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古民居群是歷史的瑰寶

寶鏡村地處湘桂邊界,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乃明朝遺村,江華八景之一。是一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風光秀美、人文薈萃的古村落,是湘桂邊境百里瑤山中最大的古建築群。

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古村始建於清初。據寶鏡《何氏族譜》記載,寶鏡何氏先祖何應棋,怡情山水,性喜遨遊,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由道州溯沱水、馮河而上,戀其秀美風景,水豐地肥,於是舉家遷來建宅定居。因其“村前有一井塘水清如鏡,可食飲,又能灌田”,遂取名為寶鏡村。

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何氏家族向來崇奉重教育人、樂施好善、重德講信,具有很淳樸、厚重的民風。他們在此地生息繁衍至今歷18代,300多年間培養出了無數名人逸士、高官顯貴。據《何氏族譜》記載,有清一代村裡就出了進士、翰林侍召、衛千總、巡檢、知縣、典史等34名,至今,從村前秧田中挺立的寶塔,村前大路旁“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下馬石碑,堂屋裡懸掛的“積德延齡”“厚德載福”“望重古稀”等古牌匾中,我們仍可以感受到何氏家族昔日的榮耀與顯赫。


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古村莊園式建築群是湘桂邊界遠近聞名的“寶鏡老屋”。當地民謠雲:“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寶鏡村的屋,四藍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馬鞍村的嘴。”說的就是嶺東幾個最有名的村寨的特點。

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整個寶鏡古民居群佈局坐東朝西,建築風格類似於江南民居。由北往南依次分佈為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個部分組成。最早的建築圍姊地距今近四百年,即便是寶鏡新屋,距今也有170多年的歷史。

古民居群是歷史留下的瑰寶,傳承好與保護好是當代賦予的現實責任

寶鏡村的結構佈局緊湊而巧妙,實用而富有人性。村子的正前方是一個呈“八”字形的門樓。門樓前面建有一半圓形用石板鋪就的“月臺”,站在“月臺”上面,遠近美景一覽無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