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麻雀是人們常見的一種小鳥,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到處都有它的蹤跡,因而有家雀之稱。從分類學角度來看,麻雀歸類於雀形目,文鳥科。別名有霍雀、瓦雀、家雀、老家賊等。

麻雀是我兒時的夥伴。我小時候,家住在郊區,靠著農村,同農家的孩子們整天在野地裡玩耍,捉蜻蜓、抓蝴蝶、捕麻雀是伴隨我長大的主要遊戲。農家房舍的瓦簷下,牆洞裡,正是麻雀的家。、幾個小夥伴找來長長的梯子,扒到屋簷下掏鳥窩;或者找米一個小筐,用一根小棍撐起,小棍上榜綁著一根長長的繩子,筐下撒把米,牽著繩子躲藏一邊,待麻雀飛過來覓食,一拉繩子,活蹦亂跳的麻雀就扣在下邊,把它捉住。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筆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動物》雜誌第2期,文章略有改動和刪減。


麻雀雖小且平淡無奇。論勇猛,無法與鷹類猛禽相提並論。然而,麻雀卻具有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戰勝的。我小的時候曾做過飼養麻雀的實驗。我把捉來的麻雀放在籠子裡,這一舉動被奶奶看見了,她毅然要求我把麻雀放了,還告訴我這種鳥根本養不活。可我就是不信。我在籠子裡放入麻雀最愛吃的穀物和小蟲,我想只要有個好的生存條件,麻雀就會長得更好。

可是我錯了。麻雀連理都不理,只是瞪著一雙不屈的眼睛,用翅膀不停地拍打著籠子,拼命地往外闖,最後再也不動彈,不到一天就氣絕身亡。在清理屍體時,我發現籠子裡有好幾道殘餘的血跡,麻雀一雙充滿血絲的眼睛有述不盡的哀怨。我很困惑:這鳥怎麼這樣傻呢?奶奶告訴我,麻雀是一種很有野性的烈鳥,人不能欺負它。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筆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動物》雜誌第2期,文章略有改動和刪減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了一些事情不管什麼樣的動物,都有求生的慾望和選擇自由生存的權利。麻雀是在大自然中長大,它嚮往一種自由,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意接受嗟來之食。在臨死之前也不忘用它嬌小的身軀去撞擊阻攔它高飛的籠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野性,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共有的天性。

在我國分佈最廣的是樹麻雀。樹麻雀的卵重約兩克,剛孵化的雛鳥全身裸露無毛,雙眼緊閉,4~6天后睜開眼睛,並逐步長出羽毛。離巢的幼鳥先在出生地附近徘徊,以後飛翔能力增強,逐漸向較遠的地方轉移。樹麻雀棲息環境很多,但一般多棲息在居民點或附近的田野,它們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覓食和休息;白天活動的範圍大都在2~3公里之內,晚上則藏於屋簷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巖穴內以及村旁的樹林裡。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麻雀


麻雀繁殖季節過後,長成了的幼鳥是三五隻或更多地加入集群。到了冬季,幾個小群往往會合成大群,在田野、倉庫或飼養場等食物豐富的地方聚集。聚集時唧唧喳喳,叫個不休,百米以內均可聽到。

這樣直到第二年春季,集群才趨於解體,此時,幼鳥性腺已經成熟,配好對後,各自尋找適宜的巢址,開始築巢、產卵、孵化、育雛等一系列繁殖活動,於是進入新一輪的生命循環。

麻雀的兩翅與其身體相比略微短小,故不能遠飛,往往在短距離間活動。飛行時速度每秒不超過8~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而且飛行不能持續到4分鐘。麻雀覓食時非常機警,如地上撒有糧食,它們總是先向四周巡視後,覺得安全,或見有幾隻在覓食,更多的麻雀才敢前來,而任何一個突然的聲響,它們都會“轟”的一聲全被驚飛。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麻雀


麻雀的繁殖情況,據鳥類專家考察,在5月上旬即開始產卵,每窩孵卵期約1 5天,雛鳥巢期14~16天,從產出第一枚卵到當年產出最後一枚卵,一年中總的繁殖期持續94天,平均每對成鳥約產2.6窩,每窩平均產卵5.3枚,這樣計算下來,每對親鳥一年內可產生13.8只新幼體。但實際上由於食物匱乏和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幼鳥的死亡率很高,真正存活到第二年性成熟的個體只是少數,大體上每年只是維持平衡而已。

2000年之後那幾年,我利用業餘時間,從事野生鳥類的拍攝工作。那時每次經過農村時.我驚詫地發現麻雀悄然從我們身旁消失了,很難見到幾隻麻雀的蹤影。就是偶爾看到幾隻,也是很幸運的了。我想麻雀神秘地消失,與我們人類某些不負責任的行為有關。捕殺出售、食用麻雀,濫用農藥化肥,肆意破壞森林植被,都可能使麻雀這種世世代代與人類共同相處的生靈離開我們的原因。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一位鳥類攝影愛好者的呼喊

麻雀


如果連麻雀這種處於生態質量底線的物種都消失了,我們的生存環境還有什麼生機可言,那麼,環保之母蕾切爾·卡遜筆下恐怖的“寂靜春天”豈不真的成為現實。明媚的春天裡, 只要麻雀的喧囂還在,在目前冠狀病毒的疫情之下,我們會有積雪初融,大地復甦,蘊涵著春天的生機。

(筆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動物》雜誌第2期,文章略有改動和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