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生活方式跌落風口?


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生活方式跌落風口?

無接觸生活方式的本質,是服務數字化的快速發展

文丨萬能的社長


間隔一米以上的“北歐風式排隊”、一排座位只坐一兩個人的“芬蘭式坐車”、一人一桌的“高考式吃飯”……


這是在這次疫情期間,誕生出的生活新形態——無接觸生活方式,“別碰我”,成為一種最禮貌的生活方式。從《囧媽》甩開線下院線,攜手字節跳動走到線上,到美團推出“無接觸配送”,幾乎一夜之間,各種無接觸商業形式紛紛冒頭。


一個“雲”字,解鎖了疫情對所有行業的“封印”。生於疫情之下的無接觸生活方式,可謂起於風口,立於風頭。疫情正在好轉,一旦土壤和環境改變,它還能飛得更遠嗎?


無接觸生活方式:從權宜之計到主動迎合


徐崢聯手字節跳動,請全國人民看《囧媽》,是疫情之後無接觸經濟的第一案例。那個時候,沒有“無接觸配送”,也沒有“雲喝酒”“雲蹦迪”。


隨著疫情的發展,各行各業被迫停業,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線,重新摸索新形勢下,新的商業生態和生存法則。

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生活方式跌落風口?


1月26日,美團外賣緊急推出“無接觸配送”。下單程序與疫情前別無二致。不同點在於,此前,騎手將餐交給客戶,現在,騎手將餐放到顧客指定位置,比如,小區門衛處,保證無接觸,方便又安全。


隨後,餓了麼、京東、便利蜂、盒馬、天貓、紛紛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且不斷升級。比如,京東物流自主研發智能配送機器人,配送機器人快到目的地時,後臺系統將取貨信息發送給用戶。

再後來,“無接觸”似乎成了萬能自救密碼,醫療、旅遊、娛樂,各個領域越湊越齊。

2月13日,恆大宣佈,旗下所有樓盤實行“網上購房”。對於消費者而言,房產購入的決策成本極高,業界認為,恆大的加入具有里程碑事件,意味著無接觸經濟時代全面開啟。

隨後,遠大智能電梯日前推出 “無接觸智能呼梯”,乘客使用手機 APP 便可實現二維碼呼梯,同時可生成訪客二維碼,傳給訪客自動乘梯,另外也可實現語音識別呼梯、人臉識別呼梯;金茂開始加粗加黑其“無接觸社區”概念:進入小區無接觸,社區大門和樓棟單元入口設置了人臉識別系統等。

這兩個動作再次更新一個信號:對於無接觸,企業已從被動變得主動,甚至希望通過商業化操作,引領市場走向。

企業,真能如償所願嗎?


服務數字化升級背後,是真剛需


判斷一個商業形態的好壞,其實並不難。

只需問兩個問題:一、是否被需求?二、是否能賺錢?第一點決定了能不能做,第二點決定了能不能做得長,缺一不可。

第一點,是否被需求。從目前來看,無接觸經濟絕對是鑽石級剛需,不接受反駁。但是,退去疫情的灰色籠罩之後呢?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仍然記得2003年非典,各個學校、企業,要求大家飯前洗手,許多餐飲企業推出“分餐制”。當然,一部分保留了,但更多的是,自律被慾望和惰性戰勝。洗手、分餐,隔了17年後被再次強調,卻像第一次提起。

疫情,使人們對“安全”這一指標的敏感度大大增強,顧客痛點即企業著力點,如果疫情解除,企業的無接觸模式會不會和顧客的“記憶力”一起消失?

其次,無接觸經濟迸發於特殊時期,有其特定土壤和背景,當一切迴歸正常,消費者是否依然願意買賬?

仍以“非典”為例,準確地說,無接觸經濟萌芽於17年前。據媒體報道,當時北京的會展經濟遭受重創,只能以網上會展形式進行。2003年北京的春季廣交會出口成交額44.2億美元,網上成交就佔了13億美元。同樣,當年4月中旬開始,北京北方汽車交易市場將“北方有約,購車有禮”活動在許多網站上公佈後,很多消費者在家裡諮詢有關購車事宜,電話十分火爆。

但是,隔了17年,我國的會展經濟“觸網”比例增加,但並無實質性改變。此次疫情中,會展、車市的表現少有可圈可點之處,有些企業甚至還處於“何去何從”的懵圈狀態。

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生活方式跌落風口?


消費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除了交易,會展商還有面對面社交、溝通的需求;購車者也需要在反覆查看、試駕、討價還價中,獲得安全感和成就感,這些都是“無接觸”很難給予的。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報道中只提到,近半個月來,“網上車市”的點擊率較以前提高了60%,卻未提及成交率。

絕望之時,只有一條路可走,它會被感激與讚美;順境之中,有多條路可走,有些路就會被挑剔和捨棄。


無接觸≠省人力、更賺錢


第二點,是否能賺錢?

2月12日,美團外賣發佈《無接觸配送報告》,無接觸配送訂單佔到了整體單量的80%以上,米麵糧油、生鮮果蔬等超市類訂單銷售額同比增長400%;永輝超市在疫情期間推出到家服務,上線 “無接觸配送”,截至 2020 年 2 月 1 日訂單已突破 200 萬單,銷售額突破 2000 萬元。

然而,並非所有高增長都代表高盈利。河南一知名餐飲品牌曾在公開場合表示,3月1日首日營業推出了四家門店的外賣業務,3月3日,該項營業額已恢復至平時的40%,成績優秀。

但該品牌老闆表示,為保障無接觸配送的安全性,企業在鄭州市場首次採用外賣保溫袋、定製一次性安全扣包裝,僅這兩項,一個月的成本就增加了十幾萬元。這一現象在餐飲領域並非個例——做外賣不僅是為了經營回血,更是為了和顧客保持連接。

還有,目前多數針對家庭的食材配送企業,大多都標有“最低消費”,比如88元、68元套餐。原因很簡單,更多、更好的服務,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企業不能做賠本生意。但是,疫情之後,這一商業邏輯是否可行?各小區大多都有生鮮超市,相對於目前的無接觸配送,它們既不要求“最低消費”,顧客還可以現場挑揀。作為顧客,你會如何選擇?

可能又有槓精提出,餐飲、食材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具代表性。因為,無接觸經濟最大的優勢在於解放勞動力、降低人工成本。那麼,最能達到解放勞動力效果的無人零售,瞭解一下!

後疫情時代,無接觸生活方式跌落風口?


2017年7月8日,阿里推出無人超市“淘咖啡”,隨後,包括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繽果盒子、F5未來店等創業企業都想借著風口,分一杯羹。但是,到目前,90%以上的無人超市已然倒下。

按照最初的構想,無人超市最想做的就是節省店員成本,節約顧客排隊時間。但是,店內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要不要錢?龐大的後臺數據系統要不要錢?素質更高的技術員工要不要錢?一個貼在商品上的RFID條碼就高達7毛錢,你告訴我,穩賺不賠的自信在哪裡?

同樣的道理,雲購車、雲蹦迪等“雲系列”,其信息技術成本,一定比縮減了的人工成本、租房成本低嗎?真不一定!

盈利模式不夠清晰,是無接觸經濟將要面臨的最大難題。


認清“長短板”,找準定位


如此說來,無接觸經濟只能是曇花一現嗎?當然不是。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時需,是將某一商業形態優點最大化,缺點最小化的結果。

無接觸經濟最大優勢在於,降低時間成本,減少面對面社交,配送更安全,服務體驗好等。最大的劣勢在於,部分網絡操作程序複雜,消費場景不夠直觀等。明白了這些,行業只需“對號入座”,問自己一個問題:它,是否適合我?

確定引入這一模式,就要根據其優勢、劣勢找準精準客戶。比如,許多年輕人喜歡“宅”,不愛社交,應該是目標客群。相比之下,老年人不太擅長網絡操作,更喜歡現場挑選購物,大概率不是最核心客戶。

然後,升級優化,把優勢最大化,“套牢”核心客戶。同時,不斷改善,把劣勢最小化,爭取邊緣客戶,比如,簡化操作流程,數字、信息更加透明等。

過去,最短板決定木桶能裝多少水。現在,將木桶傾斜,決定裝多少水的是最長板。沒有任何一個商業模式是天衣無縫的,只需找準位置,各就各位,相互補充,彼此成全;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賺全天下人的錢,只需瞄準目標,完善自我,做到極致。

對於匆忙“成名”的無接觸經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追風口”。恰恰相反,它需要掙脫機遇給予的光環,客觀、冷靜、再次成長,否則,和17年前一樣,曇花一現就是它的宿命!


結局已經很明顯了,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