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少兒編程,做數學題的時候會不會更厲害了?

zyl961955197


首先肯定地說:“會!”

數學題考驗的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邏輯能力。而編程可以說是邏輯最嚴密的類別。一個步驟出錯,程序就會執行不下去。

不管是不是少兒的編程,只要是程序,就必須邏輯正確。而且程序的邏輯,用的都是直接邏輯。這個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邏輯還是略有不同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孩子成績沒考好。家長最經常使用的邏輯是孩子不用功,上課不聽講,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孩子在日常中經常會犯的錯誤。這就是間接邏輯。


而直接邏輯是什麼呢?

我們是要從試卷而來的。

首先這個成績沒考好指的是學校排名還是分數?

如果是排名,那麼和之前的名次比,差了多少分?這些分數分佈在哪些題型,錯誤的類別是什麼?

如果是分數。那麼總共扣了多少分?哪些類型錯誤?是粗心,還是不會?是幾何還是代數等等。

然後從錯誤類型再去推理形成這些錯誤類型的原因。這個才是直接邏輯,很有可能通過直接邏輯得出的結論是孩子那天心情不好。和直接的預判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們都知道圍棋界的“阿爾法狗”,就是把對手很多種可能全部羅列出來,每種可能又產生多種後續。然後利用計算機強大的算力把每種可能的應對方式都列出來。不會因為對手簡單的一步棋就判定他會走什麼流派。這個就是直接邏輯不會犯的錯誤。

所以總結而言,孩子學習編程,對於數學能力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嫻意有效教育


不會,真是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除非孩子本身有興趣,不然都是智商稅。

先說結論:少兒編程不是智商稅,少兒編程培訓是!

某個朋友是某少兒編程培訓創始人之一,最近經常和我分析少兒編程的市場需求。

主要是通過各種問題對我進行靈魂拷問,最終讓我承認自己不行的同時承認我能力不足、時間不夠、耐心不行、效果不好。

他的拷問邏輯大概如下圖一

是不是覺得無力反駁,並且想馬上報名。

五年前K12教育中最熱門的是類別是「創客」。

三年前STEM進入家長的視野,兩年前此概念調整為STEAM。

現在全新的類別叫「少兒編程」。

實際上這類的培訓機構的出發點都是一個,以父母一知半解的「科技感」來製造焦慮。

這幾年流行的STEAM,其實是一個縮寫,用科學(Science)、技術(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藝術( the Arts)和數學( Mathematics)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了一個新的教學概念。

但是針對這些內容,真的需要家長來幫孩子決定必須學哪一個嗎?

對於工程和技術,對應的是將理念變成現實的能力,裡面涉及「主題式學習」、「項目式研究」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確實是目前學校教育所缺乏的,但起初的創客和STEM/STEAM,核心內容是——「做手工」。

但STEAM強調的三點內核:探究式學習(Inquiry)、對話(Dialogue)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至少目前沒有在任何的培訓機構發現。

所有的培訓機構課堂教學依然是單向的,依然是對學習的創造有所期待,最終以某些極其類似的成品來滿足家長對於資金投入必須有成果的需求,探究、對話和批判性思維在其中,又有多少體現呢?

現在流行的少兒編程培訓,也是類似的套路。

機構一提到少兒編程,下一步就是指向機器人,具體的軟件掌握多少尚不清楚,硬件的錢肯定是首先支付了,還有額外的培訓費用,然後孩子可能就可以玩得很開心了,當然,如果是出於這個目的,無可厚非。

退一萬步講,我們如何來判斷教育成果的好壞。

一是孩子喜不喜歡,二是看孩子做出來的東西。

聽上去確實很合理,但是很遺憾,這兩樣都跟編程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家長以為孩子做出來滿地跑的小車,嗷嗷叫的恐龍就說明孩子學會編程了,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其實孩子能做出來什麼東西,完全取決於這個機構買了何種教學套裝。

請記住一點,創造價值的是那些開發教育產品的工程師,而不是在機構裡面學習的這些孩子。

存不存在認真教授編程的機構,老張不敢一竿子打死,但是,老張覺得至少目前少兒編程這個市場上,認真教編程的肯定做不過認真搞營銷的,認真搞營銷的肯定做不過資本驅動到處布點的。

其實不僅僅是少兒編程行業,任何行業,包括老張所在的行業也是一樣(心疼自己三十秒)。

說回重點,家長讓孩子去接受這一類的培訓,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希望藉此提高孩子的競爭力,相比較而言,不如利用那部分時間和金錢,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首先,編程是一個不需要童子功的領域,學習的時間早晚區別不大,通常情況下,高中開始接觸就足夠了。編程思維本質上就是理性思維,並不太需要從小薰陶。

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秉承理性思維,比學習少兒編程,更有助於培養小孩的理性思維。

第二,在數理知識達不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根本接觸不到真正的編程。現在所謂的少兒編程,無非是指揮小烏龜散散步,拖積木搭個自己都不愛玩的簡易小遊戲,俄羅斯方塊就算是比較高難度的了。

回頭真用得著編程的時候,還是需要從頭學,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

第二個原因,孩子是確實喜歡,那麼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決。

實際上,少兒編程啟蒙有非常多的免費資源。

5歲開始玩scratch junior,6歲正式進入scratch,9歲告別貓咪轉向python,這是英國科普名社DK為孩子們設置的編程之路。

scratch只是一種工具,能夠幫孩子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創造出他想要的故事、遊戲和動畫。

在現實中,孩子一樣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遊戲和動畫,積木塊般的scratch更像是幫助孩子擁有了在網絡世界中去創造的工具和方法——並且,它還是無限制的構建工具集!

我不太相信一個在現實裡邏輯混亂、敘事有問題、缺乏想象力的孩子,能通過scratch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因為任何令人驚歎的編程作品背後,一定是這個孩子原本在現實裡就擁有出色的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要鍛鍊孩子的上述能力,參與少兒編程的課程也許有幫助,但絕非僅來自這類課程的幫助。

少兒編程最大的好處,是幫助孩子提前熟悉編程和算法的思維及工具,能讓孩子在早期的及時反饋中對其產生興趣,並以此為學習更多的動力。就好比,如果孩子想創造一個關於鱷魚的動畫,不僅要會編程,更要了解鱷魚,瞭解如何怎樣去講好一個故事。

我不排斥少兒編程,但我排斥某些少兒編程機構通過「本末倒置」和「打擊家長」的宣傳方式來製造焦慮。

總的來說:

讓孩子學習編程和算法的思維及工具,談不上什麼智商稅;

讓孩子將少兒編程作為一門興趣玩一玩、看一看,也談不上智商稅。

但是,如果家長認為「編程」是每個孩子現階段就必須掌握的技能,並在機構的明示暗示下認為自己能力不足,所以必須交錢給專業機構來教,我覺得這就是智商稅。

最後,請大家舉一反三,任何培訓都適用,簡單而言,一瓶水2元不是智商稅,同樣的一瓶水20元,就是智商稅。

身為父母,只有「打破思維的牆」,不要只看未來的可能是啥,多看看眼前的底線是啥,才能不陷入營銷的焦慮。



老張的後院


反過來,可能會!


閒人茶聊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以下是個人觀點:

1.學習少兒編程對數學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學習編程可以對數學知識加以運用,運用知識就是很好的鞏固知識,反而帶給學生成就感!

2.過年期間剛好也看了幾節少兒編程課,其實課程不僅可以對數學學習有幫助。個人覺得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想象力特別有幫助,還可以通過學習講孩子的想法去實現,最後的成就又可以激勵孩子進一步學習!

3.對於孩子的未來也多一個專業,其實計算機運用能力也成了當下基本的能力。

只要孩子自己感興趣,或者能激發孩子對編程的興趣,學習還是很有幫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