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主買量篩選標籤背後是在選啥?


廣告主買量篩選標籤背後是在選啥?

何為精準?


昨天當了半天廣告主。


買遊戲量。


選了2家,1家數據還行,另一家沒法看,怎麼看怎麼像刷的量,今兒找他們對了半天,想讓他們給重投一遍,不答應,拿出央視舉例,央視也不承擔投放效果。


我忍住了罵街的衝突,問她:你們公司有央視的影響力?


你沒看錯,是她,小姑娘,木法溝通,就是來抬槓的,我折算了一下,一個CPA(真實註冊用戶、有遊戲深度)1000塊錢,西八,其中一個真實用戶還是在他們公司所在的地區,不是城市,是區,以我半年電商引流的經驗,這明顯是做的效果,有些公司做不大是有原因的。


不吐槽了,哪家公司就不說了,不能那麼小肚雞腸、背後罵街,想防坑的可小窗。


這家在投前還費心費力的篩選了用戶標籤,地域、手機型號...


今早上有點冷,醒了賴床,琢磨來琢磨去,昨天篩選用戶的依據背後好像都指向:消費能力。投廣告為了拉消費,消費能力高的群體肯定能收穫高,合計著再投廣告,只投高端機型、商圈地區。


今下午,對昨天的投放數據,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我們的付費用戶多數在偏遠地區,北上廣深一個沒有。


又一次驗證了“預設、想當然”的一無是處,還是得下手才能知道:消費能力好像不一定對應付費能力。


篩選標籤真正的依據:付費意願。


問題似乎回到了起點:誰願意買我的產品?


或者說我的產品目標市場是哪個群體?


這不還是用戶畫像嗎?


怎樣畫出(找到)目標用戶?


篩選標籤:地域、手機型號、在用同類APP、性別....


回到了起點。


人生果然是個圈。


今早上我還以為自己發現了投放的底層邏輯,下午就發現我知道的原來只是表層。


有錢人民不需要你的產品,你投廣告給他沒用。


怎麼解?


說服他購買?


不現實。


BB過無數次:成年人無法被說服。


什麼是成年人?


成年人就是有成見的人。


只能掃概率,掃到對你產品有需求的用戶。


回到了我的老本行:銷售。


把產品信息傳遞給儘可能多的目標用戶。


信息是啥?


文字+圖片+聲音+視頻。


回到了起起起點。


人生果果果然是個圈。


我是個銷售,還在碼字、拍視頻,真人出鏡非AV的那種。


喬布斯果然沒騙我:你不可能充滿預見地將生命的點滴串聯起來。只有在你回頭看時,才會發現這些點滴之間的聯繫。所以你要堅信,你現在所經歷的將在你未來生命中串聯起來。你不得不相信某些東西,你的直覺、命運、生活……正是這種信仰讓我沒有失去希望,它使我的人生變得與眾不同。


就到這吧。


歡迎遊戲買量同行交流,也歡迎真實流量主來撩。


END


今晚8點老羅直播


我去聽相聲了,李姐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