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八景之一扶疏余韵

说到“扶疏余韵”不得不提著名诗人苏轼,据《宿州志》记载:宋朝苏轼任徐州太守时,赠送给宿州太守墨竹一本,苏轼去世后,宿州太守为了纪念好友,把诗词墨竹刻在石头上,并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竹影扶疏之意。

宿州八景之一扶疏余韵

墨竹的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扶疏亭刻苏轼诗词: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可惜元末时亭子毁于兵火

宿州八景之一扶疏余韵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重新筑亭,在荒草中搜寻墨竹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今,为宿州古八景之一。

清朝宿州知府李心锐有诗曰:

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

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

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

宿州八景之一扶疏余韵

又有古人诗曰:

雄立城头半入云,常招天外鹤成群。

苏翁妙笔风生韵,疏影贞夫玉有筠。

北瞰滔滔汴河浪,南收冉冉楚天雯。

满囊文蕴昭千古,一脉清魂仰大昕。

现在扶疏亭在宿州古城墙上,只有残留的十几米城墙见证着宿州的沧桑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