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動向」AI!美國印太司令部試用“主動情境規劃情報採集與監控”系統

2020年(DARPA)正式推出主動

情境規劃情報採集與監控”(COMPASS系統原型。該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大量數據,可詮釋支持每個假設的證據和產生的結果,揭示各種對抗活動的目的,從而幫助指揮官針對敵方組織的複雜、多層對抗行動做出有效決策,並根據其兵力調動、網絡入侵和內部動亂等事件判斷內在聯繫,以及敵方意圖達成的戰略目的。此外,COMPASS系統不僅能提供數據化輔助決策工具,還能對事件發展的主要趨勢做出判斷。印太司令部曾在2019年12月對該系統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測試,後續還將聯合
DARPA使用真實世界數據對進行進一步測試。

「科技动向」AI!美国印太司令部试用“主动情境规划情报采集与监控”系统

美國印太司令部在夏威夷對“主動情境規劃情報採集與監控”系統原型進行測試(美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圖片)

作者觀點:該項目看點頗多:

首先,COMPASS系統所支撐的軍事決策場景與傳統意義下基於“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環的決策場景並不相同,它被用於在被稱為“灰色地帶”的新興衝突形式下提供決策輔助,後者指的是介於和平與常規戰爭之間,一般不會公開宣佈,也沒有明確的定義,進展緩慢且微妙,常使用社會、心理、宗教、信息、網絡和其他手段來實現暴力或非暴力的物理與認知目標的軍事行動,這種行動通常難以偵測、定性和應對,往往依賴專業人員的敏銳嗅覺和長期密切關注才能在事後有所甄別,而人工智能和其他相關技術在分析大量數據信息、總結規律、識別模式、自主學習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大幅提升美軍挫敗對手複雜的、多層次、非明確顛覆性活動的決策能力,可以說美軍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識別和落地方面認識精準、功力深厚。

第二,社會科學與軍事科學的複雜性導致其預測能力在事實上相對有限,而在事後,其解釋能力才得以凸顯,即使是藉助現代數字化的輔助工具,已有的能力也大多侷限在分析客體的歷史演變規律上,而COMPASS系統的研製和實際應用一旦獲得成功,就可以幫助軍事分析人員鑑別正在發生的行為是否正常,從而使美軍獲得近似實時的判斷和甄別能力,並基於認知優勢實現更快速和更精準的決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具有開創性的。

第三,數據與智能的威力從劍橋分析公司影響和左右美國及意大利等國的200多次選舉的實例中就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也給了DARPA足夠的啟示。其開啟的“下一代人工智能”計劃就旨在從推進人工智能常識推理能力發展、深化機器學習理論研究和推進國防部複雜問題中應用人工智能三方面著手,深化美軍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應用。DARPA正在開展的項目中,與COMPASS類似的項目還有知識導向的人工智能推理圖譜

(KAIROS)、世界建模者(World Modelers)、大機制(Big Mechanism)、複雜作戰環境中的因果探索(Causal Exploration)、不同來源主動闡釋(AIDA)、數據驅動的模型發現(D3M)、
不完全信息博弈複雜軍事決策中的串行交互(SI3-CMD)等,這些項目旨在自動化地利用呈指數增長的數據信息,將複雜系統的建模與推理相結合,從而輔助國防部快速認識、理解甚至是預測複雜國際和軍事環境中的重要事件。藉助“下一代人工智能”計劃及其一系列的探索項目,DARPA有望將人工智能推向下一個高峰。

最後,有趣的是,DARPA的前身ARPA並未因其創立的初衷——應對蘇聯發射衛星的技術突襲——而名垂青史,而是因其在越南及後來中東地區的反叛亂研究計劃等突出成就才成為創新的代名詞,並逐漸成為冷戰戰略競爭的中心,因而本項目對DARPA來說又可謂重操舊業,駕輕就熟。

***************

本篇動向的提供者杜子亮先生此前已為《空天防務觀察》撰寫篇專欄文章,即2018年月日發表的“”。有興趣的讀者可點擊篇名訪問、閱讀。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 杜子亮)

「科技动向」AI!美国印太司令部试用“主动情境规划情报采集与监控”系统

本篇供稿:系統工程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