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中衛生健康類大增,投入加大是長期趨勢

財政支出中衛生健康類大增,投入加大是長期趨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財政收入罕見出現大幅下滑,支出也有所下滑。但為了應對疫情,衛生健康支出逆勢大增。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0億元,同比下降2.9%,絕大多數支出科目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但衛生健康支出2716億元,同比增長22.7%。

衛生健康支出囊括了公立醫院支出、公共衛生(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支出。3月初各級財政安排防疫經費超過1100億元,主要用於救治患者醫務人員工作補貼、醫院購置收儲疫情防控物資等。

近些年國家一直堅持把醫療衛生放在重要位置,財政支出力度較大。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近10年衛生健康方面的財政支出發現,衛生健康財政投入多數年份保持兩位數增速,2014年投入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2019年近1.7萬億元,同比增長10%。

財政支出中衛生健康類大增,投入加大是長期趨勢

受地方財政收入實力、人口規模、行政區劃面積影響,各省份衛生健康支出規模不一。

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中國財政運行報告2019/2020》(下稱《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各省份衛生健康支出總規模在300億元至700億元之間,平均支出水平為560.83億元。

其中,廣東衛生健康支出規模最高,約1581億元;山東和江蘇以900多億元緊隨其後;天津和寧夏衛生健康支出規模相對較低,寧夏約107億元。從增速看,貴州、廣東、安徽居前;寧夏、河北、吉林、北京靠後。

各省份人均衛生健康支出也存在差異。

2019年,北京、上海人均健康支出領先於其他省份,分別約2270元和2036元;寧夏和貴州以1500多元緊隨其後。人均支出水平較低的省份依次為山東、河北、湖南,分別約907元、923元、957元。各省人均衛生健康支出約1276元。

由於今年地方普遍預計收入增速放緩,“以收定支”大前提下財政支出增速總體也將所放緩。

上述《報告》顯示,2020年衛生健康支出安排各省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平均增長率僅為0.43%。儘管各省份2020預算草案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體呈負增長趨勢,但對於衛生健康支出規模的調整,各省份較為謹慎。

對比2019年衛生健康支出決算數據,2020年衛生支出安排增長率最高的省份是河北,為9.41%。

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執行所長呂冰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次疫情之後,大部分地方會調整衛生健康支出預算,加大投入。同時要考慮到財政支出本身帶有剛性特點,經濟發展進入人均萬元階段後,會從經濟增長更多轉向對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的需要。即使沒有疫情,財政在這方面的支出也會持續增長,財政收支矛盾會進一步突出。

“疫情是重大風險事件,不是僅僅靠調整預算就能解決。疫情救助、阻止經濟下滑等,均需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這需要特別的財政安排,從增量上做文章。最近中央明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並增加地方專項債,正是這一思路。”呂冰洋說。

呂冰洋解釋說,財政不能滿足於救火隊長的角色,要防止財政應急政策對財政制度的破壞。在財政面臨巨大壓力時,更要考慮財政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比如,藉此時機,進一步推動實行跨年度預算平衡制度建設,不追求某年度財政收支靜態平衡,而是實行動態平衡;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全國統籌建設,解決社會保障地區間、險種間管理碎片化局面。在財政支出制度上,要推動公共物品提供中的政府與市場、社會的合作,緩解人口老齡化、外生風險衝擊帶來的財政壓力。 製圖/張逸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