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白色相簿2》是一款劇情遊戲,講的是1個男人和多名女子的戀愛故事,而同名遊戲是改編自遊戲的序章,講的是1男2女三角虐戀故事。

玩了這部遊戲,同時補了動畫,我產生3點痛苦的思考。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1.孤單

我的第一個可能令人十分痛苦的思考,它的關鍵詞是“孤單”。

人類恐懼孤單這件事,很可能是無解的。

初中的時候,雪菜本來有好幾個閨蜜,某天,有個男生向她表白,而這個男生,剛好被雪菜的一個閨蜜暗戀著,結果這個閨蜜連同另外幾個閨蜜一起孤立了她,只留下一個閨蜜還和她保持著聯繫,雪菜一直對這件事難以釋懷,甚至成為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這說明了,友情對雪菜而言,極端的重要。

無論是初中時被好友孤立, 還是後來春希和冬馬的小秘密被她發現,都觸碰了她的逆鱗,被排斥在圈子之外的感覺,令雪菜恐懼不已。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之前我看一個TED演講,裡面有一個科研結論是這樣的:

美國馬里蘭大學巴爾摩縣分校神經系統科學家Robert Provine經過大量研究後得出,一個人和朋友呆在一起時, 笑的概率是獨處時的30倍。

而且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朋友說了一句很幽默的話而笑,而是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時獲得好的情緒而笑。

也就是說,摯友的存在,能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喜悅。

因此,從人的生理結構上看,我們擁有的好朋友越多,確實就會越快樂,反過來,失去一個朋友,也會多一層痛苦,這或許能解釋雪菜後來,為什麼先手拿下了春希,明知冬馬是情敵,仍不想和她決裂。


2.誤解

接下來,分享我的第二個思考:它的關鍵詞是“誤解”。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再仔細展開,其實是每個人,都無法100%理解對方,每個人,也都容易被他人誤解。

冬馬在這一點上所吃的虧,真是太多了。

她是單親家庭,小時候母親要去國外不方便帶上她,在臨別前對冬馬說了一句話,“現在把你帶過去,是毫無意義的。”

不知道母親是因為太匆忙還是平時習慣了這種說話風格,“毫無意義”這個詞是會產生巨大歧義的,冬馬便認為自己在母親的心理無足輕重。

單親家庭外加和母親溝通上的誤解,令冬馬的性格表面看起來冷漠、易怒,班裡一般人看到她這個樣子,也就自然不想接近她了,這也進一步使她更加孤僻。

在遊戲的主線前期,春希評價過冬馬是個外表看起來很強,內心卻很弱小的人。

面對春希的幫助與關心,冬馬內心竊喜,表面卻兇悍冷漠,以至於春希根本不知道冬馬也喜歡自己。

當然春希也有鍋,雖說擁有一身無形撩妹的被動技能,但是面對自己最喜歡的女孩子,說出來的話偏偏比豬還蠢,例如在三人學園祭演出結束後,春希和冬馬在音樂室裡聊天,聊著聊著,春希突然說,雪菜是高嶺之花,而冬馬是想要交朋友的傢伙,

冬馬一聽很不爽,她是“花”,我只不過是“傢伙”嗎?

春希居然聽不出冬馬的意思,還一個勁的說:你不爽嗎?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我又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段話,德國作家埃克哈特託利在他寫的書《新世界》中,描述過這種誤解的破壞力:

“你心理的那個形象 不但是關於那個人是誰,同時也是關於你自己是誰,特別是對於與你互動的那個人來說。

所以你並不是和那個人在來往,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你,和你心目中的他在來往,對方也是。

你心智所創造的那個概念形象,與它所創造的另一個人的概念形象在來往。

另外那個人的心智可能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所以兩人之間小我互動 ,實際上是心智所製造的四個概念上的身份認同在互動,而這些身份認同最終都是幻相。

難怪人際關係中有那麼多的衝突,因為這都不是真正的人際關係。”

當然,從序章來看,冬馬最終被春希表白,兩人正視了自己的感情,誤解得以消除,也算一個有缺陷的好結局。

3.宿命

我最後再分享一個痛苦的思考,

它的關鍵詞是“宿命”。

每個人的人生,都像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有兩條線,明線和暗線。

有的人,把人生活成了恐怖電影,他的明線看起來一切順利,越來越好,可沒想到的是,正是那一系列讓他覺得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處事方式,日積月累地為他埋下禍患的種子,形成悲劇的暗線。

春希的明線,表面上看非常的正能量,他的脾氣很好,作為委員長,即使冬馬把她自己的升學志願表揉成一團扔到地上,他也不生氣,默默把紙撿起來鋪平遞迴給她,一定要看到她填好才放心。

他在勸說雪菜不要放棄選美比賽時,發現雪菜並非其他同學傳的那樣又作又裝,反而很真誠也很謙虛,因此態度立刻轉變,告訴她如果真的不想參加,也可以不參加。

這種老好人的性格是純天然的,這種無形撩妹的套路是連武也這種千人斬選手也學不來的,

但也正是他的這種老好人性格,構造了他悲劇的暗線,這條暗線一直潛伏著,在他遇到冬馬和雪菜後,徹底爆發,覆蓋了明線,使得春希的人生變成了一部恐怖電影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由於不知道冬馬喜歡自己,所以答應了雪菜的表白,深深傷害了冬馬;後來壓抑不住自己去找了冬馬,又深深傷害了雪菜。

可是由於之前和雪菜說過:“我是絕對不會離開你的、絕對不會和你絕交的、在你和我絕交之前,我是絕對不會離開的。”

那麼當雪菜不肯和他分手時,他自然也無法和雪菜分手。

直到上大學,春希仍然連續三年晚上爆肝熬夜,不敢太早入睡,因為一睡著就能夢到高中和和雪菜冬馬兩人的往事。

然後苦逼得生不如死。

這就是,老好人的悲哀宿命。

跳出春希的故事,

我們還可以從其他作品、各種新聞、身邊的人、甚至自己身上,

看到這種類似“宿命”的規律,每個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都或多或少隱藏著一些不安的因素,要改變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有時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更令人悲傷的是,想要改變別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就更難了。

在遊戲主線中的小春線,春希悲傷地發現,自己已經永遠無法治癒雪菜,這種無法救贖他人的無力感,和自己給自己挖坑後逃不出來的痛苦感是同樣令人絕望的。

這也是我推完小春線就沒再推下去的原因,小春線的結局玩得我十分難受,拖了一個月到現在還是沒辦法繼續玩下去,這期間我得看其他作品緩和一下心情。


孤單、誤解、宿命——看完白色相簿2後我產生的3點痛苦思考


4.結語

以上分享的這些思考,純粹是由於我自己的個人習慣才產生的,作者創作虛擬故事的首要目的,從來不是要“教會”讀者什麼道理,而是希望讀者通過故事,自己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虐心的故事,雖然讓人產生了一些痛苦和負能量的思考,但這些思考也絕對不是無用的,就像我前面列舉的三大難題:

1.孤單

2.誤解

3.宿命

最終指向的都是“關係”,也就是“愛”,這也是《白色相簿2》一直在表達的主題。

這部作品如此受人喜愛,最本質的原因,是它道出了每個人心中都有的渴望——對美好之人的嚮往。

作者丸戶史明用細緻到能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把故事寫得足夠精彩,裡面的每個人也足夠真實,無論是春希、雪菜、還是冬馬,還有武也、依緒、小春等人,他們都很善良、很有愛、很溫柔,他們讓我們再次意識到,

現實中也有很善良、很有愛、很溫柔的人,值得我們去善待與珍惜,如果TA存在於過去,那也值得我們去懷念,如果TA存在於未來,那也值得我們去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