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我們都知道現在清明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都是要放假的,那麼你們知道清明節是什麼時候變成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嗎?古代人的清明節又是怎麼過的呢?就讓小編來帶你們瞭解一下吧。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其實剛開始清明只是作為一種節氣存在的,可是當時有一種節日叫做寒食節,那個節日一般就要求人們不能生火而且要吃冷食,並且要掃墓。古代人對於悼念先人的儀式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寒食節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論你離家多遠都是要回去掃墓的,那麼這樣只有一天的假期肯定是不夠用的,還因為寒食節和清明離得特別近,所以掃墓就延續到了清明。所以在最早的時候寒食和清明是並提的,知道後來,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那麼到底是什麼時候清明成為法定節假日呢?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其實是在唐朝,當時清明寒食並提,當時就把清明和寒食正式加入當時的五禮當中,從此清明就成了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了。當時唐朝的官員連著寒食和清明一共放四天假,到後來唐朝一個皇帝又把這個假期延長到了七天。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那麼當時的古代人一般都在清明節的時候幹什麼呢。他們又有怎樣的習俗呢?讓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把。在古代人們清明假期的時候,除了要掃墓之外,小孩們還喜歡盪鞦韆,鞦韆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清明正是春天,天氣也不冷了,所以很多小孩就開始盪鞦韆了。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人們還會外出踏青,萬物復甦的季節,景色想必也是非常美的,那麼全家人一起外出踏青,豈不是非常愜意。當時人們還發明瞭蹴鞠,就是類似於現在的足球,大家一起運動運動也算是不辜負大好春光了。清明節古代人還喜歡植樹,春天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植樹也是有好的寓意的,所以當時的人們清明節還喜歡植樹。當時的古代人還喜歡放風箏,但是他們放風箏有別於現代的是,他們把風箏放上天空之後就把線剪短,寓意是這樣可以放飛那些不好的東西,然後帶來好運。其實還有很多,例如插柳、射柳、鬥雞等活動,小編就不在這兒一一說明了,可以說是當時的百姓在清明節的時候除了掃墓還是有其他的活動的,畢竟是春天啊,萬物復甦的好時節,當然要外出遊玩了。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當然清明節古代人的吃食也是與別的時候的不同的。比如我們現在知道的上海的青團其實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可見當時的飲食文化也流傳至今啊。

古代人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原來在唐朝就變成國家的法定紀念日了,並且人們一直維持著掃墓的習俗,雖然在明朝和清朝取消了這個節日,但是這個節日已經在百姓中形成了一種傳統,所以清明節才會流傳至今,現在也變成了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小編覺得,我們還是要傳承古代的好的傳統文化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