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三國的英雄人物中,孫權與曹操、劉備齊名,但戲份卻少得多。

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吧,作者羅貫中奉漢室為正統,對劉備集團著墨最多,曹魏集團次之,至於孫吳,自火燒赤壁以後,基本上只有在與鄰國爆發大戰時才會出現,孫權也從前期生龍活虎的少年英主,變成了面目模糊的中年大叔。

而作為正史的《三國志》,也把吳書列在魏書和蜀書之後,這顯然是將吳國擺在了最次要的位置。當然,這與孫權的稱帝時間有關。三國之中,曹魏最早建國,蜀漢緊隨其後,而孫權直到曹丕篡漢九年後才稱帝,此時的魏蜀兩國,皆已輪到第二代皇帝掌權了。

為何孫權要等到這麼晚才稱帝?我們之後還會解釋。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的君主中,孫權儘管稱帝最晚,在位時間卻僅次於蜀後主劉禪,長達24年。再看看魏國的幾位皇帝,個個都是短命的主。曹丕只做了7年皇帝,他的兒子曹叡做了14年,之後的曹芳、曹髦、曹奐,不過是別人的傀儡。

孫權71歲去世,在三國時代,這已經是長壽的年齡。關於孫權,我們最熟悉的評價是曹操給出的。他說過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從年齡上講,曹操比孫權大27歲,所以,曹操把孫權當成兒子輩看待,也在情理之中。

曹操與劉備同輩,孫權與他們相比,屬於新一代人。論資歷,孫權與前者不能比。曹劉二人起於草莽,白手起家,經歷過南征北戰。而孫權呢?就是個富二代,上臺之時,他的大哥孫策已經幫他打好了基本盤,留給孫權的,也就是修修補補的工作。孫權也不太擅長打仗,但凡重要的戰役,都是交給別人指揮,自己頂多也就坐鎮監督罷了。

既然如此,曹操又為何把孫權誇成這樣呢?這得從孫權最初面臨的江東局勢說起。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權影視形象

1/9 孫氏家族的野心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南方人,他出生於吳郡的富春,富春在今天的杭州地區。不過,孫堅早年追隨袁術,在中原地區與軍閥混戰,二十年過去,所帶去的江東子弟早已凋零大半,與南方的關係也就疏遠了。

孫堅死後,兒子孫策勇武過人,不甘屈居袁術之下,於是希望領兵渡江,美其名曰“匡濟漢室”,其實是想劃江自治。

袁術並非不知道孫策的野心,但一方面他覺得孫策資歷尚淺,不足以成事。另一方面,此時的江東尚有忠於漢室的州牧守護,他們樹大根深,以孫堅的實力和人望,根本無法駕馭。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策影視形象

由於父親帶來的江東兵馬所剩無幾,孫策只能在袁術的地盤上募集兵士,他們主要在淮泗地區,即今天江蘇與山東的交界處。後來,史書上把這批人稱作“淮泗集團”。

事實證明,袁術還是低估了孫策的能力和野心。孫策來到南方後,遭到江東官員與世家大族的抵制,隨即開始東征西討,把江南搞了個雞犬不寧。

孫策自己的祖籍在南方,此次領兵南渡,也算是回到故鄉,卻為何不受江東父老的歡迎呢?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為父親離開故地太久,而孫策帶來的都是北方士兵,人家自然不把你當做老鄉看待。另一方面,孫堅出身寒門,當時的社會門第觀念很重,人們無法接受讓一個寒門子弟執掌大權。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在於孫策的身份,他是以袁術的名義下江南的,袁術稱帝不得人心,作為袁術部下的孫策,也被江東父老視為亂臣賊子。尤其是當地德高望重的家族,儘管漢室已經衰微,但他們仍然把漢朝奉為正朔,你袁術算老幾?

在他們看來,孫策根本不是回來帶領大家一起奔小康的,他就是個外來侵略者。

正因為江東人士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讓年輕氣盛的孫策大開殺戒,他剷除了不少頑固勢力,大家族紛紛遭到清洗,孫策也由此背上了屠夫的罵名。

孫策的野心讓自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公元200年,孫策被刺客擊殺,年僅19歲的孫權接過大哥的位子。

2/9 孫權的制勝聯盟

瞭解了這一背景,你才能明白孫權所面臨的世態有多複雜。他年紀尚輕,統治的地盤人心不穩。他又不能再像大哥那樣,看誰不爽就殺,對心存怨念的本地人,他只有儘可能地懷柔和拉攏。

好在孫權身邊不乏忠實能幹的助手,他們當年隨孫策一起渡江,而後成為了江東政權的中堅力量。

這些人就是以魯肅和周瑜為代表的青年才俊,以及以張昭為代表的大族名士,他們都來自淮泗集團,是孫氏兄弟的左膀右臂。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周瑜影視形象

而孫權要做的,就是保證這批人對自己的絕對忠誠,同時,他還要極力爭取當地大族,彌合孫策與江東人結下的仇怨。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了梅斯奎塔的名著《獨裁者手冊》,梅斯奎塔在書中建立了名義選擇人集團、實際選擇人集團和致勝聯盟這個經典的三維模型。對孫權而言,淮泗集團的謀臣和將領,就是他的致勝聯盟。而人數眾多的江東世族,則構成了名義選擇人集團。

若想坐穩一把手的位置,孫權就得在兩者之間居中協調,既要限制致勝聯盟的規模,又要從名義選擇人集團中培植羽翼,使他的致勝聯盟最終可以被替換掉。

事實證明,孫權成功做到了這點,而且避免了流血犧牲。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面臨一場生死大考,那就是北方的曹操。

3/9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領兵南下,欲吞併東吳,一舉統一中國。

曹操號稱有80萬大軍,但實際人數遠遠沒那麼多。曹操能有這樣的自信,一方面是趁著平定北方的餘威。另一方面則認為,江東的大族們苦孫氏久矣,聽聞曹軍南下,定能望風而降。

曹操猜對了一半,當得知大兵壓境的消息時,江東的大臣們憂心忡忡,他們確實動了投降的念頭。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身為一代梟雄,曹操極善於洞察人心。他深知孫氏在江東的統治根基不牢,便對當地士族加以籠絡。在南征的檄文中,曹操向孫權的部下保證,凡投降者,皆賜予高官厚祿。同時,曹操還特地提到了孫策屠殺江東大族的往事,希望藉此喚起他們對孫氏家族的仇恨。

曹操這一招陰險至極,直接戳中了江東士族的“痛點”,他們害怕打仗,也痛恨孫氏曾經的所做作為。如果情況真像曹公許諾的那樣,不流一滴血,就能保住現有的一切,又何必要死磕到底呢?最多也就是換個主子而已。

不光是江東人士有這個想法,就連淮泗集團的內部,也有人主張投降,這個人就是張昭,孫權的首席文臣。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此時的張昭52歲,在孫吳政權中,已經是元老級人物。曹操只比張昭大一歲,兩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張昭在東吳德高望重,有他帶頭,投降派的陣營逐漸壯大起來。大臣們一致認為,兩軍實力相差懸殊,盲目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這讓孫權感到進退維谷。他才26歲,以後的路還很長。他不是不知道曹操的厲害,可要他臣服於曹阿瞞,從此過上仰人鼻息,時刻都被監視的生活,他做不到。

關鍵時刻,淮泗集團的幾位年輕骨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們分別是36歲的魯肅,以及33歲的周瑜。兩人都是堅定的主戰派。

就在大臣們紛紛建議降曹的時候,魯肅用一席話點醒了孫權。他的話大意是這樣的:大臣們即便投降了,也可以身居高位,享受榮華富貴。可主公你是什麼人,能像他們一樣嗎?待曹公把你抓起來,你就啥都沒了。

魯肅的話,等於徹底絕了孫權的退路,你只有迎戰,否則便是死路一條。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很多年前,魯肅就鼓勵孫權,要有圖天下之志。換句話說,你孫權的終極目標,是當個皇帝,做全天下的主人,而不是一個地方諸侯。魯肅的建議,正好說到了孫權的心坎上,不錯,年輕人就該幹一番大事業。只是孫權還缺乏歷練,他需要在險惡的環境中證明自己。

最終,赤壁之戰以孫劉聯軍的勝利告終。東吳之所以能以弱勝強,在軍事上離不開周瑜的出色指揮,而從政治上,則得益於魯肅等人的支持和鼓勵。

4/9 孫權和江東大族

赤壁之戰的結束,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以魯肅、周瑜為首的大臣居功至偉。對孫權個人而言,這場勝利鞏固了他的權威,淮泗集團的青年才俊,則用實力證明了他們作為致勝聯盟的價值。自此以後,淮泗集團與江東大族長期相安無事,為東吳贏得了和平與穩定。

不過,這場勝利並不意味著孫權與江東大族的關係徹底轉好。開戰前大臣們那副搖尾乞降的模樣,始終在他的腦海中游蕩。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權影視形象

孫權痛苦地意識到,想讓大臣們全部和他一條心,這是不可能的。

不少江東大族,從骨子裡依然瞧不起孫權。在他們眼裡,孫權只是個政治暴發戶,如同中原的士族子弟鄙視曹阿瞞一樣。

然而,哪怕孫權心裡有一萬個不情願,他依然要對他們相敬如賓,並賦予各種各樣的特權。因為他很清楚,本地士族家大業大,實力強勁,在各自的地盤內隻手遮天。治理江東,唯有依靠這些大族,因此政治上的妥協就成了必須。孫吳政權,本質上是個由外來移民和本地大族共同治理的政權。

但這背後卻面臨一個結構性的困境。如果孫權的目標是奪取天下,他就必須獲得江東大族們的支持,否則,他就得不到統一天下所需要的政治支持與經濟資源。但問題是,這些江東大族討厭打仗,他們不想折騰,更不願意冒險,這些人的核心訴求是:守住自己的地盤,保住自己的特權,讓自己在政治上佔據充分的主動。至於誰來當主人,他們其實無所謂。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正因為大族們在政治上屬於特權階級,彼此又實力相當,誰也吞併不了對方,所以皇帝的作用,反而更像是一位話事人,他的價值在於平衡各方,同時好讓大家有個共同的話語平臺,東漢以來,中原的政治局面大體就是這樣。

對世家大族而言,最好的結果是維持現狀,唯有這樣,平衡的局面才能維繫下去。然而,這就違背了孫權的初衷,他是想幹大事業的人。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權影視形象

自秦漢以來,天下一統已經成為世人的共識。偏安一隅,不過是權宜之計,在政治上並非長遠之道。這一點,無論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心知肚明。所以,他們的目標高度一致,就是一統山河,天下由我來做主。

魏蜀建國後,都開啟了對外征戰的步伐,各國的當權者都很明白,這場戰爭是零和博弈,天下只容得下一位皇帝,若不主動進攻,就難以圖存。連貧弱的蜀國都號稱要北伐中原,那麼,東吳能否效仿他的對手,趕緊東征西討呢?

答案是:非常之難。

5/9 出師無名

東吳的軍事實力固然是重要原因,南人缺乏馬匹,不擅長平原作戰。率軍北上,還可能面臨複雜的補給問題,這些外在的約束,迫使東吳不得不謹慎用兵。

第二個原因,前面已經說過,就是來自國內大族的反對,他們只想要和平,而打仗對他們並沒好處,還可能打破權力的平衡,所以不可能支持北伐。

第三個原因恐怕更棘手,就是孫權師出無名。曹魏政權是通過禪讓得來的,因此以漢朝的法定繼承人自居,出師時可以打著正統的旗號,也較容易獲得民眾認可。蜀漢政權則可標榜自己的漢室血脈,同樣能贏得漢朝遺老的支持。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而東吳呢?它不過是南方的一個割據政權,孫權以什麼名義問鼎天下?想當年漢獻帝在的時候,曹操還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現在的他無憑無據,唯有靠武力說話。無論如何,中原父老只會把他當做一個覬覦神器的野心家。

正由於上述種種限制,才逼著孫權不得不向現實低頭,今生今世,他已經永遠沒機會一統天下,只能繼續在江南搞他的偏安小朝廷。

但既然是做個地方性政權,孫權就得改組他的制勝聯盟。隨著淮泗集團的人才逐漸凋零,江東大族逐漸佔據了東吳政治的顯要位置。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赤壁之戰過後,東吳又挺過了兩場生死大考,它們分別是公元221年與蜀國的夷陵之戰,以及公元228年與魏國的石亭之戰。兩場戰役,蜀國與魏國相繼大敗,三國鼎立的局勢得以鞏固。

如果說赤壁大勝主要是淮泗集團的功勞,那麼夷陵之戰與石亭之戰,則讓江東本地人登上了政治舞臺。夷陵之戰,讓年輕的陸遜一戰成名,陸遜來自吳郡的陸氏家族,而陸氏也是吳郡四大家族之一。在石亭之戰中,作為主要指揮者的陸遜、朱恆、全琮三位將領,皆來自吳郡。可見此時在東吳的武將集團中,江東人士已成為絕對主力。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在文臣方面,張昭去世後,顧雍成了首席大臣,顧雍也是江東大族之後,而且顧姓位居吳郡四大家族之首。顧雍為相十九年,政績斐然。自此,江東士族重新控制了東吳軍政大權,東吳政權的本土化基本告成。

石亭之戰結束後第二年,即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是三國之中稱帝最晚的。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為何他這麼晚才稱帝。

根本的原因,來自東吳內部的權力更迭。孫權已經明白,他這個皇帝的合法性,唯有在地方性的基礎上才能成立。既然東吳不可能一統天下,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不過,作為割據政權,就必須把權力還給本地人,否則的話,你這個皇帝就會被別人當做是外來的。

6/9 善於玩轉平衡的大師

隨著石亭之戰的勝利,江東士族徹底掌握了政治話語權。孫權此時再當皇帝,與其說是為了當年的“圖天下之志”,不如說是為本地人履行守土之責。魯肅的鼓勵仍舊言猶在耳,只是物是人非,一切早已力不從心。

孫權在位24年,這24年可謂乏善可陳。如果讓你穿越到古代,你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諸葛亮的北伐,或者曹魏宮廷波詭雲譎的政治鬥爭上。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東吳政權也獲得了自己嚮往已久的太平。難道歲月靜好,人世安穩,不正是古今帝王們追求的終極境界嗎?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權影視形象

有一次,曹丕問東吳的使者,孫權這個人究竟厲害在哪兒?使者回答道:“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此話雖有吹捧的嫌疑,但總體上仍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孫權識人用人不拘一格,這讓他得以不斷鞏固並替換自己的制勝聯盟,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不僅如此,孫權能屈能伸,是個善於玩轉平衡的大師。就這一點而言,孫權要強於曹操與劉備,後者先後因為狂妄輕敵,栽了大跟頭。

那麼,孫權統治下的東吳,難道真的太平無事嗎?當然不是。

7/9 晚年的宮廷黨爭

孫權晚年還是栽了跟頭,這和他的兒子有關。

孫權總共有七個兒子。在這些兒子之中,長子孫登的才能最為出眾。孫登曾受到陸遜的輔佐,世人評價其德才兼備,是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可惜孫登三十三歲就去世了。次子孫慮也死的早,太子之位,就順理成章地留給了三兒子孫和。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和的才能未必及得上大哥,但也“承師涉學,精識聰敏”,算是儲君的合格人選。可沒過多久,孫權又封第四子孫霸為魯王,本來倒也沒啥,但魯王享受的待遇幾乎與太子一樣級別,兩人雖然從名義上有尊卑之別,實際上卻是平起平坐。

這就為後來的黨爭埋下了隱患。

魯王享受超高規格待遇又被孫權默許,表明孫權有意讓孫霸與孫和展開競爭。大臣們發現風頭不對,就根據各自的需要選擇站隊,朝中形成了太子黨與魯王黨。雙方你來我往,相互攻擊,欲置對方於死地。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連孫權的兩個女兒也加入了這場爭鬥,兩人皆嫁入豪門,而孫權的大女兒,因為嫁給了在石亭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全琮,史稱“全公主”。

這位全公主野心不小,為了幫助魯王上位,她極力迫害孫和與他的母親王氏。最終,孫權的兩個女兒反目成仇,殘酷的宮斗大戰波及到朝堂上,不少德高望重的大臣,包括名臣陸遜,也因為這場黨爭陷入了分裂。

最終,太子孫和被廢。不少正直的大臣站出來為太子辯護。但孫權卻一意孤行,將太子黨的人一併誅殺或流放,一時間,東吳朝堂血流成河。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而孫霸也因為結黨營私,被孫權賜死。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以兩敗俱傷告終,孫權只好立八歲的孫亮為太子。

這場鬥爭是東吳政治的一場大地震,良臣被逐,人才凋零,大臣之間失去了信任。孫權直到臨終前,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為時已晚。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年僅十歲的孫亮繼位。東吳後期的政治,幾乎走上了東漢的老路,皇帝淪為權臣的傀儡,朝政也越來越敗壞。

8/9 自毀長城

孫權晚年為何會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人們有各種推測。有人認為,這和孫權不立皇后有關。孫權曾經寵愛一個叫步練師的女子,但遭到朝中大臣反對,他們希望孫權能娶一位世家大族的女兒為後。而孫權又不想被士族擺佈,於是乾脆不立後。結果卻導致“嫡庶不分,閨庭錯亂”,讓好事者有了可趁之機。

當然,還有人認為,孫權是借鑑了東漢亡國的教訓,故意不立皇后。因為一旦立後,孃家人就會進來,造成外戚干政,這正是東漢滅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孫權出於平衡權力的考慮,不肯讓任何一方駕馭後宮。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這些說法也許都是真的,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孫權本人,以及他和江東士族的關係上。

孫權在位日久,如果加上稱帝前的統治時間,執掌東吳長達半個多世紀。任何人在這個位置上呆久了,難免會變得固執而昏聵,變得我行我素,狂妄自大。孫權的晚年,正是最生動的寫照。

另外,這場黨爭背後所反映的,依然是孫權對江東士族的不信任。很多士族都屬於太子黨,比如陸遜就曾經替孫和辯護,但孫權非但不聽,而且懷恨在心,還對支持太子的士族來個總清算,最終導致陸遜憂憤而死。

偏安的困局:一代英主孫權,是如何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

孫權為何要自毀長城?既有自身個性的原因,也有實際的考量。孫權不想在家事上再對江東士族讓步,甚至不惜以殘酷的屠殺,重新樹立自己的權威。

很可惜,孫權的殺伐決斷,並沒有換來他想要的結果。孫權之後,東吳再沒有像樣的國君,江東國力日衰,並最終於公元280年為西晉所滅。

孫權晚年在立儲問題上處理失當,開啟了東吳滅亡的多米諾骨牌。南朝宋的歷史學家裴松之,就是給《三國志》做註釋的那個人,認為晚年的孫權甚至都不如袁紹和劉表。孫權的一世英名,也險些毀於一旦。

權力是春藥,也是一劑毒藥。困守一隅的孫權,在這場與江東士族的拉鋸戰中,也從最初的那位屠龍少年,變成了一條顢頇的惡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