就代表全面的肯定,罵就代表全面的否定?無論罵哪一方,是否真的對於所持觀點有了充分的瞭解?身處海外的華人無論來自哪裡,也無論為何而來,都很難一概而論,目前似乎在美國這種華人群體的撕裂已經開始,英國感覺應該也有此跡象,我在英國,就說說英國吧!

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制度是完美的,最簡單的聖經說人無法治人,一個政體的形成,都是基於當地大眾的生活習慣,精神價值,集體人格所建立的文明進而形成社會,做出的長時間調整下的一個妥協的產物。交易與妥協才是一個主要的政治太極,至於為何交易又為何妥協說實話也許並不是基於對錯,只是通過客觀數字以及相對科學的分析做出的最恰當的選擇,是最恰當的選擇而不是所謂的正確選擇。

那麼恰當既然不是正確,就一定會有認同以及不認同。而參與交易與妥協的人群是政治人物,他們是特定的一群人,權力,義務,責任自然跟大眾不同,也因此大眾其實並不太瞭解這裡面的具體樣貌。歷史,人文,宗教等等因素塑造了今日之英國政治本質,當我們既不瞭解這些因素,又無法獲取相對全面而客觀的資訊,就很難理解諸多因素之下產生的產物,因此妄加評論也許並不恰當,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大眾的視角去審視,去質疑,甚至去抨擊。但大眾的這個所謂的權力,力度到底多大?匹配的義務與責任又是什麼?絕對也是平衡的,因此有了公眾人物,有了地區議員,因此有了很多的標籤去細分,區別對待。

我們作為大眾一員,責任與義務有限因此權力自然也有限,如果覺得自由這個詞是一種放任則大錯特錯,自由不自在,自在不自由。基於宗教,法律,道德的各種所謂枷鎖讓人們並不會太多所為肆意妄為的自由,作為一個個體你真的可以謾罵全世界嗎?不好意思你可以指責政府的政策,政治人物甚至公眾人物,但你要是漫罵同一個大眾個體將會面臨誹謗的罪責。可如果你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那麼所有的言行是受到監督的。可悲的僅僅是我們所謂的自媒體是自己定義的媒體,人們忽視了這個定義覺得他們的言論都是理性的,或者有一定的承擔社會的法律監督與制裁。可事實上沒有,所有的自媒體沒有任何被社會監督的資格,或者說所有的涉及到嚴肅話題的觀點都是白日做夢,所有的誤導買單的都是被誤導的大眾,因為自媒體嚴格意義上就是個人言論,沒有能力面對社會的問責,大可封號關張走人。這就好像為什麼偽證很可怕,是因為證偽太難,你若真的糾結某一個個體追問下去,他會左顧言它,他會避實就虛,到最後直接認錯翻篇,你又如之奈何?

因諸多的所為資訊的泛濫,慢慢的持各種意見的人們在海外華人社群紛紛亮相,其實持有什麼見解都無可厚非,但是否一定要強加到別人身上,一定要讓別人認同?如果一旦不認同就一定要去攻擊對方?我覺得這個既不文明還很流氓,所以如果就事論事請把事實拿出來支撐你的觀點;如果反對別人的言論,也拿出一些至少是官方或主流媒體的東西;而一再的所謂@具體的個人,或者所謂的個人漫罵,指責,真的大可不必。

這個世界很繽紛,並不僅僅是黑與白;這個世界很複雜,並不是你見到的才是真世界。君子和而不同,如果君子是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那麼君子的確有些難,但我們不能因為難就去做小人,我們可以嘗試著儘量多一些君子的行為吧!

身在海外,我依然是中國人,併為之自豪!

凡人煩語:不是日記的字跡0403@london

更多的本地媒體關注點轉移到了質疑政府的抉擇,衛報報道了Mr Hancock第一次承認的確有失誤的操作,所以我在想,這種認錯是有價值的,因為他以及背後的執政黨將會面臨一系列的可以說是懲罰也不為過的困難局面,而作為自媒體人,所謂的小編們的一次誤導之後的一次道歉有什麼用嗎?會挽回什麼損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