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俊是韋昌輝的弟弟嗎?此人能征慣戰,最後是否封王?

珠峰玉鶴


早在金田起義的時候,韋俊便隨韋昌輝參加了太平軍。

說起來,韋俊還真是個人才。

太平軍中多是沒有讀過書的貧苦老百姓,韋俊由於家境殷實,年少時便讀過多年私塾,是個識文斷字的人。

而且,韋俊驍勇善戰,有領兵打仗的才能。

(韋俊劇照)

不論是金田起義,還是在建立太平天國後的太平軍西征,很多戰役都有韋俊參與指揮。

由於他在戰場上英勇無比,又立下無數戰功,因此在天京事變之前,洪秀全對他都頗為器重,封他為右軍主將。

韋俊對洪秀全的知遇之恩頗為感激,對太平天國亦是忠心耿耿。

1856年,武昌城遭到了清軍的圍攻。

當時負責駐守武昌城的正是韋俊。

面對清軍數十萬兵力的圍攻,韋俊一方面嚴防死守,另一方面則不斷伺機出擊,數次擊敗清軍的進攻,甚至還打死了清軍將領羅澤南。

見識了韋俊的厲害,當時負責指揮的清軍將領曾國藩再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團團圍住武昌城,打算將韋俊及城中的太平軍困死。

城中本就糧草不足,再加上多次與清軍對戰死傷慘重。想要守住武昌城,對韋俊而言,並非易事。唯有堅持到太平軍前來增援,然後內外夾擊,才能打敗圍而不攻的清軍。

大約僵持了半年有餘,韋俊不僅沒能等到太平軍增援,反而由於糧道被扼,糧草供給也非常匱乏,很難再支撐下去了。

曾國藩探得消息後,幾次命人將勸降書射入城中。不過都遭到韋俊的嚴辭拒絕。

但是,韋俊很快就面臨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候。

(天京事變)

這個艱難來自於“天京事變”。

原來,自從在天京建都後,天王洪秀全便做起了甩手掌櫃,把軍政大權一概交給了東王楊秀清。

韋昌輝則作為楊秀清的助手,負責日常事務和保衛工作。

由於韋昌輝也是老革命,再加上之前他一直率軍作戰,在軍中頗有威望,以致專權的楊秀清把他視為威脅,對他排擠不斷,還數次公然羞辱他。

對於楊秀清的刁難和跋扈,圓滑的韋昌輝並沒有和他正面交鋒,而是處處表現得極為敬重,並顯示出極為畏懼的樣子。

比如,楊秀清的轎子還遠遠未到,韋昌輝就趨步而前,扶轎相迎。再比如,楊秀清每與他論事不過數句,他必跪下立拜,感謝楊秀清教導。

韋昌輝的態度,讓楊秀清很滿意,對他的敵意也漸漸消散了。

不過,韋昌輝一向自視甚高,並不甘心屈居於楊秀清之下,所以他暗中一直伺機奪權。

(韋昌輝劇照)

還別說,機會終於等來了。

就在韋昌輝領兵在外出徵的時候,洪秀全給他發了一封秘詔,要他進京勤王,誅殺楊秀清。

洪秀全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楊秀清借“天父”之口,逼他封自己為“萬歲”。

楊秀清已經是太平天國的九千歲了,但他由於大權在握,朝中又多是他安插的心腹,所以他早已不滿做九千歲了,他要做“萬歲”。

“萬歲”在封建王朝,那就是皇帝。

洪秀全雖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但他絕不能容忍任何人對他的權勢產生威脅。於是洪秀全便給韋昌輝發了一道秘詔,讓他除掉楊秀清。

既然是秘詔,當然不能大張旗鼓衝進天京城。所以,韋昌輝在凌晨秘密潛入天京城,並直奔還在酣睡中的東王府。不待府中人防備,韋昌輝便將府中上下全部誅殺,這其中自然包含了楊秀清。

隨後,韋昌輝不待洪秀全命令,又對楊秀清的黨羽進行了大清洗。這一番殺戮,便有2萬多人死在了韋昌輝和他的部眾手中。

韋昌輝的行為,激起了太平天國軍民的極大不滿。洪秀全於是藉機捕殺了韋昌輝。

韋昌輝死後,韋俊的境地十分尷尬。

一是,他無端地成了韋昌輝所殺人的家屬們的共同仇敵。

二是,洪秀全不僅對韋俊守城糧草空虛一事坐視不管,還對韋俊百般猜忌,唯恐他於己不利。

(洪秀全劇照)

韋俊太難了。

他深知勝則功高蓋主,會引來殺身之禍;敗則被興師問罪,一樣有性命之憂。

那麼遠遁江湖呢?

脫離了太平軍,韋俊知道清軍也不會放過自己,到時死得更加如鴻毛一般。

前亦不行,退亦不行,那就痛快地自盡吧。

可是韋俊深知,他就算自殺,太平天國也不會追認他為烈士,而清軍也依舊視他為賊寇。總之,他就算是自盡也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承認。

既然自殺也解決不了問題,那麼只有投降清軍了。

1858年,在李鴻章的說服下,韋俊投降了清軍。

韋俊投降後,他不光受到了清軍的優待,還被封為參將。

之所以韋俊能得到優待,一方面他是太平天國第一個投降的重要將領。另一方面,清廷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太平軍將領投降,所以對韋俊特別寬厚,以示恩寵。

韋俊在太平天國被鎮壓後,一度起了衣錦還鄉的念頭。

韋俊回鄉,一是省親,二是為哥哥韋昌輝建立祠堂。

然而,鄉人卻對韋俊當初降清極為唾棄,不光罵他為“反骨韋十二(韋俊在家排十二)”,還拒絕了他出錢為鄉里修橋的舉動。

由於受到鄉里強烈的排斥,韋俊最後只能老死客鄉。

生不能歸故里,死亦不能落桑梓。

就算如此,鄉人依舊不打算原諒韋俊。

韋俊去世的第10年,他的鄉鄰終於將當年拒絕韋俊所修的橋,修建了起來。

修建完畢後,鄉鄰在石碑上記下:“金田韋某降清歸裡,頗以金錢施舟梁悅人,購運徑尺餘柳杉,將易梁,里人拒弗受。”

(參考史料:《太平天國興亡錄》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韋俊確是太平天國五王之一北王韋昌輝之弟,一生驍勇戰功卓著但一生都未能封王,在太平天國時官居太平軍右營主將,後因兄長韋昌輝被殺於太平天國內亂中而投降於清朝,雖得以保全性命得了一個善終,卻也未能封王只封了個小小的參將,後終老於老家廣西桂林。


小龍女5505


帶你認識韋將軍!

韋志俊,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廣西桂平人,早年隨哥哥韋昌輝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定都後,韋志俊先後曾經跟隨秦日綱,石達開西征。參加過武昌、 嶽州、田家鎮等戰役,戰功顯著。天京變亂後,被封為右軍主將轉戰於安徽、江西一帶,後投靠清廷。

廣西桂平人。壯族。或作韋十二,曾參加金田起義。1852年底—1853年初,參加第一次攻克武漢之戰。1855年隨太平軍西征軍復入湖北;4月,第三次攻克武昌後,任武昌守將年餘。胡林翼、羅澤南率清軍水陸師發起進攻,他嚴加守備,頻頻出擊,曾在漢陽奓山大敗胡林翼部。1856年3月在武昌大東門外擊斃清將羅澤南後,清軍遂對武昌實行長圍久困之策,扼堵糧道。雙方戰鬥頻繁,傷亡嚴重。同年秋,北王韋昌輝在天京(今南京)被誅後,他因其兄被殺,武昌城內又糧盡,於12月開城門率部出走。1858年,投降清軍,被封為參將,駐守安徽池州。成為太平天國少有投降未死的降將。

雖然投降了朝廷苟活了下來。但韋志俊沒有想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同治四年秋,即天京失陷後一年(1865年),韋志俊以為大局已定,天下太平鄉民健忘,挑了個錯誤的時間回金田省親,並起昌輝祠。他討好鄉里,要出錢修建螞蝗橋蔡江義渡,為鄉民所拒。到了1914年,鄉民重修螞蝗石橋碑還不放過他:“金田韋某降清歸裡,頗以金錢施舟梁悅人,購運徑尺餘柳杉,將易梁,里人拒弗受。”韋志俊在家排行十二,直到1942年羅爾綱先生訪查,還聽到人們唾罵他為“反骨韋十二”。要作氣節教育,歷史給他出了道難題,只有一死才能完全體面,他偏不願死,於是老死後繼續受罰-落葉不能歸根。1884年5月8日韋志俊卒於安徽宣城縣孫家埠鄉汪村,其孫光照、師洛等於民國十二年十月立碑,1980年7月韋志俊的墳和墓碑被發現。






兩球一根菸


還有議這個的!洪秀全是邪教頭頭!踐行政教合一的邪教宗旨!放在那個朝代(或今天)都得毫不留情的滅之!!!別用文革的觀點,再議這話題!無味!無用!無人信!!!


尋道底呢


封王了


朕的溫柔你不懂


太平天國最大的降將就是韋俊。

他本是北王韋昌輝的弟弟,自金田舉事以來,就一直追隨太平天國東征西討,為太平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太平天國中,韋俊的名聲源自他三次攻克武昌城,他非常擅於防守。天京事變前夕,曾國藩為首的湘軍以數十倍的兵力把韋俊死死圍困在武昌城內,石達開本來奉命前來援救、解圍,卻因“天京事變”猝然爆發,於是匆匆掉頭前往南京。沒有援軍的韋俊,在權衡形式之後,以疑兵之計故意趁著夜色,大搖大擺地領兵離開了武昌。

雖然是棄守,但韋俊卻做到了大軍之中、全身而退,足見他有勇有謀。

天京事變本來只是太平天國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爭權奪利,但最後卻演變成了整個內部的清洗,先是韋昌輝一夜之間屠盡楊秀清府上2萬餘人,石達開本來不在漩渦之中,卻因俠義勸阻而遭到韋昌輝的攜恨報復,全家死於非難,不久之後,韋昌輝又被洪秀全下令處死,韋家也遭到了血洗。遠在武昌的韋俊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更要命的是,他還與楊秀清家結下了仇恨(楊家也有人領兵在外,逃過一劫)。

在石達開的斡旋下,洪秀全表面上表示韋俊不同於韋昌輝,沒有參加謀反之事,但內心時時刻刻都沒有放下對韋俊的警惕,懷疑、猜忌,甚至是排擠,韋俊的部將都封侯加爵了,韋俊卻空有赫赫戰功。在這種狀況下,鬱悶的韋俊最終在曾國藩等人的誘惑下,投降了清朝,成了太平天國最大的降將,不過,雖然來頭很大,卻從來沒有被清朝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