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劉成江60年的尋恩之旅,趕赴一場遲到的“約定”

(原標題:為了當年的一口鍋、一個多月的留宿、一件破舊的棉襖、一點蘿蔔白菜,他開啟了一段——60年的尋恩之旅)

宿遷網訊(記者 李尚程 裴凌曼)4月3日上午,72歲的劉成江特意從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小溪鎮竹劉村趕到宿遷市泗洪縣峰山鄉大紅山公墓,他手持一束黃菊趕赴一場遲到的“約定”。

“我來遲了,我的救命恩人,60年才見您一次,再來看您,沒成想卻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劉成江緩步來到恩人汪幫林的墓碑前,鞠躬行禮,注目良久。他輕輕地擦去墓碑上的塵土,滑過墓碑上汪幫林的名字,劉成江默然無語。

為道一聲“謝謝”劉家兩代人找尋了60年。無奈,剛剛聯繫上不久,汪幫林卻突然離世,兩家人約定疫情過後的相聚也成了心中的遺憾。劉成江和汪幫林並沒有血緣關係,也非親非故。一個生活在蚌埠市五河縣,一個生活在宿遷市泗洪縣。劉成江為何要趕在清明前夕來祭奠汪幫林呢?事情還得從60年前的一口鍋說起。

72岁刘成江60年的寻恩之旅,赶赴一场迟到的“约定”

劉成江來到汪幫林墓前獻花

逃荒途中結緣有愛的人家

1960年冬,時逢三年自然災害,當時12歲的劉成江跟隨母親劉桑氏從安徽老家逃荒至如今的泗洪縣四河鄉。

時年不濟,劉氏母子靠乞討為生,加上天氣寒冷,孩子生病,母子倆舉步維艱。乞討途中,劉氏母子偶然拾到一副牛腸子,便想找人家藉口鍋煮一煮用來充飢。他們一路上向幾十戶人家求助,但都沒人願意借鍋給這娘倆使用。

當劉氏母子相互攙扶著來到汪幫林家門口時,汪幫林的妻子宋蘭英正在鍋臺前刷碗。

“大妹子,我這一副牛腸子在河裡剛洗乾淨的,能不能借你家鍋用一下?我們娘倆已經一天沒吃飯了。”劉桑氏緊張地問。

宋蘭英見衣著單薄、飢寒交迫的劉氏母子站在面前,先是猶豫了一下,隨後便說:“大姐,天太冷了,快進屋,我這鍋剛洗過,你用吧。”

那一年,汪幫林25歲,宋蘭英27歲,夫妻倆撫養3個年幼的孩子。那個年代一般上頓不接下頓,有時連白菜根都捨不得扔,能燒火的柴火也是少之又少。

劉桑氏的丈夫因生毒瘡導致腿部殘疾,失去勞動能力。一家5口人無米下鍋,劉桑氏只得帶著劉成江出門乞討。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沿路乞討,有時候,一天都討不到一點吃的。此外,他們還要把乞討來的食物攢起來,留給家裡人保命。

汪幫林、宋蘭英夫婦見劉氏母子無處安身,於是把他們暫時安頓在自己家中。宋蘭英就在廚房灶臺前鋪一些柴草,還把自己蓋的破棉襖留給了母子倆。白天,劉氏母子出門乞討,晚上,他們就落腳到汪家。

汪家成了劉氏母子溫暖的港灣。可長時間留宿別人家中,並非長久之計,加之很久沒有回家,也不知家裡情況,劉桑氏想著帶孩子回家看看。臨走前,宋蘭英把家裡的蘿蔔、白菜讓劉桑氏帶上一些。劉氏母子千恩萬謝後便離開了汪家。這一別,兩家人後來也就失去了聯繫。

“媽媽帶我從汪家回到老家時,家中最小的妹妹靠在門口的石頭上已餓得腿軟,見到媽媽都沒有反應。父親拄著拐,餓得臉都走了形。”劉成江說,虧得母親討回來的食物讓一家人渡過難關。

劉成江告訴記者,母親揹回來的糧食一家人吃了20多天,後來能從生產隊分得一些糧食了,才不用再出去乞討。

埋在內心感恩的種子開始萌芽

1997年,劉桑氏病重,這期間,她一直唸叨著當年乞討時,救助他們的恩人汪幫林、宋蘭英一家。臨終前,她把劉成江叫到床前,囑咐道,一定要找到恩人,當面表示感謝。她還特意讓人把恩人的名字寫在了一張紙上,防止後人忘記了。

2007年,劉成江根據母親的描述以及腦海中的一點印象,他開始了尋恩之旅。汪家人到底在哪裡?他們會不會搬家了?會不會去了別處?劉成江順著當年的路去尋找,可是幾十年過去了,這裡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人外出打工,有的人家大門緊鎖,有的小路早已變成了水泥路,再也找不到當年的一些痕跡。

他摸索找到了位於泗洪縣四河鄉的大柳巷船閘。多年過去,記憶中的船閘還在,劉成江就在船閘周圍找村莊。當他走到四河鄉雪二村的時候,碰巧遇到了騎三輪車拖菜回家的馬克招,便向他打聽是否認識汪幫林這個人。

“汪幫林?我們雪四村,好像有這麼個人。”馬克招說,他也不能確定這個人是不是劉成江要找的人,畢竟同名同姓的人也很多,於是答應回村裡仔細問問。

劉成江著急想去確定,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說在上海打工的兒媳難產,急需用錢,要劉成江趕緊去上海。無奈之下,劉成江迅速趕往上海,尋找恩人的事也就暫時放下。劉成江開始在上海承包土地種菜還債。

一晃10年過去,劉成江在上海也足足待了10年。2017年回到老家的劉成江又開始續上尋找恩人這件事。“算起來,60年過去了,老人家也應該有80多歲了。”劉成江說,不知什麼原因,回到五河後,心中越發想念恩人了。

72岁刘成江60年的寻恩之旅,赶赴一场迟到的“约定”

兩家人合影(前排中為宋蘭英)

點滴之恩永銘於心

今年1月20日,劉成江又一次來到大柳巷船閘,通過一再證實,終於得知汪幫林家就住在泗洪縣四河鄉雪四村。一刻也不想等下去了,劉成江借了一輛三輪車從大柳巷船閘一路騎往雪四村。

“我跟你打聽一下,可知道汪幫林家在哪?”劉成江一路找尋。

“你們可還記得我,我和我母親以前逃荒,來過你們家。”當劉成江通過村民指引,來到汪幫林家門口時,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試圖讓汪幫林、宋蘭英夫婦想起他。

“我就是你們當年照顧過的‘大個子’呀,可找到你們了。”

恍惚中的汪幫林、宋蘭英夫婦經過劉成江這麼一提,才想起來確有這回事,但當時他們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對於汪幫林、宋蘭英夫婦來說,這就是件小事,但對於劉成江來說,卻是值得銘記一生的大事。短暫相聚後,劉成江和汪幫林、宋蘭英夫婦約定,春節後,兩家人要在一起好好聚聚。

受疫情影響,還未等到兌現,這個約定就成了遺憾。就在劉成江和汪幫林一家見面29天后,汪幫林離開了人世。

“謝謝您當年的救命之恩,年前看到您老人家身體還挺好的,怎麼也沒想到您走得這麼突然,我帶著我母親的遺願再來看看您。”祭奠完汪幫林,劉成江帶著禮品前去看望87歲的宋蘭英老人。再次見到宋蘭英老人,劉成江緊緊地握住她的手,攙扶著她,來到院子裡。“當年的那點小事,這麼多年了,你怎麼還記得啊。”宋蘭英說,“你們來的時候,又是雨又是雪,你母親手裡拎著牛腸子來我家借鍋,你頭歪著,被凍得發抖。”宋蘭英回憶起了當年的那一幕。

“我和母親住了一個多月才回安徽老家。”劉成江說,正是有了汪家人像家人一樣照顧我們母子倆,我們一家才得以度過那個饑荒的年代。人要懂得感恩,這份恩情我們一家人都會記得。

汪幫林、宋蘭英夫婦在村裡其實一直都是熱心腸的人。宋蘭英多年操持家務,門旁鄰居有需要,她都會盡己所能熱心幫助。2015年,聽說村裡集資辦幼兒園,平時多花一元錢都捨不得的他們,第一個捐款1000元。

“小時候,經常聽奶奶提到恩人的事情,就是找不到恩人在哪裡。”劉成江的女兒劉先鳳從小跟著劉桑氏生活,她告訴記者,奶奶生前教導兒孫一定要像汪家人一樣行好事,做好人,如今父親找到了恩人,總算了卻了一家人的心願。作為兒孫,一定要永遠珍惜這份恩情,傳承這份感恩。讓點滴之恩,永銘於心,歸於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