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口介紹】扒村窯

扒村窯是我國宋元時期北方的一座重要的民間陶瓷窯場之一,窯址位於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部的淺井鄉境內。此窯口創燒於唐代,繁盛於北宋和金,衰於元代。扒村窯在燒製工藝、器物的品種等方面與附近的窯址相互影響,博採眾長,結合當地、當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

【窯口介紹】扒村窯

扒村窯窯址地理位置

扒村窯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從東到西依次有清潩河,扒村河、書堂河,均為穎河支流。扒村窯四面環山,礦產資源豐富,東部和北部的小山崗產瓷土,西部的杏山產煤,書堂山和趙老庵附近的灰灰菜溝儲備礦體總量為 2 億噸,是陶瓷原料中脊性優質原料。塑性原料中的高嶺土,鹼石在當地的儲量也很大。溶性原料中的方解石、瓷石、白雲岩在淺井鄉的儲量也很大。這些正是瓷場不可缺少的原料燃料和自然環境。

發展期

唐代由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瓷器生產在隋代基礎上更進一步。當時的扒村窯然燒製的器物大部分都屬於磁州窯類型,並未形成自己的特點。主要有白瓷、青瓷和黑瓷等,器物也是以日常生活器皿為主。

鼎盛期

宋金時期是扒村窯發展的重要時期,其制瓷技術在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熟,人們使用大量的化妝土進行制瓷,總結制瓷的經驗發明了石灰鹼釉,不僅可以使瓷器釉層加厚,也可以提高瓷器的質感。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白地黑花魚紋大盤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喜鵲登梅紋枕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白地黑花娃娃枕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醬釉斗笠碗

加之民族融合,社會動盪的局勢,迫使眾多落魄文人加入民間瓷窯匠人行列,有的院體畫家也移情瓷藝到窯場謀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扒村窯的繪畫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以繪畫書法形式的白地黑花瓷繪筆以前明顯增多。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白地黑花枕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白地黑花罐


【窯口介紹】扒村窯

宋扒村窯白地黑花四系瓶

生產的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醬釉等。器物以生活器皿為主,有碗、缽、罐、瓶、盤、枕等。裝飾手法多樣,普遍採用刻花、劃花、剔花、畫花等多種工藝手段。紋飾題材不拘一格,大部分是來源於民間生活,取材於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人物故事及書寫文字等,具有深厚、豪放、粗獷的特色, 洋溢著純真的美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氣息,體現了民窯所散發出的濃厚的裝飾意趣。

【窯口介紹】扒村窯

金扒村窯臥虎形釉枕


【窯口介紹】扒村窯

金扒村窯白釉荷花瓶

衰落期

金元大戰之後,扒村窯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景德鎮的異軍突起,扒村窯已不復見往日風采,逐漸走向衰落。

【窯口介紹】扒村窯

元扒村窯白地黑花龍鳳紋罐

扒村窯是磁州窯當中具有鮮明藝術風格的一支,它猶如一處重要的歷史寶庫,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