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圓圓讀完流淚,這是每一對母子的《東京塔》:能牽手,就別目送

這本書放在床頭,每每睡覺前翻上幾頁,二十多天才看完。


《東京塔》這裡面有三個人的故事,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


從三歲到三十歲,雅也的成長曆程,母親始終陪伴,漸漸離開的過程。


因父母之間的感情糾葛,從三歲起,母親便獨自撫養他。


小時候,母親總買最好的東西給他,為了讓他吃上好吃的醃醬菜,總是定好鬧鐘半夜起來攪拌。


叛逆期,一心離開母親,去外地上學,他在行李裡發現了皺皺巴巴的1萬日元。


……

高圓圓曾在節目中談起,讀到《東京塔》,她時常會想到去世的媽媽。

“我有兩道法令紋,這本來是困擾我的地方,但我每次照鏡子看到它,我會心裡一暖。這讓我看起來很像媽媽,真好。”


大概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那個平凡的老媽,而我們何時又能真正讀懂母親。


01 無論孩子怎樣,母親永遠赤誠


起初,我覺得雅也是不幸的,因為父親永遠自我、冷若冰霜,他從小也缺失了家庭的溫暖。


但慢慢發現不是的,他是幸運而幸福的。


無論手頭再拮据,只要他提出想要的,母親一定會給他買,吃的用的從來都很奢侈,但母親從來不給自己買,他一度認為這就是母親的審美取向。也正因為這樣,他從沒覺得自己窮或者不幸。


“爸爸的人生看起來很開闊,而媽媽的人生在十八歲的我眼中顯得很狹窄,因為媽媽把她的人生都分給了我。”


大多母親都是如此,因為孩子,收窄了自己的人生,但你若要問他們值得嗎?


他們一定會說,只要孩子好,當然值得。


即使後來,雅也在自由而熱鬧的東京,四年時間沉浸玩樂,畢不了業。留在老家,連續打幾分工的母親還是說:我也會再努力一年,你也好好加油。


儘管畢了業,卻仍然迷茫無措,繼續墮落,喝酒、賭博,交不起房租,女朋友離他而去,渾渾噩噩5年,最終因為患癌母親的到來,一點點改變著他,重燃生活的勇氣。


這是一個平凡的老媽,永遠是孩子的脊樑和港灣。


他們心裡都只有一個最最樸素的願望,只要孩子好。這是平凡日子裡,最強的信念,支撐著他們熬過生活的苦。


以前總不解,母親哪來的勇氣和力量,直到我自己做了母親。


02 能牽手就不要目送


這個年,沒有回家看爸媽,隔三差五的打電話過來,一定不要出去,好好呆在家裡。


那頭,善於表達的媽媽,總說:又想你了。


有時,我嫌他們太囉嗦,急著想掛掉電話。


是不是快要長大的孩子,都急於掙脫父母,曾經溫暖的家都變成了束縛,曾經最渴望的擁抱都開始難為情。


明明沒有關閉心門,卻一個人站在裡面,一個站在外面。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不間斷卻有間隔的虛線。


父母總怕麻煩子女,子女心中覺得不該,但行動上似乎也會有某種嫌棄。


雅也本身是客氣一下,以為患癌的媽媽不會過來與他同住,聽到肯定的回答,他還是心裡咯噔了一下。


希望媽媽仍有些存款,給媽媽生活費時,也不太有好臉色。直至媽媽去世才發現,她不僅安排好了自己的葬禮,也從牙縫中每天擠出來一些錢為自己交了交通險、醫療險。


我們只看到了她的堅強,卻沒看到他轉身時留下的淚。


也許我們心裡有萬般感謝,卻好像說不出口,總想著以後帶他們過上好日子,出去旅行。


可是,人生總有些來不及,這一天終會到來。


只要是母親生的,都逃脫不了這件事,他們老去的速度,遠遠大於我們成長的速度。


所以,讀懂慈母心,總成身後事。


遺憾和懊悔是最無用的事,曾經是孩子,現在或許未來是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更多,也理應做的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