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4月4日,一個特殊的日子,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上午10點,降半旗,全舉國上下集體默哀180秒,追思在抗疫過程中犧牲的烈士(王兵、馮效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張抗美、肖俊、吳湧、柳帆、夏思思、黃文軍、梅仲明、彭銀華、廖建軍等眾多一線抗疫“戰士”)和逝世同胞,是他們的用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疫篇章。緬懷英雄、烈士,追思過去是華夏兒女的優良傳統,以示我們不忘本,常懷感恩之心,同時提醒我們要教育好下一代:懂得感恩,尊重生命。不要做許某馨那樣的人,“辱”國“辱”民,還坑母校和家人。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上午追思過去,追思過去是為了重振未來,尊重生命、活好當下是對過去最好的懷念;下午農村農業部就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很多國家禁止糧食出口,造成國際上糧食價格大漲,部分國家人們大量屯糧。我們國家也有人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動手屯糧,其實大可不必,今天農村農業大國就糧食問題專門做了回應,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數據就知道了。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我們國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2010年以來,我們國家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去年淨進口1468萬噸,相當於不到300億斤,僅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庫存是充足的,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而且稻穀供大於求,糧食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吃一年。之前我們進口的糧食,純屬為了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所以大可不必屯糧,糧食還是要吃新的好。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默哀、緬懷一線抗疫英雄,是為了告訴我們,告訴我們的孩子,要懂得尊重生命,感恩他人。尤其是有些孩子,動不動就離家出走,不讓耍手機就要自殺,稍不滿意,就感覺父母不愛自己了,不要自己了。毫無感恩之心,對生命毫無敬畏之情。無論對他人還是自己的生命都視為兒戲,對自己的親人、朋友缺乏感恩之心。或許今天就是補課的時候,希望沒有人缺席。希望更多父母能時常傳遞生命的意義,感恩的意義,防微杜漸,避免不可挽回的局面發生。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說到糧食,更有教育意義,我們雖是農業大國,但是曾經並不是糧食大國,以前產量低,食不果腹。後來產量才提高了,這當中我們要感謝偉大的科學家、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院士,是他研究的“雜交水稻”裝滿了千家萬戶的糧倉。我們有必要把袁隆平院士研究水稻的故事、科學精神代代相傳:一方面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一方面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我們的基礎教育——文化課世界首屈一指,可是愛國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需要我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老師共同努力。尤其是4月4日這樣的日子,我們每一位都不能錯過、更不能缺席!

官宣:糧食大數據告訴庫存還夠吃多久?進口是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

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對生命的敬畏,家庭更加和諧,社會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