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大山。

因為疫情,全球的死亡人數每天都在更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倒下,無數個家庭因此陷入悲痛的陰霾。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當孩子看到這些新聞,難免心生疑惑: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

人死了以後會去哪?

天堂是什麼地方?

.......

你會如何作答呢?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0名家長中,僅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死亡的問題,而超過60%的家長選擇避而不答。

可無論我們逃避,孩子總會接觸到關於“死亡”的消息。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答:給孩子來一場靠譜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

坦誠回答孩子

某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突然問我,“媽媽,你會死嗎?你什麼時候死呢?”當時我懵了,並沒有想到他會這麼問,但我也不想刻意迴避這個問題。

於是我摸摸她的頭,告訴她:“會啊!每個人都會死的,媽媽也會。”結果她“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我又把她抱在懷裡說:“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呢!到了那時候,我的寶寶已經是大人了,能獨立生活了。而且不管怎麼樣,媽媽都愛你,並會一直愛你。”得到安撫之後,他終於慢慢安靜下來。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感覺,很多時候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疑惑,家長坦然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一種規律,一件正常的事情;如果家長表現得非常忌諱,反而會讓孩子更好奇,或者更害怕。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用事例讓孩子“感知死亡”

網上曾有一個很火的視頻,叫《寵物金魚的葬禮》。

小男孩的寵物金魚去世了,在父母的引導下,他們一起為小金魚辦了一場葬禮。

葬禮上,小男孩表現的很鎮定,他雙手捧著小金魚,深情地親吻了一口小金魚,然後將它放到了馬桶裡。

可就當金魚即將被沖走之際,或許是意識到自己的朋友永遠回不來了,小男孩瞬間崩潰,淚如雨下。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這樣特殊的葬禮,雖然會在短時間內讓孩子痛苦難過,但也能讓他很快明白,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

不僅是小動物,看到枯萎的小花、街邊的落葉,我們也可以用它們舉例,給孩子講一講“由生到死”的過程。

藉助電影、繪本,幫孩子理解“生命和死亡”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可以藉助繪本、電影,以輕鬆的方式與孩子討論“生命和死亡”。

在電影《尋夢環遊記》裡,主人公米格誤入亡靈世界,他驚奇地發現,原來一個人死了以後會繼續生活在亡靈的世界,那個世界快樂而溫暖,只要現世的親人沒有遺忘逝者,死去的人就可以在亡靈節那天返回現世去看望他們的親人。

直到生活在現世的親人將他們遺忘了,他們才是真正的死亡。

這部電影在豆瓣拿到了9.2的高分,無數觀眾感謝皮克斯,刷新了自己對死亡的認知,原來,生命的盡頭是被遺忘,而生物學上的死亡,並不能真正奪走我們心底擁有的美好。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英國的死亡認知繪本《天藍色的彼岸》中,因車禍死去的小男孩哈里,牽掛著爸爸、媽媽、姐姐和朋友,在幽靈阿瑟的幫助下,重返人間和他們做最後的告別,表達自己生前未來得及說出的愛。

本來是悲情的死亡,卻通過溫暖詼諧的筆調和童真的視角,讓讀者感受到美好的情感,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其實,死亡和生命一樣自然,我們不必刻意。

不同年齡,不同方式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也早在1948年就研究瞭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經研究發現: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程度不一,應該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發展階段,有差異的談論死亡。

1)0~3歲嬰幼兒

對“死亡”沒什麼概念。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就是死亡了。

2)4~6歲的孩子

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

3)學齡後,7~13歲的孩子

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引導孩子。比如,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看看動植物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他們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希望每個家長都明白,孩子只有對“死亡”有了充分認識,才不會恐懼它,而是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懷著希望和愛去勇敢地生活!

疫情下首個清明節,給孩子的生命教育,你做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