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川航大虧

多年之後,也許民航人只記得2020年,因為疫情讓民航損失慘重。


不過,民航之翼還會記得2019年。


在這一年,民航增速創下十一年來最低,國航、南航利潤創下5年來最低。


民航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標誌著民航黃金十年的結束。


2019年對有些航空公司則是一個分水嶺。


有的繼續向上,有的調頭向下。


譬如川航。


在中國民航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川航創造了一個奇蹟。


我們常常談論廈航模式,殊不知直到今天,川航模式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川航的股權結構是這樣的:

  • 川航集團佔40%
  • 南航股份佔39%
  • 東航股份佔10%
  • 山航股份佔10%
  • 成都銀杏金閣佔1%
2019年,川航大虧

川航集團是地方國資,南航、東航是央企,山航是知名地方航企,成都銀杏是民企。


今天許多企業談股權多元化,談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川航多年前已經實現了。


四川地方國資是大股東但不具控股權。

川航集團與南航股份都享有否決權。

東航、山航都有董事名額。


對於許多公司來說,這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的股權結構。


藉助於地方國資和骨幹航企的力量,加上地處航空第四城成都的地理優勢,時至今日,川航已發展成為地方航空公司中的佼佼者。


我們通常所說的四大地方航空廈航、深航、川航、山航,只有川航一家公司不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同樣也只有川航一家沒有被三大航所控制。


所以說,川航是國內民航唯一的存在。


對於許多想搞航空公司的地方政府來說,川航模式才是他們心中的理想。


這麼多年來的發展,也彰顯了川航模式的獨特優勢。


特別是自2009年以來,川航抓住了國內民航飛速發展的機遇,加上成都機場突飛猛進的發展,川航迅速實現了突破。


1986年,川航成立,1988年首航,花了22年功夫,在2010年,機隊規模達到了50架,川航進入中等規模航空公司行列。


此後川航步入了迅猛發展的階段,只用了5年的公司,川航機隊規模就實現翻一番。到了2015年,川航機隊規模突破了100架,川航由此進入大型航空公司的行列。


在研究了眾多航空公司發展歷程之後,民航之翼初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從中型航空公司跨入大型航空公司這一階段,航空公司的規模效益尤為明顯,即規模越大,效益越好。


但進入大型航空公司之後,則出現一定的規模負效應,即規模不經濟。(點擊:山東航空為何沉淪不振?)


那麼川航是否這樣的呢。


2010年-2015年,川航為中型航空公司,規模經濟時期。

這段時期規模擴大,效益上升。


2016年-2019年,川航為大型航空公司,規模不經濟時期。這段時期規模擴大,效益下降。


2019年,川航大虧


可以說,2016年是川航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一年川航淨利潤首次突破10億元,淨利率也達到了5.7%,此後利潤一路下滑。


進入2019年,風雲突變。


2019年,川航不僅沒有止住業績下滑的勢頭,甚至出現了虧損。


而且虧損金額並不小,根據南航2019年報公佈的信息,2019年度川航淨虧損9.02億元。


這是自2010年來,川航首次出現虧損。


分析川航虧損原因,民航之翼認為不外乎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規模不經濟。


隨著規模的擴大,出現了許多航空公司都面臨的規模不經濟問題。


二是主基地控制力不強。


與其他航空公司在主基地佔據主導地位不同的是,川航並非其主基地成都市場的老大,當地市場份額最大的是國航,曾經的西南航空公司劃入國航之後,在成都市場仍然佔據主導地位。


不能控制當地市場,就不能掌握當地市場收益主動權。


三是由區域向全國擴張。


隨著規模的擴大,川航市場從區域向全國擴張,以成都、重慶、昆明為中心,航線輻射全國各區域中心城市,併成立了重慶、雲南兩個分公司,目前有成都、重慶、昆明、西安、哈爾濱、北京、三亞、杭州、天津、西昌、烏魯木齊、南寧、深圳、西雙版納十四大基地。


這就必然帶來市場的高度分散。


在許多市場,川航是進入者,扮演著挑戰者的角色,因此票價水平肯定不會高,影響了最終業績。


截止2019年36月底川航過夜飛機投放情況

2019年,川航大虧


川航客運收入分區域構成情況

2019年,川航大虧


四是大飛機帶來的挑戰。


自年2010年首次引進寬體機以來,川航加快了引進大飛機的速度,至目前為止,川航已引進了20架大飛機,其中16架A330,4架A350。大飛機數量在除四大航之外的航空公司中名列第一,大飛機數量佔比也是最高。


在此情況下,川航也開通了許多國際遠程航線,目前國際遠程航線大部分虧損嚴重,成都雖然是國內航空第四城,但與北上廣還存在較大差距,虧損也是必然的事。

2019年,川航大虧

民航之翼認為,在民航市場增速放緩,收益品質普遍下滑的情況下,川航也難免受到衝擊,更重要的是過快引進大飛機,也許是成了壓垮川航業績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為在民航業工作多年的老民航人,民航之翼深深感受到航空公司經營之艱難,業績提升之艱鉅,業績提升極為困難,稍有不慎,就大幅滑坡。


在7分靠天3分靠人的行業裡,如何才能做到確保業績的穩步提升,應該是全行業全民航人深入思考的一個話題。


增收不增利的現象,不僅在山航、川航身上存在著,在其他航空公司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這是一個行業共性問題,而非川航、山航個性問題。


民航之翼認為,在民航行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


一是航空公司在規模擴張方面一定做好充分的研究和深入分析;


二是在引進大飛機,在二三線城市包括所謂的新一線城市開闢國際遠程航線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掉進一個大坑裡面,想要爬出來很難很難。


也祝願中國民航獨一無二的川航模式能繼續綻放光彩!


川航,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