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打開萬科財報,我們在財報末尾可以看到“合併資產負債表”“母公司資產負債表”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當然也可以看到“合併利潤表”與“母公司利潤表”,以及“合併現金流量表”與“母公司現金流量表”。

很多朋友私信問我,合併的財務報表和母公司財務報表有什麼關係?紛紛表示看得有點懵。

今天我們就合併報表這個問題詳細聊一聊。

01

所謂的合併財務報表,簡稱“合併報表”。

是將母公司(控股公司)與其子公司(附屬公司)視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實體,為反映母公司擁有或控制的全部資產和承擔的全部負債,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而編制的報表。

從合併方式上劃分: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經常遇到的合併就是第一類:控股合併。

只有控股合併才會形成母子公司關係,才會有合併財務報表,才會和長期股權投資聯繫在一起。

只有控股合併才有合併報表的說法,因為吸收合併、新設合併最終合併後只剩下一家公司存在,這家公司在以後年度編制自己的報表就可以,不必編制合併報表了。

控股合併本質是控制,即一家公司控制了另一家公司。因此,要判斷兩家公司是否列入編制合併報表的範圍,就看兩家公司是否存在控制關係。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理論上說,控股公司要達到對其他公司的完全控制,必須持有被控股公司絕對多數份額的股份,例如51%以上,嚴格說應在2/3以上。

這樣才能保證控股公司(母公司)在被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股東大會表決時處於絕對支配地位,保證符合母公司的一般決議和特別決議都能順利通過。

當然對於很多上市房企,由於股權的分散化、社會化,實際上,僅就企業控制的目的來說,控股公司對其他公司的持股份額不必這麼高,一般持股比例30%~40%就夠了,甚至更低。

控股公司通過組建新的子公司來實現控股,也可以通過其他公司的股份來實現控股。

控股公司還可以實現多級的控股,如一個“母公司”控制若干個“子公司”,而某些“子公司”又控制多個“孫公司”,而“孫公司”又控制“孫孫公司”等。

02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因為母公司與子公司都是獨立的法律實體或會計主體,因此,它們都必須編制各自的財務報表。

但是集團的管理層為了解公司整體運營情況,就需要將控股公司(或稱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會計報表進行合併,通常合併財務報表提供綜合信息。

同樣,對集團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資者、債權人、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而言,為了避免集團利用對子公司的控制關係,通過內部交易、轉移價格等手段人為操縱集團利潤,也要求編制合併財務報表。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下面這個圖: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圖中母公司M及A、B、C、X、Y都是獨立的法律實體,因此都要獨立編制財務報表。

M對A、B、C三家公司的控制權都超過了50%,因此,A、B、C都是M的子公司。

但M對X、Y兩家公司的控制權不足50%,因此,X、Y只是它參股的公司(或者叫投資),不屬於它的子公司。

由於母子公司是有產權隸屬關係的企業集團(M、A、B、C),應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來編制財務報表,以反映這一整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需要編制合併財務報表。

因此上圖中,合併財務報表就是整合了母公司M及A、B、C三家子公司整體運營狀況的報表。

或者形象地說,可以把M+A+B+C看作另外一家公司(實際上,M+A+B+C雖然不是一個法律實體,但它是一個會計主體)。

由於M對X、Y公司不具有控制權,因此,合併報表中就不能把X、Y公司的報表合併進來,只能在“長期股權投資”項目之下體現相應的投資關係。

當我們拿到一張報表時,先看錶頭,看看是不是“合併報表”或者“合併數”,有的話就屬於合併報表,沒有的話一般是指單個公司的報表。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是“母公司報表”,那麼就單純指M公司;但是如果是合併報表,那麼就是M+A+B+C的報表。

這樣理解“並表”就easy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