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1948年8月12日,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因嚴重的胃穿孔病發,遽爾去世。這位現代中國的學界與文壇雙棲頂級“大V”,只活了50歲,未盡其才。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自清,1898—1948,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江蘇東海,隨父定居揚州

他死時前後,日子已是極度煎熬,自稱“死守”。原來白白胖胖的人,腰也彎了,就剩下38.6公斤,完全皮包骨狀態。身後留下的所有餘款,也只7萬法幣,在當時連買一個小燒餅都不夠。起初病重想住院,診費都掏不出。死前,想抽根菸而不可得——後來清華師生公祭,靈臺前給放了一隻煙盒,裡面裝有7支香菸,就是為了滿足他最後的遺憾。

實際上,他的精神狀況也是堪憂。那個時段,正是內戰方酣之際,國家前程未卜,外界態度不明,民眾顛沛流離,他不僅憂心國事,自身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反覆糾結。秧歌也學著扭,可在給友人的私信中,顧慮的還是顧慮,立場並非聞一多式的勇往直前。他的思想傾向,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一個“愛平靜、愛自由的個人主義者”。後世以“鬥士”二字為他蓋棺論定,我總覺得這是時代有激而然。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1947年,朱自清與家人在清華園北院宅前

他的為人,一向都是那種很善良純正,可性情委實含蓄,並不太明朗的那類江南人。比如,曾經一位他素不喜歡的同事找他借錢,他稍加猶豫就大方出借,可在夜裡日記中又大罵對方。


朱自清去世前幾年,朱家與千萬中國家庭一樣,差不多已深陷水窮山盡境地,吃了上餐愁下頓,惶惶難以終日。

前些年,《朱自清日記》等書出版,很多朋友奉此新材料,有意翻案,推倒“朱自清拒領美國麵粉而餓死”的流行說法,甚至認為他不但不是餓死,還是吃撐飽死云云,雖不好說完全穿鑿附會,可也確實有點斷章取義了。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自清生長的揚州

倘若真看了相關文字,即可明白,那無非是他被診斷已病入膏肓,而朱先生“生性很嘴饞”,朱家人“最後滿足”而已。而且,道理其實也不辯自明,只要經濟條件稍過得去,哪至於為了個胃病,就草草早早送命?所以,馮友蘭就說他是以窮死、以累死、以熬死、以憂死。

1947前後,這位時人口中的“無雙國士”,全部工資,只夠買3袋麵粉;為了能掙點外快,他天天晚上熬夜寫稿,偏偏又是“苦吟派”,要求高、產量低,每日最多也就只能寫個500字;他的病情,實際也早就發現,此前他胃部劇痛難忍,想入住“北大醫院”治療,但1億法幣的押金根本無法交出。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自清追悼會上的陳竹隱

那時,其妻陳竹隱跟清華校方借過款,沒有貸到。等家人終於多方籌措到5000萬法幣,讓他得以在8月6日動手術時,已排查出尿毒症,無可救藥了。如果不是因為難堪的貧窮,一場小病怎可能拖成絕症,也根本不會在壯年之際就撒手人寰了。

他的死確實是一起悲劇。國家不幸,是所有百姓都同體大悲,不管他是“村頭王二”,還是大學名教授。


朱自清死前半年多,身心是備受折磨的。他的日記,動不動就是“晚大量嘔吐”、“徹夜胃痛不止”之類的記錄,體重驟降數十斤,學生說他瘦成人幹一般。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右起:俞平伯、朱自清、葉聖陶、徐昂若,1921年12月31日

死前數夜,面對嗷嗷待哺的一群孩子,他還在撐持著寫文章賺些稿費,同時為亡友聞一多收存整理遺文,完全無暇安歇。不得已,實在痛的難受,就在書房角落支了張行軍床,撐不住時小憩一下。桌旁也置一痰盂,以便隨時可以嘔吐。

朱自清雖成名很早,20歲就嶄露頭角,且為知名教授,長期身任清華中文系主任,可由來才命相磨折,日子委實終身都過得很悲催。他論學問,不好講什麼,但品行絕對過硬,為人十足君子,知識分子的才情風骨一樣不缺,可天地不仁,就是沒趕上幾天好日子,可敬可惜可嘆。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槳聲燈影下的秦淮河”

他一生,都少有真正快樂之時候。少年時代起,他就對佛學興味盎然,“到北平來上學入了哲學系,還是嗜好找佛書看”,並非無緣無故。日記中,他常常說類似這樣的話,“我嚐到經濟拮据而產生的自卑感”;1941年4月26日,他在成都與經濟條件較優越的至友葉聖陶深談後,當晚日記就寫到,“聖陶確有勇氣面對這偉大的時代”,“我不同,他有錢可維持家用,而我除債務外一無所有”。他言行經常猶豫,瞻前顧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當是要因。

在身邊人的追憶中,他的性情一貫就是較為陰鬱的。我以往翻看他文集,總疑心他患有深度抑鬱症。你看他的那些文章,什麼《給亡婦》、《兒女》、《背影》、《父母的責任》等等,幾乎清一色都是很哀婉的嘆息。他以《荷塘月色》為人所知,可清華校內哪有“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的“荷塘”,不過就是他與妻子吵架之後,一個老爺們在深夜獨自壓馬路時,“吟玩獨當明月夜”的自我幻想罷了。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2008年,朱自清之子朱閏生與嫡孫朱小濤獻花籃

朱自清的文章,個性特徵都是很明顯的:文筆很旖旎,聲聲麗曲句句妍辭,可筆調卻是極壓抑剋制的,猶如富春山居圖上,四處都是烏雲密佈潛隱。


早年,朱自清的主要困擾,當在於有個如《紅樓夢》賈政一般封建專斷的父親。《背影》一文感動幾代中國人,而實際上他們父子關係一直很惡劣,最後搞到決裂的地步。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自清論出身,是紹興籍詩書官宦家庭,魯迅原配朱安還是他遠房姑母,家境本來並不弱。可其父朱鴻鈞,是一個儒學薰陶下的讀書人,又大半輩子生活在清朝,對長子朱自清是給予厚望,又管束太苛,父權意識很嚴重,姨太太還多,父子交流極少,感情不親。

朱父朱鴻鈞,八歲即能記賬,鄉鄰譽為“神童”,原任徐州菸草公賣局長,是份油差。卻在1917年冬丟了職務,姨太間內訌紛起,家境隨之敗落,貧困潦倒下脾氣愈加暴躁。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現代文學名篇《背影》,寫1925年的朱自清,與父親一路回家奔喪,其父還需借錢典當才有盤纏,可見朱家慘淡到何等局面。而且,彼時的朱自清,也已28歲了,文章中的他,還那般唯唯諾諾,也不難見證,父子之間隔閡到什麼田地。他們父子關係始終都很微妙,到了後來,甚至都辦法共處一室。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同為紹興人,與魯迅有親,兩人見過三次

《朱自清日記》中的朱鴻鈞,對兒子很冷漠,很苛厲,朱自清深為困擾。日記中一再抱怨,朱父竟擅自支走他的工資;而他帶兒子看望,卻被父親擋在門外的記載,也出現過好幾回,父子感情已無修復的可能。朱自清原名“朱自華”,是其父取的,取“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意,後來他乾脆改名"自清“,意在與其父撇清關係。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現南京浦口火車站臺,朱自清父子在此作別

據朱家後人朱韻說,《背影》在1925年11月22日最初發表時,朱父是看過的:“他坐在樓上光線最好的南窗前,一字一句地閱讀起來,情到深處,老淚縱橫”,可朱自清從來不知道這些。中國式的父子關係真是讓人一言難盡。


有這樣的父親,偏偏親母又是一舊式家庭婦女,不僅無從理解他的苦悶,甚至因不夠開明,在對待兒媳這事上,給他帶來無窮的悔痛。

朱自清18歲考入北大,同年迎娶揚州名醫武威三之女武鍾謙,琴瑟相和,恩愛逾常。妻子是他在這個家庭中,唯一心心相印之人。可哪知道,朱母因為相親時看中的,是另一位姑娘,認為武鍾謙資質平平,對她態度很惡劣,動輒臭罵一頓。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武鍾謙

朱自清的文章《笑的歷史》,曾有隱晦提及,後來隨之朱家敗落,其母更遷怒於武鍾謙。認為她一嫁入公公就丟職,是“喪門星”,連愛笑都是“不吉利”。也怕她有朝一日,會爬到自己頭上,是以在在嚴防。1921年,畢業工作不久的朱自清,從揚州八中辭職離揚,同時妻子孩子都被趕回孃家,朱自清就疑心是其母挑唆。

在這種“為一點小事就惡言相向的環境裡”,在外地生下第6個小孩後,31歲的武鍾謙就含恨去世了。朱自清生性懦弱,這種家庭關係,這種環境,特別是愛妻抑鬱而終對他的打擊,可說是終生難愈的傷痛。他多年後寫文章回憶武鍾謙,無一不是哭腔,文字痛徹心扉,頻頻都是說“我如何對得起你”!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家揚州故居內景

朱自清的前半生,命運很像《浮生六記》中的沈復,父親專斷壓制,婆媳矛盾無解,最終還得被“逐出庭外”。


後半生的朱自清,在學界、在文壇站穩頭角,可隨之可而來的困擾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焦心”。

得以自立的朱自清,直到黯然逝世,其精神焦炙主要聚焦在四件事上:其一,家累太重,孩子太多,收益入不敷出;其二,續絃陳竹隱女士,不是很理解他,更不擅長打點家務等,生活上不太合拍,甚至動不動吵架。他的日記中寫了很多對陳女士的不滿。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1932年,上海,新婚時的朱自清與陳竹隱

其三,戰亂紛仍,四處奔波,偌大神州壓根無法讓他一張舊書桌,風雨無礙地得以安放。他本是一個散文家,卻在學問大師出沒的清華中文系擔任系主任,學術事業上極度焦躁。其四,也是最為重要的,家國多憂,外敵入侵,烽火連天,他又非啥“精緻利已主義者”,完全沒心情坐而論道徒託空言,為之失眠遂成常態。

他本是名教授,按理生活不至於困頓至此。讓他脫貧乏術的核心,當在於子女成群。本來,彼時的教授,薪水並不算低,可對於抗戰爆發後的朱家而言,完全杯水車薪。他有過兩次婚姻,全家人分散在昆明、揚州、成都三處,還有一群親戚需要幫襯,尤其是生了9個孩子需要吃飯需要上學,亂世中文弱書生這點收入,還要經受欠薪、通貨膨脹、鈔票貶值等摧殘,如何能夠?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1946年,朱自清與陳竹隱,及孩子在一起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時,表面上每月工資有360元,可購買力實際只值戰前10元,到了最後連一盒菸捲都買不起了。在日記中,他除了教書、寫作,業餘就是不斷跑典當行,賣掉檯燈、行軍床、淋浴器,乃至窗簾被罩等等,貧困到了“豬狗不如”的地步。一個著名的說法:聯大教授群中,朱自清的衣服一直是最破的,是雲南馬伕傳的氈披風,昆明人紛紛側目。

他大半生搞教育,與夏丏尊、葉聖陶並稱“民國三大國文教育專家”,但他所生9個子女中,只有前後三個讀過大學,其餘都沒機會就學,三女朱效武甚至只能讀到小學畢業。長子朱邁先與次子朱閏生,中學畢業後,就走上社會分擔家累,還因故被槍決。到了後來,陳竹隱不得去賣血補貼家用。朱自清在家信中,對子女滿懷歉意,但也沒有辦法。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等

他的三子朱喬森,回憶中如此寫道,父親“從幼年到壯年,又到老年,一直承受著家庭給他的痛苦,以長子身份負起沉重的擔子,供養兄弟,而現在卻又要養活我們一家。他這樣忙忙碌碌地過了一生,卻又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言語間都是辛酸。


他的第二任夫人,陳竹隱女士,四川成都人,現代新女性,“並不是朱自清需要的那類女子”。看《朱自清日記》可見,像很多“患難夫妻”一樣,柴米油鹽中,時常衝突不斷。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影視劇中的聞一多

陳竹隱是“待字閨中”直到29歲,經人介紹,才嫁給“土老帽”朱自清的。她出生書香世家,自小進私塾讀書,也是家道敗落。她父母生了12個孩子,16歲那年母親病逝,隨之父親也撒手離去,後來能繼續讀書,進師範學院,全靠自立自強。為了生計,她曾去青島作電話接線工作,攢了錢去北京學藝術,成為齊白石大師的弟子。

她願意嫁給朱自清,一上來就是6個小孩的後母,除了看重他的人品與才華之外,就是對朱家那些孩子於心不忍。初見朱自清,她印象不大好,但還是接受了。她對困惑不已的閨蜜,如此解釋過,“想到6個失去母愛的孩子,是那麼不幸而又可憐”,“我怎能嫌棄這些無辜的孩子們呢?我覺得做些犧牲是值得的。”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熱心參與抗戰工作

可她畢竟是新女性,不像武鍾謙那樣,完全為丈夫活著,又年輕沒經驗,摩擦自然接踵而來。婚後,小孩的問題、公公的問題、喑於家務的問題,三餐沒著落的問題,丈夫忙碌不理解的問題,紛至沓來。朱自清對她,是很不滿的,特別是跟前妻一比,就更有怨辭了。好在,他性情隱忍,也尊重女性,揚聲惡罵之類斷不至於,只是“冷暴力”,遂成家常便飯,儘管也時常有溫馨記載。

可實際上,陳竹隱含辛茹苦,絲毫無負朱自清。他們從相戀至結婚,到朱自清病逝,共相廝守的時光不過短短的十幾年。朱自清去世時,她才45歲,毅然收拾起悲傷,亂世中護衛著一群子女,孤苦地走完餘生,把他們一一培育成人。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清華大學圖書館,陳竹隱工作之地

陳竹隱一直在清華圖書館工作。一邊照顧著孩子們,一邊供他們唸書,空閒時間則幾乎都在整理朱自清書稿。她對所有子女視如己出。為給孩子們聘請一位家庭教師,她曾偷偷去醫院賣過幾次血。大兒子生活困頓,陳竹隱每月給寄30元,那是她全部工資的一半。

42年後,她才安詳的離去。離世後,家人在她床下發現了一隻小箱子,裡面珍藏著75封書信,都是戀愛期間朱自清寫給她的情書。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三子朱喬森


我看《朱自清日記》,最感慨萬端的,是他總是幻想著吃。對於一介“吃貨”而言,畫餅充飢的日子應該也是極煎熬的吧。

他後期日記,談書論學不多,最喜歡記錄的,反倒是“今天吃什麼”之類,還寫了許多佳餚的做法。諸如,‘‘吃酥面蘿蔔絲餅,甚佳!”、“沒有開花饅頭,甚悵!”、“午後購回香蕉四枚,背杜天翁吃之,甚以為樂!”等等,遍佈紙縫。他沒吃時胡想,一旦食物較為充裕時,就忍不住暴飲暴食。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朱自清清華聘書

看他日記,有好幾處,都是“一餐酒喝了十杯”、“一頓飯吃了七個饅頭”之類,完全不加節制。如此飲食無度,加上他在抗戰中顛沛流離,吃的“公米”又是“谷、秕、稗、糠、石、砂、鼠屎及黴味”摻混起來的“八寶飯”,營養自然跟不上,醫療條件若有若無,犯胃病是順理成章之事。為之病重,直到拖死,也就不難設想了。

他的胃病,嚴重之時,蔬菜都無法吃了,那粗米更無法下嚥,只得放嘴裡嚼碎了再吐掉。有同事勸他,想盡辦法弄點好米,但他回覆是,知識分子要“敢作敢為”,也要“有所不為”,直至最後一刻都拒食美粟。就這樣,拖到1948年8月12日,在嘆息不斷聲中,他含恨而去。死訊傳出,國內知識分子,群情震動。

另一個朱自清:魯迅親戚,父子決裂,夫妻失和,身後9子女多磨難

梅貽琦率清華同仁公祭

隔日,清華大學經全體商議,破天荒降半旗致哀。一位親歷者回憶說,數日後的追悼會上,大家準備請校長梅貽琦致辭,卻發現他早已在底下泣不成聲......

2020.4.3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