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銘鑑:學界銘感,日月可鑑

沉痛悼念郝銘鑑先生 |

郝銘鑑:學界銘感,日月可鑑


和郝銘鑑老師同事已有20多年,我作為小編輯的時候他已是業界大名鼎鼎的出版人了。在我的印象裡,他一直是個溫和敦厚的長者,尤其業務上絕對是出版界的翹楚。當時我最怕的就是自己責編的書被郝老師抽查,任何文本只要一到他手裡,不出三分鐘總會被抓住小辮子。神啊!

郝老師是一個在出版上追求完美的人。他強調寫作的推敲傳統,出版的善本傳統,批評的一字師傳統,在今天的出版界這已不多見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郝老師那一向為人所稱道的組稿藝術,凡是郝老師出馬,總能馬到成功:巴金、艾青、朱光潛、周有光、李澤厚、劉再復、餘秋雨……他用對人的理解、尊重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博得對方的信任。當年,他參加編輯、策劃包括有一些擔任主編或副主編的書,如《中國新文學大系》《朱光潛美學文集》《世界文學金庫》《文藝鑑賞大成》《文化鑑賞大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作家論創作叢書”“文藝探索書系”“文化五經”“遠近叢書”等等,不但影響了學界,而且多年來一直長銷不衰。

郝老師更是一個在語言文字上追求完美的人,郝老師曾把語言比作一條流動的河,而他自己就是這條河流的觀潮人、引航人和護堤人。他創刊的《咬文嚼字》就是在20多年後的今天,都無疑是現代語文生活的風向標。作為創始人,郝老師以自己的語文敏感和文化智慧,選擇了準確的讀者定位。他對他的刊物,夢牽魂繞,念茲在茲,心為之謀,情與之系,已與生命融為一體。

郝銘鑑:學界銘感,日月可鑑


作為同事,在平時的接觸中,郝老師總會談到語言文字。這幾乎成了我們交流的第一主題。他要求我們既要做一個雜家,更要做一個專家。每週的業務會是我們向郝老師請教的好時光。無論是遣詞造句還是標點數字……只要是你工作中碰到的疑難雜症,在他那兒都能得到解決。

郝老師在語言文字的研究中,既關注流行又刨根究底,不避時賢,無懼難點。他特別注重那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爭議不休的“硬骨頭”,不迷信任一權威,而是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來獲得答案。病重休養期間,他還突發靈感地撰文研究“襲”字為何是“龍”與“衣”構成,與編輯部討論“抬槓”的真正由來。在他心目中,文字是如此有生命力,仍舊藏著無盡的奧秘與新的發現。

他讓我們堅信:只要語文界有郝老師這樣的護堤人,人們在運用語言文字時就不得不小心一點。

孫歡(《編輯學刊》主編、上海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

本文原發2020年4月2日《新民晚報》夜光杯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