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童年的贫困经验对成年后的理财实践有重大影响

多年来,贫困一直是经济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可以说是长盛不衰。直到最近还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当然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还远未解决,这也反映出贫困问题的复杂性。无论哪个国家,肯定都有底层的穷人。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穷人而言,生活条件存在巨大差异,各自面临的困境也并不相同。所以对于贫困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有待开展。


总体而言,过去对于贫困的研究多采取两种研究路径。第一种路径是阿玛蒂亚·森等人所倡导的基本能力研究。即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穷人自我发展过程所需要的哪些基本能力被剥夺。通过重新赋予穷人这些能力,就能让他们通过自我奋斗而摆脱贫困,“以自由看待发展”。第二种路径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穷人有哪些非理性的决策,加剧了他们的不利状况。此外,行为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于穷人会产生何种后果。其实这两种方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穷人的思维与决策方式。前者是根本性的研究,但需要更长时间跨度。后者比较灵活,可以立竿见影。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采用最新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技巧,更直接地刻画穷人的思维方式。这些研究进展迅速,可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主要存于三个方面。第一,全世界至今都还没有衡量贫困的统一标准。每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不同,贫困线或贫困标准都不一样,所以穷人之间缺乏可比性。第二,心理包含了诸多方面因素,从认知能力到自控能力到记忆能力,各种心理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心理学仍在持续探索之中。第三,心理认知与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显然存在巨大不同,这也为经济学家比较不同国家穷人的心理,增添了很多困难。


行为经济学建立在众多学科基础之上,才会有如此进展。过去数十年中,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大量开展对于穷人心理状态的访谈研究。这些工作是对穷人心理的一种“深描”,对于经济学家的行为研究很有启发。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穷人经常表现出各种“短视行为”,缺乏耐心,缺乏自制力,盲目冲动,投机取巧等等。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他们深深的不安全感。而这些不安全感,基本都是主观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相对不安全感,难以通过一些客观指标勾勒出来。


但行为经济学家还是尝试用一些经典心理学量表证明贫困与心理之间的联系。他们在世界各国重复这样的实验,即招募背景近似的人群,只是在富裕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别,据此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富裕组与贫困组人群在心理结构和多种不同维度的心理指标上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这类研究采用多种不同的经典心理量表,也在世界各国重复,结果都证明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本身是稳定的。


为什么童年的贫困经验对成年后的理财实践有重大影响


证明穷人和富人的心理机制不同,这还远不够。下一步是要探究帮助穷人的机制和手段。可行为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设计虽灵活,但限于研究方法,一般都比较浅,不能揭示出穷人深层的心理机制。所以经济学家的研究,还是要建立在“深描”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和加以阐释。


在贫穷问题上,目前学界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穷人所处社区或者“邻里”,对于他们的认知决策极为重要。无论通过访谈调查,还是通过实证数据,都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都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很多导致贫困的认知决策,都根植于他们所生活的社区。只要个人还生活在这个社区里,那么就很难摆脱贫困。


但经济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因为经济学家并没有能力帮助穷人移民,或者摆脱对他们不利的环境。这个问题的困难性已经超越了一般经济学家的能力。事实上,中国是过去数十年里解决贫困问题最成功的国家,帮助大量的人口摆脱贫困。而中国的脱贫进程,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大量中国人口就是因为脱离了原有的不利环境,这才有机会脱贫致富。这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经验与特定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有关,即使证明有效,也很难被其他国家轻易仿效。


此外,经济学家也很重视贫困的代际传递和长期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贫困是长期的,即可以上溯到他们的上一代甚至上几代。虽然世界格局在一百年里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真正能从社会底层跃升出来的人群仍是少数。贫困必然导致死亡率高,营养不良,医疗条件不利,教育水平低下,社会关系匮乏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又导致下一代进一步陷入贫困,难以自拔,即所谓贫困陷阱。


而且经济学家已经证明,童年的贫困经验对成年以后的状态仍存在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通过身体健康等可观测因素体现出来。更多时候,它是通过个人偏向保守、偏向短视、极端风险厌恶等决策体现出来。这些不够理性的经济决策对个人发展和理财实践都有重大影响,而它的根源却在于童年的贫困经验。


有很多行为经济学家研究过穷人的个人理财问题。他们发现,社会最底层10% 的人群,20% 的人群和30% 的人群,都有完全不同的理财模式。底层人群往往没有银行账户,也不习惯通过观察和维持账户中的金额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他们只专注于现金,而同时关注现金和银行账户的人,与只拥有现金的人相比,消费支出模式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对穷人进行基本的金融教育,帮助他们开设并维护银行账户,养成储蓄和理财的习惯,对于治理贫困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执行的细节非常重要,如何开设银行账户,如何吸引他们使用金融工具,每一步都需要斟酌。“魔鬼就在细节中”,行为经济学的长处也正在于这些细节的检验和控制,这就是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的领域。


所以,穷人的理财问题是一个典型案例。要认识和描绘穷人的心理实属不易,而要探索帮助穷人脱贫致富的政策手段更为艰难,需要擅长不同方法、不同工具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共同推动理论发展和现实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