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麻雀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小鸟,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有它的踪迹,因而有家雀之称。从分类学角度来看,麻雀归类于雀形目,文鸟科。别名有霍雀、瓦雀、家雀、老家贼等。

麻雀是我儿时的伙伴。我小时候,家住在郊区,靠着农村,同农家的孩子们整天在野地里玩耍,捉蜻蜓、抓蝴蝶、捕麻雀是伴随我长大的主要游戏。农家房舍的瓦檐下,墙洞里,正是麻雀的家。、几个小伙伴找来长长的梯子,扒到屋檐下掏鸟窝;或者找米一个小筐,用一根小棍撑起,小棍上榜绑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筐下撒把米,牵着绳子躲藏一边,待麻雀飞过来觅食,一拉绳子,活蹦乱跳的麻雀就扣在下边,把它捉住。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笔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动物》杂志第2期,文章略有改动和删减。


麻雀虽小且平淡无奇。论勇猛,无法与鹰类猛禽相提并论。然而,麻雀却具有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我小的时候曾做过饲养麻雀的实验。我把捉来的麻雀放在笼子里,这一举动被奶奶看见了,她毅然要求我把麻雀放了,还告诉我这种鸟根本养不活。可我就是不信。我在笼子里放入麻雀最爱吃的谷物和小虫,我想只要有个好的生存条件,麻雀就会长得更好。

可是我错了。麻雀连理都不理,只是瞪着一双不屈的眼睛,用翅膀不停地拍打着笼子,拼命地往外闯,最后再也不动弹,不到一天就气绝身亡。在清理尸体时,我发现笼子里有好几道残余的血迹,麻雀一双充满血丝的眼睛有述不尽的哀怨。我很困惑:这鸟怎么这样傻呢?奶奶告诉我,麻雀是一种很有野性的烈鸟,人不能欺负它。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笔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动物》杂志第2期,文章略有改动和删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不管什么样的动物,都有求生的欲望和选择自由生存的权利。麻雀是在大自然中长大,它向往一种自由,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接受嗟来之食。在临死之前也不忘用它娇小的身躯去撞击阻拦它高飞的笼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野性,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共有的天性。

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树麻雀。树麻雀的卵重约两克,刚孵化的雏鸟全身裸露无毛,双眼紧闭,4~6天后睁开眼睛,并逐步长出羽毛。离巢的幼鸟先在出生地附近徘徊,以后飞翔能力增强,逐渐向较远的地方转移。树麻雀栖息环境很多,但一般多栖息在居民点或附近的田野,它们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休息;白天活动的范围大都在2~3公里之内,晚上则藏于屋檐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里。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麻雀


麻雀繁殖季节过后,长成了的幼鸟是三五只或更多地加入集群。到了冬季,几个小群往往会合成大群,在田野、仓库或饲养场等食物丰富的地方聚集。聚集时唧唧喳喳,叫个不休,百米以内均可听到。

这样直到第二年春季,集群才趋于解体,此时,幼鸟性腺已经成熟,配好对后,各自寻找适宜的巢址,开始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一系列繁殖活动,于是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循环。

麻雀的两翅与其身体相比略微短小,故不能远飞,往往在短距离间活动。飞行时速度每秒不超过8~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而且飞行不能持续到4分钟。麻雀觅食时非常机警,如地上撒有粮食,它们总是先向四周巡视后,觉得安全,或见有几只在觅食,更多的麻雀才敢前来,而任何一个突然的声响,它们都会“轰”的一声全被惊飞。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麻雀


麻雀的繁殖情况,据鸟类专家考察,在5月上旬即开始产卵,每窝孵卵期约1 5天,雏鸟巢期14~16天,从产出第一枚卵到当年产出最后一枚卵,一年中总的繁殖期持续94天,平均每对成鸟约产2.6窝,每窝平均产卵5.3枚,这样计算下来,每对亲鸟一年内可产生13.8只新幼体。但实际上由于食物匮乏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幼鸟的死亡率很高,真正存活到第二年性成熟的个体只是少数,大体上每年只是维持平衡而已。

2000年之后那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野生鸟类的拍摄工作。那时每次经过农村时.我惊诧地发现麻雀悄然从我们身旁消失了,很难见到几只麻雀的踪影。就是偶尔看到几只,也是很幸运的了。我想麻雀神秘地消失,与我们人类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关。捕杀出售、食用麻雀,滥用农药化肥,肆意破坏森林植被,都可能使麻雀这种世世代代与人类共同相处的生灵离开我们的原因。

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一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呼喊

麻雀


如果连麻雀这种处于生态质量底线的物种都消失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什么生机可言,那么,环保之母蕾切尔·卡逊笔下恐怖的“寂静春天”岂不真的成为现实。明媚的春天里, 只要麻雀的喧嚣还在,在目前冠状病毒的疫情之下,我们会有积雪初融,大地复苏,蕴涵着春天的生机。

(笔者此文曾刊登在2005年《野生动物》杂志第2期,文章略有改动和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