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們為何不把篆隸楷行草等都融為一體?

kbnol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在這裡,我要反問一句:書法家為什麼要把篆隸楷行草融為一體呢?書法五體是古人創造的,已經過歷史檢驗和人們的認可,把五種書體融為一體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真正懂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的人,是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的。與其有功夫提這樣的問題,還不如把這些功夫用在臨帖習字上呢!

上圖為秦篆

在書法創作中,隸書作品中的字可以帶篆意;草書作品中的字可以帶篆意和隸意;楷書作品中的字可以帶篆意和隸意;草書作品中的字可以帶篆意和隸意。但是,請各位書友一定要記住:篆書和隸書中是不能帶楷意的。這就是書法創作的規矩。那麼,這個規矩從何而來?回答是:這個規矩從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而來!每一個書法家,每一個書法愛好者,在書法創作時都要嚴格遵守這個規矩!關於這個規矩,真正的“方家”都懂得!

上圖為漢《張遷碑》局部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篆隸楷行草五體皆精,他的創造力是無人可與之比肩的,僅研究“永字八法”就投入了25年的精力。那麼,王羲之為什麼不把篆隸楷行草五體融為一體呢?因為漢字五體的書寫規律任何人違背不得!

規律就是規律!

學書法,還是繼承傳統的好!還是遵循客觀規律的好!異想天開不好!當代人若想把書法學好,就必須繼承傳統,必須師法古人,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習書法的路走好,走遠……

上圖為唐代人寫的楷書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我是中州耕牛堂主。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


中州耕牛堂主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書法家不會把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融為一體,創立一種比較怪異的書寫風格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但是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這5種書體在本質上就存在著不同,所以要融合他們是比較困難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兩個或三種書體融合在一起,最多3個,4個的話就非常勉強了。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說行書和草書。因為這兩種書體在書寫風格上是比較相近的,所以他們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形成了行草書,或者說草行書。草書和行書的相似之處,就體現在他們的風格在以及它們的筆畫安排上,他們都是書寫速度較快,而且較為簡一種書寫形態,所以他們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比較特殊的書法樣式。

而楷書和行書之間的結合也是這樣,因為楷書和行書之間是有相似性的,它們的相似性就體現在他們的間架結構上,因為是基本一致的,行書的結構和楷書的結構基本上是一致,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幫助我們將行書的遊絲引帶更好的安排在楷書上面,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特殊的書體。

從上面我們所說的楷書和行書的結合,行書和草書的結合來看,他們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到兩種書體的相似之處,找到他們的相似之後,就可以在共同擁有的特質上進行書法藝術的創作,然後就比較容易形成一種比較好的書法風格,或者說書體類型了,但是如果這兩種書體甚至這三種書體都找不到一個共同的相似之處,那麼它們就比較難結合在一起。

所以這5種書體其實是很難結合在一起的,而且結合在一起會顯得不倫不類,因為他們對於同一個書體和同一個筆畫會有不同的安排,隸書和篆書、草書就很難結合在一起。

就比如說篆書和草書吧,篆書他的書寫形態是典雅端莊而又華麗的,那麼它的筆畫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的軟綿和富有圓轉轉流美的特性。而且篆書的筆畫相當的繁複,展現的相當細膩,每一個筆畫表現的都非常到位,而草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減省。有可能一個小點就代表了一個長橫,一個小撇就可能就代表了一個捺筆或一個點筆,這樣的話,他們兩者之間是衝突,然後也就無法將他們的書體融合在一起了。

所以這5種書體如果能夠融合成一種書體的話,那麼他的融合也是比較怪異的,是不符合文藝發展和文字發展規律的,所以這樣的情況不可能發生。


松風閣書法日講


看似新鮮的問題,其實書法五體融合一直存在。我的研究觀點可能非常另類。

草書就是五體融合的典範。但你很難看出,好比是:金元寶化成了液體態黃金你就不認為那是黃金了,因為固定思維阻礙了我們的認知,書法大家的本事就是融合、讓他的書寫進入化境!

看2幅草書,一幅篆書進行分析

所有的線條都來自篆書,取其綿長使轉之意,點劃都來自楷書,隸書表現在某些字結尾收筆處。如:耳的最後一筆。

所有的草書都具有五體融合特徵,只是書法家讓它化為無形,各種筆法和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學觀。

最後一張圖是:趙之謙的篆書,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隸書、魏碑、楷書點劃的明顯痕跡。

中國書法和國畫是基因型進化的,繼承比發展更為明顯,每一個新的書法繪畫形式都包含了之前的所有文化特徵,

而且我們的審美觀不接受基因突變式的進化,比如西洋油畫無論如何都無法融合到國畫中,真要搞這種畫第一眼就無法接受。不是守舊,我們的文化過於強大,幾乎排他性第一。






國畫大叔


書法家們為何不把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融合為一體?

其實,我們現在的文字,就融合了所有的基因。簡化字的形成,就是這樣的書體。

倉頡造字,為文字之祖。有史記載的第一次變革,是周宣王時期的史籀,他所創的大篆,(石鼓文,鐘鼎文之類)是第一代。大篆就是兒子。秦代李斯創造的小篆,為孫子。秦代還產生了隸書,隸書就是重孫,而漢代的楷書,行書,草書,就是曾孫……

我們把一個字從始至終的所有字體放在一起,你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簡化字中基因,就是你所說的五種字體的融合。比如:“樂”字,這是從草書中來的。“長”字,也是從草書中簡化來的。沒有簡化的字,草書,也包含了你所提的要求。

每一種字體,都不是憑空創造的。就是最早的倉頡,他創造的文字,是以物象而創造,象形文字是字根,在此基礎上又有會意,諧聲,指事,假借,轉註等造字方法,使文字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每一種文字的產生,都是在前一代的基礎上,為了提高書寫效率而簡化生成的。這種融合,就如同人類的進化一樣,形體變了,但基因永遠存在。







子衿書法


以下列舉在古代把篆隸楷行草融為一體的例子。你看看是否是心中所想的樣子

比如下圖272年的碑是早期隸楷轉變



在北朝末期復古現象的復興,融合的非常明顯。又比如隋朝前期的曹植碑,還有顏真卿裴將軍詩帖。也是互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歷史上把五體融合的人,還是挺多的,但是遺留下來聞名於世的卻很少。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五體它有很穩定的一個系統,生硬的嫁接,違背了藝術性,書法的藝術高度。就比如炒菜的時候,你把你喜歡吃的菜全部放到鍋裡面炒,那麼炒出來的菜你不一定喜歡。五體的融合它是無意而為之,是自然的過程。

歷史上還有哪些把5體融合做得相對好一些的呢?

比如林散之(下圖)把隸書行書草書融合成一塊,風格不是不好,但是藝術成就並不夠高。


要從一個書法現有的高度去融合其他東西並不單單是從表面進行融合。


懷素(下圖)草篆的融合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給人以禪意,給人以遐想的空間。



所以總結起來,融合它是無意而為之,當你有意的去融合的時候,你會發現很難呈現出藝術的高度。反而給人一種平庸感。


關注久甘書院,每天免費學習書法,加入我們一起交流學習吧。


久甘書院


論中華書法藝術文化之創作審美觀

中華書法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千年來,書法藝術蘊含著中國文化之精邃的一朵奇葩,享有著“瞭解中國文化,先讀懂書法藝術。”的美譽,是中華文化界名副其實的一大瑰寶。那麼,書法到底是怎樣創作的,又是如何給書法作品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1,由楷書入法,這是起碼的入門功課,倘若基本的漢字筆序都拿捏不準,顯然就談不上書法,充其量不過是寫漢字罷了,有的人倒是自個提升快速,不寫楷,直接行草綽綽,長年累月如此,結果卻含糊其辭,表裡不一,連自己都不知個所以然,這意味什麼?不腳踏實地,眼高手低,“抵毀”的不僅僅自身手藝,名譽也在無形中受損。

2,遵循法古,精益求精。萬變不離其蹤,歸於自然方可返璞歸真,這是書法的一種境界。近年來發現網傳所謂書法大師這種大張旗鼓式揮毫潑墨竟大言不慚謂其名曰書法創新,簡直荒謬之極!說了有的人還不爽,難道這不算書法?誒,別不服,問問這些人對中華書法到底瞭解多少,根基不穩,何談法度?不信,讓他們寫楷書自然廬山真面目了;其次,前面提到遵循法古並不代表一定要按步就班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段,基本練好了自然輕車熟路。藝術的東西就這麼奇妙,真到了境界,恐怕自己都不敢相信作品是出於自身的筆下;再者,和多數書法愛好者一樣,我並不認同書法這種近乎“五體合一”的創作方式,與其千辛萬苦尋找有背法體所謂模稜兩可的書法秘訣,不如一步一個腳印錘鍊紮實根基,這才是我們入門書法讀懂中華書法藝術文化之正道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學習不可少的心態,我從來不相信世間任何一件美好的事物,都能隨隨便便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的,書法藝術更不例外。實質上,書法作品,並不拘泥於形體的結構,而重在於意境的體現。不少朋友因工作或時間等原因耽擱了書體的臨寫,這都是次要的,關鍵仍在於持之以恆的耐心,要有跌倒七次,站起八回的勇氣,不是麼?譬如說,許多時候,臨摹學習,寫一二遍不好不要緊,不妨多寫幾遍,哪怕十遍百遍甚至千遍,功夫至深處自然水到渠成,什麼叫爐火純青?想必這大家看到了。

莫須有不強求,夙願隨緣素位。最後,請好友們一起探討點評,提供寶貴意見,謝謝!



時評人謝御宏


我也雜了草行楷。






慢慢來


篆隸楷行草作為中國書法體系內的五大基本書體,雖然有著各自的用筆方法和書寫規則,但它們之間又可以相互借鑑相互取法,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相互借鑑引申出的篆隸、行草、行楷等“混血兒”就是融合的產物。還有我們在鑑賞古代大家的作品時,透過筆墨髮現,顏真卿原是用篆書的筆法在寫楷書,張旭用篆書的筆法在寫大草等,這種楷面篆質的作品還有很多。更有甚者如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帖》楷行草混雜,書法界稱為“破體”,鄭板橋的篆楷隸行雜糅在一起,後人稱之“亂石鋪街”等等,都是古人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和嘗試。藝術貴在創新和突破,所以篆隸楷行草融為一體,並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古人早在試驗了,現代的書法家們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創造出符合這個時代特質的,博採眾長的優秀書法作品。




書法內參


書法家們為什麼不把篆隸楷形草都融為一體?

還沒有這樣的集諸體為一的大書家。但是細分析,已經有書家嘗試糅雜為一體,而今的隸書參進了行書,古代的楷書都帶有隸的筆意,歐陽詢的楷書,豎彎鉤依然是隸書筆意。顏真卿的晚期楷書參入了篆籀味道。近代于右任草書參入章草。


何紹基,趙之謙,其行書參入篆隸筆意。鄭板橋亦乃參入篆隸之大成者。

近代書家比如王鏞行書入篆隸,孫伯翔魏碑入行書。很對現代書家都是將古意糅雜行草。

楷書的規整貫穿整個書體,每一種書體都有楷書筆意,八法的楷書,是各種書體法度的體現。比如草書的盡情發揮必有楷體的繩墨規範,否則成為信天游。因而對待糅雜並非是狀貌而顯現,實際是書法的精髓體現其裡。啟功書體看不出那家筆意,實際是南北朝碑學的書法精神,而加之自己的狀貌。形成的啟功獨特的書體。現在的不被人理解的寶爨體的筆意而出現的各自發展的形體,總有懷疑其出處在哪裡。皆因不知道其來源,才有的“醜”的質疑。



時興的隸變或形體糅雜隸意而出現的幽幽古意。別有風姿。也是不被眾人理解。

總之嘗試的糅雜,是技巧筆墨轉化,理應參入其神,對於古體狀貌不理解,照抄照搬,則有刻痕與造作,不是糅雜,不是參進,而是夾生套路,往往弄巧反拙。真正醜書。不倫不類。


尤是現在的變體,創制其狀貌與古有別視為創新,大錯特錯,應該是繼承各種書體神,而糅雜與自己的瑧熟的筆意中,自然而然的參進,有機和諧的糅雜,一如現在學眾家筆意,成自己的筆法,才是真正的繼承與創新。

由此可見,幾種書體雜糅,需要駕馭筆墨的臻格能力。才有完成糅雜的完備。

如此淺見。


狂喜淡墨a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從最早的象形文字發展至今,有了極大的變化。中國書法史上主要有五書體,以歷史先後劃分如下:

篆書體(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含古隸、今隸),楷書(含魏碑、正楷),行書(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將此五種書體合為一體的想法其實有人已經付諸實踐,那就是“醜書”。

在書法術語裡,評價書法一般用雅、俗或者格調的高低來評價,或者直接從技法的角度去評價。很少有直接說醜,就把書法簡單的分成兩個部分。但是有一種書法,你根本無法用雅和俗去形容,它超出了我們的評價範圍,主要是指的現代書法,是那種故意誇張、做作純粹為了表現的書法。他們以西方理論作為指導,完全脫離漢字的結構,純粹的表現用筆或者用墨。

這種醜書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流行書風和現代書法,這兩種書風把書法引向表現主義,故意破壞漢字造型,超出了讓人忍受的程度,俗不可耐、醜不可耐。

但是隨著大家逐漸清醒,傳統的書法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醜書也將會被拋棄。

書法簡單的說,按照一定規則法則寫字。本質是寫字,只不過有限制。因為有限制,就有了每個不同書體的特點和各自的風貌,正因為他們有各自的風貌和特點才能有自己的名字。

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