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備: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相信好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當時我們小,只知道故事好玩,長大後才發現《三國演義》不僅是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更是一座歷經滄桑的人生大課堂。

在這座人生課堂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處世哲學。

其中更有很多經典做事法則,值得我們細細玩味。今天,小編和你談談其中一個人生處事道理--凡事留有餘地

《三國演義》劉備: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留有餘地: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

《菜根譚》有言:"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樂法。"

繪畫講究留白,做事講究變通,懂得給自己留退路的人,才能進退自如。

要說《三國演義》中的"逃跑專家",那自然非劉備莫屬。

劉備在創業前期,可謂是將36計中的"走為上計"發揮到了極致。

無論是面對呂布的反戈一擊,還是曹操的突然襲擊,他都能化險為夷,成功脫身

究其原因,則是劉備平日裡做事,時常為自己留有餘地。

《三國演義》劉備: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那麼,下面小編來和你談談關於劉備得"留有餘地"故事。

有一次,劉璋的親信張松途經荊州,受到了劉備的盛情款待。

張松素來欽佩劉備的才能,又見他如此禮賢下士,便在席間勸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

對於張松的提議,劉備不置可否,只是熱情地從旁勸酒。

後來,張松又派他的好友法正,前來詢問劉備的想法。

酒過數巡,法正低聲問劉備:"張松昔日的提議,您考慮得怎麼樣了?"

劉備聽後,緩緩答道:"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

劉備的這句話,蘊藏著極深的處世智慧。

《三國演義》劉備: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他不是不想奪益州,而是在預估這件事的風險,從而事先給自己留好轉圜的餘地。

如果過早表態,那麼事情一旦敗露,不僅圖謀益州的計劃會落空,日後還會給自己多樹一個強敵。後來,他收到劉璋的邀請,提兵入蜀。

這一路走來,他一面與劉璋互通書信、表示友好,一面收買人心,於沿途所經之地佈下自己的親信兵馬。可謂是每行一步,都留有兩手準備。

《三國演義》劉備: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凡事留餘地

正是如此,劉備才能在他人的地盤上混得風生水起,最後成功蠶食益州,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

心性治療師素黑說,"要求進入別人的國度,可以說是一種暴力。為所愛保留空間,便是為關係留有餘地。"為人處朋友,總要保持一定距離;處事要留有餘地才可迴旋。事情做得過分而過猶不及。

可見,做任何事要恰當,才能獲得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