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戰前夕不聞人知的聯合國間諜案

2004年2月,英國政府做出了一個看似無奈的決定,對被指控犯有洩露國家機密罪的前國家情報人員——29歲的凱瑟琳·甘解除刑事追訴。這個勇敢的女孩曾經是英國政府電子竊聽中心(CCHQ)的一名中文譯員。2003年1月21日,正在值班的凱瑟琳無意中看到一份由美國國家安全局首腦弗朗克·科扎發出的電子郵件,弗朗克在信中請求GCHQ協助蒐集聯合國總部的情報。

當時正值伊拉克戰爭前夕,海灣上空戰雲密佈,聯合國總部的氣氛也非同尋常。為了安理會批准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英國和西班牙政府都在積極活動,力求使聯合國批准對伊拉克實行戰爭的提議,而安理會成員國中,只有保加利亞向美英西伸出了橄欖枝。此外,還有6個國家一直在猶豫不決。為了在這6個國家中爭取到5票,美國國家安全局使出了全身解數,弗朗克親自出馬指揮,向聯合國總部派出大量情報人員進行情報活動。

富有正義感的凱瑟琳強烈反對對伊動武,關鍵時刻,她勇敢地站出來,向記者透露了美英等間諜機關的醜聞,結果英國《觀察家報》將英美的這樁聯合間行動露了出來,頓時在公眾輿論引了軒然大波。英國情報機關很快就查到了凱瑟琳身上,凱瑟琳被指控犯有洩露國家機密罪,面臨著2年的鐵窗生涯。

英國政府突然對凱瑟琳撤訴,並非善心大發,而是確有難言之隱,隨著法院調查的不斷深入,英國間諜機關開始坐不住了,他們擔心自己更多的秘密因此被公佈出來,必須讓法院立即停止調查。最終,政府只得以“證據不足”草草結束了這場鬧劇。

聯合國之父是間諜

凱瑟琳間諜案只是聯合國總部間諜活動露出的冰山一角,在這個大廈裡,間諜活動一直非常猖獗,似乎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在這裡,各個國家的外交人員雲集,甚至一些相互沒有建立外交關係國家的外交官也得在一個屋簷下工作,為竊聽、策反工作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條件。只要願意,外交官可以成為雙重或者三重間諜,這在歷史上並不鮮見,被稱為“聯合國之父”的聯合國創始人之一——奧爾傑爾·希斯就是一名出色的間諜。

二戰前,希斯在美國農業部、國會、最高法院和司法部都任過職。1939年,他成為了美國國務院遠東科的一名政治顧問,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是蘇聯間諜。希斯在官場上的發展可以稱上是平步青雲;1944年八九月間的教巴頓橡樹園會議因起草了聯合國憲章而著名於世,希斯在這次會議上已經是執行秘書。在隨後通過聯合國憲章的舊金山會議上,希斯一躍成為大會的秘書長。職位的升遷為希斯的間諜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雅爾塔會議後,希斯跟隨美國首腦到了莫斯科訪問,在那裡,他受到了蘇聯外交部副部長安德烈·維申斯基的親切接見,可見蘇聯方面對他的工作極為滿意。

但是,希斯並非高枕無憂。叛變的蘇間諜昌別斯一直在向美國情報機關洩露希斯的秘密。在1939年,昌別斯的告發材料曾經遞到了總統羅斯福的手中。不過那時美蘇正處於蜜月期,美國情報機構正全力以赴地和納粹間諜進行著較量,根本沒把昌別斯的材料放在眼裡。1948年,昌別斯在眾議院反美活動調查常委會錄口供時,大肆渲染暗藏在美國的蘇聯間諜活動。這一次,希斯終於引起了美國情報機關的注意。在昌別斯舉報的兩天之後,希斯被帶到反美活動調查常委會進行審查,杜魯門總統也親自出席了審訊。希斯表現出了一個優秀間諜應該具有的超人素質,在審訊會上,他堅決不承認認識昌別斯,結果眾多議員被希斯搞懵了,連杜魯門總統也承認:這出鬧劇不過是政府想轉移公眾對通貨膨脹的注意力。

然而國會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打算忘掉希斯這個案子,其中有個人就是抓住不放,他便是共和黨議員理查德·尼克松。他決心無論如何要弄個水落石出;既然昌別斯和希斯的供詞相互矛盾,就說明有一方沒有說真話。昌別斯為了證明自已說的是真話,供出了從希斯那裡拿到的材料都藏在他馬里蘭州家的一隻空南瓜裡。調查人員按圖索驥,找到了這隻世界上最著名的南瓜,並且從中找到了昌別斯用來拍照文件的3卷未顯影和幾卷已經顯影的微型膠捲。接下來的事實和尼克松開了個小玩笑。由於昌別斯一口咬定膠捲是1938年拍的,尼克松把它們送到柯達公司的實驗室去鑑定,不料卻讓他當眾出醜,專家們認定膠捲是1945年生產的。尼克松只好召開記者招待會表示歉意,誰知柯達公司又來電話說他們“出了錯”,膠捲確實是1938年生產的。

南瓜案一直拖了好些年,法院最後指控希斯犯有提供偽證罪,但陪審團不能作出裁決,直到1950年1月第二次開庭才給他判罪;聯合國之父被判處3年多的監禁。對杜魯門總統來說,給希斯判刑是個很大的打擊。至於尼克松,他自己也承認,如果不是“南瓜事件”把他弄得家喻戶曉,他未必能當上總統。

美國特工近水樓臺

聯合國總部位於紐約市內,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聯合國畢竟不是空中樓閣,這為美國情報機關提供了很多可乘之機,從聯合國剛剛成立至今,美國一直牢牢地把握著這個先機。英國記者詹姆斯·班福德是個對電子間諜話動頗有研究的專家,他寫的《秘密機構》一書描寫了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和美國國家安全局這兩家情報機構是如何竊聽世界的。書中介紹,美國在聯合國的間諜活動正是始於該組織1945年4月的舊金山成立大會,美國人運用先進技術在那裡對各創始國代表團進行竊聽。美國情報部門不僅截獲了這些國家的所有信件還破譯了一些國家的密碼,其中就有法國。在美國眼中,聯合國總部內的各國外交官就像在一起玩牌的賭棍,而美國可以依靠情報手段偷看對手的牌,從而領先一步。當年羅斯福使出渾身解數,務必要使聯合國的成立大會在美國舉行,多數代表團都很讚賞美國的這一慷慨舉動,而羅斯福卻另懷鬼胎:他是想讓美國情報機關便於監聽那些貴賓。

聯合國成立大會,外國代表團代碼化的電報也由舊金山一家最大的商業電報公司來發送。因為當時還執行軍事檢查法,所以電報公司必須把所有電報都交給當局審查。為了截獲電報,美國還配備了專門的設備,截獲下來的電文分別由46條專門電傳打字線路傳到陸軍通信部隊密碼局設在弗吉尼亞州的總部。當時負責這一行動的是弗朗克·羅列特中校。據他說,工作量相當大,那些譯電兵不得不十四小時地連軸轉,不過收穫也相當豐厚。照羅列特的說法,舊金山大會的成功召開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他的情報工作。不管怎樣,反正是證明了即使是在和平時期也很有必要開展情報工作,美國的情報工作就正是戰後開展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