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東西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東西什麼都low。

蓮心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閃光少女》故事主線不復雜,一所學校裡,孩子們進行了一場民樂與西洋樂的較量。

一場民樂與西洋樂的對戰

每場戰火都有起因,這場對戰的起因是,一個學大提琴的傢伙,拍下路邊拉二胡的大爺嘲諷民樂。

在這所學校裡,學西洋樂的人越來越多,穿著西裝彈鋼琴、穿著紗裙拉小提琴,顯得那麼地洋氣、現代。

民樂被玩西洋樂的人看做是土氣、低廉、沒前途。繼而,崇尚西洋樂的風氣之下,玩民樂的人成了學校少數、另類、邊緣人。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女主是學民樂的,她敲揚琴,喜歡一位彈鋼琴的男神。不料,向男神告白時,卻被學長嘲笑:“揚琴也算是樂器嗎?”情敵更是來插上一刀:“他和我將來是要出國的。”

女主不能接受眾人對民樂的貶低和嘲諷,便組建了一支“二點五次元”樂隊,最終,民樂與西洋樂在校園裡展開了一次樂器大戰。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揚琴、古箏、琵琶、箜篌、簫等民樂器,對戰鋼琴、小提琴、薩克斯等西洋樂器。最終嗩吶一出,無人敢爭鋒。

故事最後,女主喜歡上了同是學民樂、敲大鼓的陽光男孩。這個結局我很喜歡,故事雖小,卻在警示我們,我們正在貶低、遠離、拋棄自己的文化。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中國的文化它不美麼?

我們中國的文化它不美嗎?不是的,它固然有不完美、不洋氣的時候,但它博大而深沉,值得我們細細去咂摸。

拿民樂來說,嗩吶、二胡、笛子,這些樂器,是離普通百姓很近的樂器,不花多少錢,學起來也不那麼難,情緒表達卻能很到位。我常常看到貧苦者和自娛者,通過這些樂器,在精神世界裡尋得安慰。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尤其是嗩吶,農村裡,結婚時吹它,送喪時也吹它,它可以很喜慶,也可以很蒼涼。我曾在陝西一農村看到一行送喪的人,吹嗩吶的人走在前頭,那聲音嗚咽而悠長,彼時,親人靜默護棺而行,沿著蜿蜒小路下來,山河寂靜,哀思無限……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民樂也可以很高雅,比如說古箏,我一直覺得古箏聲音裡,有古人風雅的遺韻。一曲高山流水,必得是古箏,才彈得出那種空靈與情深……

小阿姨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一個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是不可以任性選擇和更改的,是命中註定的緣分,那就是父母和祖國。祖國與父母是人的根脈,人為割斷祖輩積累的情緣,未免傷筋動骨。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朝代更迭,文化流轉,可中華依然是中華,炎黃子孫依然是炎黃子孫,無論貧窮或富貴,無論磨難或坦途。安然接受自己的祖國,並試著讓它變得更好,試著解讀它的美,傳承它的美,才是一個像樣兒女該有的樣子。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不可貶低、輕視自家的月亮

即使可以更改國籍,可是成長環境、文化氛圍從你在媽媽的肚子裡那一刻,已經在慢慢浸染你。改得了國籍,改不掉的是思維方式,處事方法,是人情餘味,是審美情趣,是精神感受。

當然,小阿姨並不主張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可否認,國外許多東西、文化有其先進之處,是有可學習之處的,人類皆為同類,我們可學習、可讚歎、可借鑑。但不可隨意攻擊踐踏他人,更不可輕視和貶低自己的文化。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月是故鄉圓,這句話,放在整個宇宙都合適。並非中國的月亮真的圓,或者國外的月亮真的亮,而是因為自己與身處國家的情分交纏,而增添了感情,從而覺得此處月亮有了特別之處。前兩年,看別國月亮格外圓的風潮,大抵也是因為羨慕情緒在作祟。

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不一樣的是看月亮的人的心境。不卑不亢地看月亮,才算得上帥。

不貶低輕視自己,亦不要在無知情況下,去攻擊他人他國文化。我想這是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的修養,也是老祖尊教給我們的君子之道。

《閃光少女》:未必外國的什麼都好,未必本國的什麼都low

追劇我是愉悅的,寫評我是認真的。追劇小阿姨碼字打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