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是哪些?分別有何寓意?

春日之虎


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是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和中秋節。其寓意分別是:春節是分兩部分意思,是辭舊(稱除夕,送走舊的一年)和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開始)。所以有對聯:爆竹聲聲辭舊歲,鑼鼓陣陣迎新年。清明節也稱"寒食節",這一民間都不生煙火,北方人都吃前一天擀好單餅,卷熟雞蛋。以紀念義士介子推。推演為給故去的親人祖先們掃墓 祭奠。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汨羅江而亡。中秋節,原為祭月節。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這一天,人們祭月 賞月 品嚐月餅。


華碩


春節:象徵一年一度的團圓。清明:祭祖,踏青。端午:紀念屈原以及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中秋:象徵對月圓的期盼以及對相思之人的牽掛,更多的寓意家人團圓。


兩岸同根同種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它們都是古老的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祭祀活動,也都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並流傳至今。

春節及其寓意

四大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古老的節日,有人認為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其實還要更早,春節指農曆正月一日,在古代曾有上日、元日、改歲、三朝、正日、元辰、歲日、新正、新元、元旦等名稱,在民間通常稱為“過年”,“春節”這一名稱在民國時期開始才被逐漸使用,但節日習俗還是沿用原本的過年習俗。

上日指農曆初一,作為節日的“上日”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史記·五帝本紀》就曾提到“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祭祀活動,堯大祖也”,《尚書大傳》也有“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等記載,這都說明了早在堯舜時期就有過年的習俗,並與歲首祈年祭祀有關。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及其寓意

清明節則是傳統祭祖節日,主題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最早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時間不遲於周朝,後來又逐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最後於宋元時期定型。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端午節及其寓意

端午節指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五月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節日習俗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其中尤以龍舟競渡、吃粽子和掛艾草菖蒲最廣為人知,很多人誤以為端午節是因為屈原才出現的,但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中秋節及其寓意

中秋節指農曆八月十五,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習俗包括拜月、賞月、舞火龍、玩花燈等,包含月圓人圓、懷鄉思家、祈盼幸福等文化內核,中秋節也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雖在唐代才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但早在漢代就已普及,而祭月的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綜上所述,四大傳統節日都源自古代祭祀活動,或是祭祀祖先,或是祭祀天象,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融合了季節特徵、生活習慣和人們的情感心理訴求,今天國家確定這四大節日為傳統節日和法定節日,就是為了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風中聽雨


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與元宵節、中秋節一樣,是中華民族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祈禱的重要方式,端午節則主要是人民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表示緬懷之意


Gjfwxws123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農曆正月初一)、清明節(公曆4月5日左右)、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現代,人們把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春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曆的4月5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淋皓讀書會


寫進教材的中國傳統節日是七個

春節

元宵

清明

端午

乞巧

重陽

中秋

四大傳統節日?您難道指的是春節 元宵 端午 中秋?


如果貓會用手機


春節(正月初一),作為歲首大節,最早確立於漢朝。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此後兩千多年,我國沿襲了這一曆法體制。正月新年成為舉國上下共享的盛大節日,“官有朝賀,私有祭享”。在朝賀與祭享的各種儀式活動中,增強與更新著各種家庭、社會關係。

春節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有著豐富的節俗內容。

春節首先代表著溫暖和親情。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三十晚”……這些話,道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澱,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聖地位。從漫漫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

“其次,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不能回家過年的中國人,哪怕不孤單,卻總有一種“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漂泊失落感。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說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這頓飯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家裡吃。人們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徵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正因為春節這些特質,確定了它在中國人生活中第一大節的當然地位。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湧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歸心。“節日文化一旦成為傳統,就具有它特定的社會意義,這種意義適應了人性的需要。春節尤其如此。”

春節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不僅需要呵護、珍視,更需要經營。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情感、願望的釋放日,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輝映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中秋明月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月亮節、團圓節。

在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開始出現,到明清,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蕭放認為,中秋節雖然晚出,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如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月亮天體崇拜。《禮記·祭義》所謂:“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古人看來,日月的正常運行是宇宙和諧的保證。

唐人精神浪漫,中秋賞月玩月成為唐朝文人的時尚,白居易就留下了“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的詩句。月神的神話在唐朝出現了新的情節,月宮中除了寂寞的嫦娥、蟾蜍、玉兔外,添了一位吳剛。月神由原始的宇宙主神演化為具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月宮似乎是天地之間的第三界,月亮的高遠清涼在唐人那兒喚起的是宇宙空闊與人心交感的美學意緒。

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俗節日,中秋放假一日。明清後,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功利因素突出,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生活中的重要節點,上升為與年節端午並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

中秋在傳統的四大節日中,雖然成型最晚,但影響很大。部分原因是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和精神的需要。

“如拜月與賞月,在中國人心中,月亮始終具有柔和與光明的象徵,寄託著中國人的美好向往。”與西方社會對太陽的崇拜完全不同,中國人的許多節日都考慮了與月亮的對應關係,中秋佳節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月亮的崇拜。賞月是人與自然對話、溝通的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著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下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禮。

“中秋佳節順應著中國人的感情需要。”中秋夜,人們沐浴同一輪月光,共享象徵團圓的月餅,品嚐新收穫的瓜果,分享親情與友情,是中國人極為重要的精神需要。

“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代表中國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兩圓”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美好人倫境界。中國古代就稱中秋為 “團圓節”。圓潤澄澈的中秋明月,給國人一種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圓月來促進人事的團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至今仍是中秋節日人們引用最多的祝願。

“中秋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於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蘊涵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

端午節的生命在於其文化內涵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浴蘭節”“蒲節”“女兒節”等。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說”“祭龍說”“紀念屈原說”“紀念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等多種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家黃濤認同民俗學界的看法,即辟邪說。因為在其他傳說產生之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

據考證,作為節日,端午節形成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就有農曆五月五日人們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記載。黃濤認為,撥開古人籠罩端午節習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霧,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古代端午節習俗的核心主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講究以水克火,其習俗多跟水有關。龍舟競渡在水鄉盛行,連所祭的神靈也都跟水有關: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羅江而死,吳地所祭錢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後被投入江中,紹興一帶所祭東漢孝女曹娥也因父親淹死而投水尋父……端午節的另一部分習俗是防毒避疫,人們相信喝雄黃酒,或用雄黃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預防疾病流傳,因春夏相交之際疫病容易流傳。黃濤表示,這些都與人們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有關。

自古以來,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蘭湯洗浴”“掛系艾蒿、菖蒲”“飲藥酒”“吃粽子”“賽龍舟”等九大類。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吃粽子”和“賽龍舟”,由於影響很大的“紀念屈原”的民間傳說,為端午節增添了強大的文化內涵。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端午節,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於其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內涵:

“首先是關愛生命,講求衛生,端午習俗大多有防疾除疫、衛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其次是強民愛國,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有益身體強健和民眾團結;加上紀念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容,節日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第三,和其他中國民俗節日一樣,端午節具有增進親情友情、密切人際關係的功能。”

“感恩紀念”與“催護新生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說。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係。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併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

“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施愛東說。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鬱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清明節較早出現了由神聖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遊的假日時光。因柳樹為春季應時嘉木,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民國時期,插柳日還曾一度成為“植樹節”。但不管如何衍變,追悼與祭祀是中國人過清明的最重要內容。

“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清明節的兩個象徵意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催護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