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生熄,煙雲霧饒

轉瞬,星火燎原

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宋元時期,清明才完全取代寒食節,而後因其上山祭祖,也可放鬆心情,便吸融上巳節習俗踏青、祓禊,成為春日裡最重要的節日。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由稱寒食節。

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在清明前一二日,禮志習俗,大相徑庭,漸遺落民間。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禁菸滅火,冷食追憫。

冬滅春生,一輪圓回,以寒食寄哀思;

焚香祭祖,踏青賞春。

有心無意,插柳植樹,以新生望舊人;

放鳶蹴鞠,鬥雞拔河。

靜極思動,強生健體,以朝氣擋沉鬱;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三月,春已來了許久,最後一波的春寒,日益漸退,歸家祭祖,成為這三月裡至關重要的行程。年復一日,為什麼每年都要進行同樣的儀式?成為兒時的疑惑。

一束花,一支柳,三五祭品,一杯好酒,一壺好茶,漫長的獨白,屬於這份節日的儀式。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是父母口中未曾面見的曾祖父,是寵愛親暱的奶奶,是未來得及孝順的父親,或是無辜早夭的寶貝。

喃喃話語裡暗含太多,是未能見面的遺憾,是還未脫口的囑咐,是生前未能解開的誤會,是未盡的責任。

年復一年,是不忘,是不捨,是感恩,是懺悔,是傾述,是慰藉... ...

融情於景:寒衣冷食祭,清明生煙火

只因為那些人,從未離去,活在愛中,活在心裡。

長期沉浸於此,便是消沉,寒食、清明短瞬悼念,感恩來過,亦自省吾身。

人固有一死,輕如鴻毛,重於泰山,死生淡然,忠於社會,堅守職責,笑面人生。

以後的生活,還需要煙火依舊,歡語樂事,伴隨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