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給歐美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品味人生1659320


這次的疫情嚴重程度足以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各行各業都在遭受重大的損失。


如果全球疫情不能迅速控制的話,全球經濟勢必會萎縮,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甚至會引發經濟危機!


所以,當今世界各國高度相互依存,任何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不確定因素上升後,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就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蝴蝶效應”明顯,哪怕最強大的國家也無法單獨應對!


當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鬥爭。


各國應該拋棄成見,順應時勢,加強國際合作,而不是這個時候還在甩鍋、潑髒水、誣陷,那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提現!



哈尼德德


觀點如下:

一、歐美經濟下滑毫無懸念,存在蕭條甚至衰退風險

歐美經濟原本就呈現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高風險特徵,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很多,疫情作亂更是雪上加霜。疫情全球流行短期內或難控制,國際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活動受限,處於停滯、半停滯或放緩狀態,供給端和需求端雙雙縮減,傳導軌跡從旅遊、餐飲、酒店、交通等服務行業,到產業鏈全球化的製藥、半導體、機電設備、汽車及零配件、化工、運輸設備等製造業及能礦行業。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舉步維艱,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國際社會恐慌和避險情緒四溢,金融市場作出異常劇烈反應,世界經濟動盪風險因素飆升。各國為對沖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紛紛醞釀出臺應對措施。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央行降息,歐元集團財長宣佈將調動所有可用工具提振歐元區經濟,歐盟醞釀對意大利提供一籃子援助計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承諾提供貸款或資金援助。但是各國政府並沒有減輕損失的神奇力量,各自採取什麼應對政策又缺乏國際協調,導致人們對疫情的恐懼愈發加深。有國際經濟組織將今年全球GDP增速初步下調0.4—1%,這還是相對樂觀的初始預估,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估計疫情可能讓亞太區域的經濟體損失2000億美元。無論如何世界經濟增長率顯著下滑應該沒有懸念,是否會引發世界經濟蕭條有待觀察。

從2003年非典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軌跡看,疫情可能不至於長時間完全失控,主要經濟體已有應對危機的經驗和一定的政策工具,世界經濟出現大幅負增長、發生大衰退或全球性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二歐美產業鏈和供應鏈變動,在疫情反覆中經歷重組

經濟全球化發展已形成各國共生系統,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鍊、服務鏈環環相扣,形成緊密銜接的聯動效應。各國防疫措施限制要素流動和跨國經濟社會活動,全球綜合物流系統和跨境通道受阻,導致相關國家企業半停產、破產或縮小規模,從生產資料供應、資本供應和最終消費需求三方面,衝擊著本國、區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中日韓和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都多少採取了應急管控措施,上游的原材料供應、中游的加工製造、下游的組裝銷售環節,不同程度出現供應能力下降、產業鏈斷裂和供應鏈需求萎縮,東亞、歐洲、北美三大生產網絡間跨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電子商務和數字貿易聯繫與暢通出現梗阻,危及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穩定。樂觀估計,疫情短期內(上半年)得到基本控制,物流航運等較快復甦反彈,基於中國製造能力的東亞生產網絡恢復正常,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還不至於受到致命打擊。悲觀預測,疫情長時間(7個月到1年)流行,跨國企業會實質性考慮轉移相關產業至其他疫情風險低、比較優勢大的國家如東盟地區,歐洲、北美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將進一步發展。再加之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歐美企業本來就有意加大對中間品製造環節投資,部分企業或將回流至本國或本地區。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變動重組誰能受益,與疫情的“時間控”密切相關。

三、金融市場劇烈震盪,發生國際金融危機風險增大

疫情全球擴散後初期,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擔心疫情影響,表現為美債和日元漲、股市和黃金跌,美聯儲3月3日降息50個基點,以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活動風險”。3月7日沙特挑起石油價格戰後,國際油價跳水引爆“黑色星期一”,美股一週內兩度觸發熔斷機制,三大股指應聲落入技術性熊市,八個國家及香港股市也出現熔斷,20多國進入技術性熊市,全球股市和能源市場跌宕起伏。綜合反映出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市場的恐慌心理和股市的傳染效應,美股表現背後還有對特朗普防疫政策的焦慮。同時由於本次疫情與非典不同的是,影響危及到實體經濟和全球產業鏈安全,更加重了人們的擔憂。如果美國疫情進一步發展,股市連續幾周均下跌10%,聯邦財政將不得不介入托盤,美國債市又會掀起波瀾。疫情帶來的量化寬鬆政策和避險情緒,使國債收益率大幅下降,部分地區債券違約風險上升。股市、債市相互打壓,相關衍生品面臨流動性考驗,又將引發美元匯率暴跌,刺激匯率市場波動率。再加上全球企業資金鍊斷裂的爆點很多,容易造成國際金融市場惡性循環和大幅震盪。極端情況下,不能排除有國家以匯率戰和凍結債務等非常手段,實行戰時金融管制的可能性。

四、其他領域可能出現連鎖反應,也會對歐美經濟產生更大沖擊

需要重點關注的有三個方向:一是美國大選年的不確定因素。下半年美國大選同全球疫情和世界經濟金融動盪交織,美國因素對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影響舉足輕重。二是中東和伊朗地緣政治風險。伊朗疫情與內部矛盾、美國製裁、地區戰亂和石油爭鬥交織聯動,中東局勢將更加複雜多舛,引爆能源危機和局部戰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三是歐盟經濟衰退並引發政治後果。歐洲國家幾乎“全軍覆沒”,本就脆弱的歐洲經濟可能出現負增長,疫情擴散和經濟衰退對歐洲政治及一體化進程影響不可小覷。

疫情全球流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大小,與流行時間、擴散範圍和防控能力息息相關。從防疫的角度看,中日韓等東亞國家表現較好,歐洲發達國家大體無虞,一些發展中國家應對能力不足,美國貌似無懼但存在隱憂。對世界經濟形勢的跟蹤研判,一要緊盯疫情肆虐的時間和範圍,二要緊盯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三要緊盯全球資金鍊、產業鏈、供應鏈和服務鏈變動,做好應對不同時段、不同變化、不同風險的準備。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這次疫情是在中國與世界關係相互激盪中演化的,凸顯出經濟全球化的某些時代特徵,反映出中國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寬廣的視野和長遠的眼光,化危為機、趨利避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