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媒體和PR如何建設?

Nicolep


你好!對於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媒體和公關如何建設這是一個極富專業性的問題。答主以一位門外人的角度給出如下建議和看法,萬勿見笑!首先關於中國的世界級媒體,答主認為已經有現成的了,這就是大名鼎鼎及人所共知的“央視”其實央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及影響範圍是很大和很廣泛的,可能國人對央視的整個框架結構和運作體系並不太瞭解才會覺得稍遜於國外幾大主流媒體,最近有關注央視的一連串項目都會發現其實央視在跟國際媒體的競合上十分精彩,並在很多操作手法上也都是迎合上世界潮流的。比如前幾日央視邀請郭傑瑞現場直播美國方艙醫院的建設,引來中外的高度關注。這就是一種證明,畢竟我們央視是後來居上者,發展和建設是需要時間的。相信假以時日我們輿論的保衛戰定會大獲全勝的。另外關於國際上的公關建設,其實我看咱們外交部就做得很好,每次對外的公關發言都是有理有據,自帶能量。特別是我們“華姐”經典的一句“做人不能太美國、呵呵!”簡直就是蕩氣迴腸入木三分嘛!最後答主認為不必過於擔心輿論戰、公關戰,因為總是會公道自在人心 ,是非不在時勢!


探索一切的小王子


一晃,中國互聯網已歷二十年,網民數全球第一,網絡公司也多到不可計數,更是誕生了兩家千億美元級別的上市公司(阿里正在上市中,但一般估計不會低於1000億美元)。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發展壯大,誰都必須承認,它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再下一個十年,中國互聯網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本文做一個大膽的預判,主要分三個路徑展開。

企業

在過去的20年裡,企業對互聯網的使用,主要聚焦於外部營銷,從一系列的互聯網服務後嫁接營銷二字就可以看出來:搜索營銷、BBS營銷、博客營銷、社會化營銷(包括社區微博微信)等等,早期門戶是沒有門戶營銷四個字的,但門戶對企業的作用也就是營銷一脈:廣告、公關。另外,企業的營銷應用還有一大塊就是電子商務,就是企業將產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出去得以變現。

推廣和銷售,對企業來說的確很重要,但顯然,企業並不是只有這兩個維度。有些企業有很重的倉儲物流,有些企業有很重的研發技術,當然,所有的企業都有行政、人事、財務這塊。這些職能,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有大量的電腦化數字化,但缺少大量的互聯網化。

以招聘為例。中國企業大部分招聘的時候,還是比較不那麼互聯網化的。這也是在美國為什麼linkedin能夠興起,而在中國,類似的服務做了近十年都沒有太大起色的原因。在下一個十年,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改變。

在中國企業內部,互聯網化的工具主要是IM和電子郵件。這的確給企業內部溝通帶來了巨大的效率上的提高,但無論是IM還是電子郵件,都是比較輕型的服務,更多起到的作用是:互通消息、文件傳輸。它很難承載類似團隊協作這類重型需求。OA作為一種軟件,在過去一度曾大行其道,但在具體應用中——但凡用過的人,都會覺著非常笨重和不方便,尤其是OA在移動端的表現非常差,一點也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大趨勢。

類似的企業內社交平臺開始冒頭,國外的YAMMER是其中一例,我願意用“互聯網化社會化的OA”來稱呼它,這個服務後來被微軟以12億美元之巨購入帳下。按照中國互聯網商業的一貫作風,國內當然有類似的服務出現,明道就是其中一例。

下一個十年,中國企業將更多地被互聯網所滲透,有可能就在這十年裡,“互聯網行業”作為一個行業慢慢消失,因為大部分企業都已經完全互聯網化了。

個人

與企業不同的是,中國老百姓很大一個比例上已經完全互聯網化——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溝通到購物到娛樂甚至是理財投資——都和互聯網息息相關。

下一個十年在中國老百姓身上的變化,極有可能是設備使用上的演變。過去二十年,我們主要依靠PC和筆記本,在最近兩年,移動設備興起,智能手機、平板成為一股潮流。這些設備被稱為“手持設備”,與PC筆記本相比較,離我們身體物理距離更近。未來的趨勢,將大規模出現離我們還要更近的設備:可穿戴與植入式設備。

可穿戴設備這兩年在中國也有小股的興起勢頭,比如腕帶、手錶,甚至是戒指、名片。但總體來說,目前的使用場景尚不夠豐富,還不足以讓大眾們接受,現下主要的消費者都是對數字設備極其痴迷的一群人。雖然我個人暫時也想不出這個品類究竟能在什麼場景下成為必需品,但我對它未來的前景還是抱以樂觀。作為和我們距離最近的設備,可穿戴,會在下一個十年成為主流。

植入式設備,這個多見於科幻小說、電影電視劇裡的東西,即便是在現在,也有了一些小規模的應用,比如在醫療領域。但當下可植入式設備,主要應用場景是人們一旦得病,需要它幫忙,而不是提升普通人的生活效率。比如大腦植入芯片能讓人過目不忘,砍掉真腿裝上義肢讓自己行進更快,這類事今天別說做不到,即便做得到,還是有很多人不會接受——這還是人嗎?

拋開任何價值判斷的立場,我願意相信的是,下一個十年,這類可植入設備會出現一些苗頭,有可能還無法大規模的普及,但新聞報道、特殊人群(富豪)的使用,是可能可以預期的。

一方面,個體隨身(乃至身體裡)的智能數碼設備越來越多,另外一方面,個體最重要的生活場景之一:家中,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數碼化設備。比如說電視機,這個品類會有兩個細分品類:盒子與互聯網電視機,都會很受歡迎。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在內的家電行業,將被重新定義為“數碼設備行業”。而且,連傢俱、電燈這些產品,都極有可能數碼化和可聯網。

故而,下一個十年,對普通人來說,那就是過去所使用的各種事物,都會成為一種“信息產品”,成為一種可以生成並傳輸數據的東西。

媒體

媒體也是一種商業組織,不過,作為比較特殊的一種商業組織(具有外部性、三方交易模式),值得拿出來特別說一說。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PGC(機構發佈內容)這類專業的媒體受到了UGC(用戶發佈內容)的巨大挑戰,而在未來的十年裡,我們會看到EGC的大規模興起,也就是企業發佈內容。具體的操作手法類似企業自行開設社會化賬號、推出app、製作網站等。這些工具在這兩年已經可以被使用,而在未來,會更大規模的被企業所使用。

會出現所謂超級媒介平臺,其本身可能並不是什麼生產內容的媒體,但它擁有海量端點用戶,並加以社交網絡的組織。然後各種PGC、UGC、EGC在這個平臺上百花齊放,而超級媒介平臺所做的事就是將合適的信息推送給合適的用戶:匹配。算法技術是超級媒介平臺的核心要門。

普通用戶對媒體內容的定製化會大大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會採用這種信息消費模式。定製化催生基於不同價值觀的部落化,社群是未來互聯網上的最重要特徵,無論是閱讀還是消費,都將伴隨著社交關係鏈去展開。

基於中國國情,大部分傳統媒體並不會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死掉”,正相反的是,很多國有媒體可能會走向財團化的道路,利用資源資本整合的金融手段,直接或間接地控制很多所謂市場化新媒體項目。紙張也好傳統電視也好,的確受眾會日益減少,但這不等於這些國有媒體們從此日薄西山,它們在向所謂大文化產業轉移。從資本這個層面來說,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產生了巨大的“融合”,不符合這個趨勢的,則被淘汰。傳媒業的集中化和壟斷化會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媒體本身,越來越被當成一種生意的手段:提高該生意的效率,媒體自身作為目的和使命的,會成為供養型媒體,即由一些足夠有財力的財團進行並無多大商業目的的扶持,去完成它作為社會守望者的職能。








豪橫三


真不知道了


大叔yy05800


走出去!拍攝自己的視頻


焦點603


為民喉舌者,

力求真相為己任,

敢置疑,敢報道,敢追蹤,

比外國媒體更有邏輯,

更透明


菜正香酒正濃


觀看對有興趣的


Ly鞋


按部就班,信服力是由國力影響。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會對媒體行業推波助瀾。其次對於我們媒體內部思想教育建設不能鬆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