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成長和逃離平庸我想說的事


那些關於成長和逃離平庸我想說的事


有人說“世界上最美妙的莫過於此,在不諳世事的年紀,對生活的全部期待就是絢爛的理想本身。”

可事實上,油鹽醬醋這些瑣屑的日常和錢權名利這些世俗的追求反而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也可能只是因為生活太過艱難,人們才“不約而同”的承認這就是“所謂的生活”。

可夢想之所以叫做夢想,恰恰是因為它難以做到,但正因如此,只有那些自命不凡並且能力出眾的人,才有這種資格擁有它。

也有人說,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到八十歲才埋,這話並非沒有道理。

二十歲以前,我們每個人都是鮮衣怒馬的少年,二十歲以後,我們面臨被這個高度分工的社會異化為“螺絲釘”的生存壓力。

二十歲當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或早或晚,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從“自我”走向“社會”的過程,面臨著從一腔熱血走向苦心經營的過程,面臨著從天真無邪走向汲汲於名利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慢慢受錘,心靈也慢慢衰老,最終,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對這個世界興致盎然,光彩依舊。

這也是為什麼說我們死在二十多歲的原因,我們的靈魂死在了二十歲,即使我們的肉身依舊活著。

用比較文藝的語言來說,大概就是“

成長某種程度上就是“平庸化”的過程,它殺死了那個“個性鮮明的你”,再將你改造的和周圍人沒有什麼兩樣。手無寸鐵的少年難以對抗巨大的社會慣性,於是曾經的英雄夢想土崩瓦解,就這樣,地球上少了一個少年,多了一具行屍走肉。”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週而復始,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

拋開“平庸”“少年”“英雄夢想”“行屍走肉”等帶有價值判斷的詞語,事情的本質是“作為成長起來的,獨立的人,我們不得不依靠社會化與他人置換資源,又因為社會化而必須改變我們自身,這種改變會消磨我們作為個體的“意志與個性”,最終使我們庸俗化。”

在這樣的過程中,倘若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的生活就將無可避免的走入庸俗。

而這一切要從找尋“自我”開始。

手無寸鐵的戰士裝備上了鎧甲,也就有了勇氣向自身的平庸宣戰。

以我為例,在初上大學時,我看到這麼一段話“

就個人經歷來看,我認為應試教育最大的危害在於,流水化教育下的數代人,在初高中時並沒有形成選擇自己職業和人生方向的自覺,於是到了大學裡,考研、出國、打遊戲、談戀愛、找工作,多少人捫心自問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什麼,就我觀察到的大部分人來看,庸庸碌碌或者青年得意都無所謂,因為講真,大部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隨波逐流而已。然後到了畢業之前,把困惑,迷茫,面對社會的手足無措,價值觀的衝擊,統統歸結為青春的傷痛,生來彷徨。什麼傷痛,狗屁彷徨,根本就是人禍,禍根早就在初高中時候就種下了,慢性毒藥而不自知。最終,這一切將以整個社會價值取向的單一化和拜金主義為代價,因為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中堅力量,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這段話影響了我的整個大學,作為一個大學之前從來沒有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過具體規劃的人來說,這段話促使我去計劃未來的人生,然後我驚訝的發現,我根本無從下手,因為我對這個世界,對我自己都知道的太少了。

我只能計劃出“價值取向的單一化,循規蹈矩的人生”,卻計劃不出“我想要的人生”。

那是我第一次洞悉自己的“平庸”,並且有了迫切改變的願望。

夾帶著剛上大學的新鮮感,我竭盡所能的參加學校裡組織的活動或者社團,希望能挖掘出一些自身的特質。

生活開始忙碌起來。

然而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那是一種飢不擇食的忙碌,是一種蜻蜓點水的忙碌,是一種外在的忙碌。

最關鍵的是,那仍然是一種“循規蹈矩的忙碌”。

而我的心靈,依然沒有棲息的方向。

但與此前不同的是,在各種各樣的嘗試中,在這樣那樣的比較之中,我心中自我的輪廓開始構建,我越來越明白自己的興趣所在,只是,這一切都還很模糊。

這一次,我不再問“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而是我問我自己“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我試著開始去做一些完全由我自己決定和把握的事情。

我開始沉浸於自身的世界。

也正是那時候,屬於我自身“特質”的東西越來越真切。

我想念那段時光。

那是我最接近絢爛理想本身的時光。

然而結果並不美好,甚至有些殘酷。

我的學業開始下滑,亮起紅燈,“我的事業”也在激情消耗殆盡之後不了了之。

特立獨行能獲得自我的成長,卻也面臨社會慣性和既定次序的評判和衝擊,有時甚至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值得慶幸的是,在學生時代,這樣的代價並不高昂,容易彌補。

甚至很可能,學生時代之外,受困於生存的沼澤或家庭的責任,再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和勇氣。

如今看來,那時候的我更像是一種自娛自樂,我被自身的激情包裹向前,卻不能處理好與外界的關係,我不會推廣,不會運營,雖有嘗試,但大多隻是淺嘗輒止,大部分時間一直在自己的世界兜兜轉轉,卻沒有找到聯通外界的橋樑,這也正是我失敗的原因,有時間我也會對當時的過程做一個具體的記錄,自勉也希望能給看到這個視頻的有緣人提供一些參考。

但必須說明的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人格的主體也漸漸構建起來,我體會到了一種完全的“自主”和“自由”。之後的這幾年,我的人格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縫縫補補,才有瞭如今現在我的模樣。

時至今日,我可以坦然面的對自身的平庸,也漸漸看清了自身身上的“特質”。

我想,正是這種“特別的事”組成了“特別的我”,“獨一無二的我。”

我還是一樣迷惘,但漸漸有了主心骨。

在這之後,我的“追夢之路”才算正式啟程,因為我開始有了真正屬於我自己的"方向",即使還很模糊。

有人說“

如果你真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畢業5週年的同學聚會,你不要去,因為那時你大概處在最艱難的時刻,而你的同學們,大多正在大公司裡步入精英階層。同樣,10週年聚會,你也不要去。但是,20年後的同學聚會,你可以去了,你會看到,那些堅持夢想的人,和那些隨波逐流的人,生命將有什麼不同”

其實我並不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在這段話中似乎暗含了一種假設,“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能夠逃脫世俗和庸碌一樣”,但是它卻預設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堅持夢想20年”,夢想是奢侈的,這也正是它寶貴的地方,但人應該活在現實的世界之中。

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容易,可堅持二十年其實非常難做到,如果不學會妥協,不學會和世界和解,更大的可能是兜兜轉轉回到原點,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我眼裡,夢想從來不是一開始就能完全計劃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前路如何沒人能夠預料,我們能做的,只是堅守心中的信念,再在現實中輾轉騰挪,尋找合適的結合點,在把自己的夢想做強做大。

成年人做決定的準則之一應該是要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無論結果是好是壞。

如果對所有職業的風險進行排名,我想“夢想家”一定名列前茅,自命不凡很容易,能力出眾卻很難,也正因為如此,更應該根據自己的條件,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選擇志趣,發展志趣,找準興趣現實和能力的結合點,這也正是我下一期準備討論的主題。

順帶一提,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有時間的話我也想談談教育問題,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拋去一些帶有價值判斷的詞語,我們再對本文中的核心概念下一個定義,庸俗是指“物質追求在個人追求中佔比超過一定程度”,這並不代表我們的追求一定要多麼高尚,快樂,內心的寧靜,家庭的幸福,只要我們在物質追求之外,依舊記住追求生命最本質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我們就遠離了庸俗。“平庸”是指能力無法滿足自己的個人追求”,平庸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滿足個人物質需求的能力,在更高維度上,也許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最初的夢想都是平庸的,這也正是我們奮鬥的理由。成長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影響他人和被他人影響的過程,其中被他人影響是主要過程。生活就是在兩者的博弈中前行,大多時候,前者對後者有巨大的優勢。而所謂的夢想家或者野心家其實就是那些不斷“影響他人”最終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人。“找尋自我”實際上是在實踐中鍛鍊與培養“自身信念“的過程,而自身的信念也是增強對他人影響力的前提。。

真實的社會中,成為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人很難,但正如熔爐臺詞裡所說“我們之所以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被這個世界改變。”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避免庸俗”“尋找自我”,對抗“平庸”,也正是希望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保持“初心”,能夠對的起曾經的“英雄夢想”!

共勉!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