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來源於繪畫

從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來源於繪畫

人類一開始的表達方式並非文字,而是圖畫與符號,它們被鑿刻在山崖龜甲或其它地方,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一部分便逐漸成為文字,成了刻在金屬器物上的場景描述,也成了人物生活器物上的繪畫。

象形文字

人們把商代和周代的文字叫做象形文字。例如,一頭象出現的時候,畫出象的樣子,一頭麋鹿也是它本身的樣子,能讓人們見到最多的,便是“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這也是我小學語文課本的第一課,至今是記憶猶新的。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畫被逐漸演變成了字,它們與其它的字結合在一起,表達出更多的意思與意義,而“魚”、“象”等字卻被鑄在了青銅器或燒製在了陶器上,代表著一個時期與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表現出更多的含義。圖畫和文字原本是一樣的,後來也就變得不一樣了。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人面魚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彩陶魚紋盆(仰韶文化)

通過以上簡單的文字及繪畫,我們對先前的文字與繪畫便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我們可以追本溯源,看看我們成都歷史上的文廟與文翁,它們在文字的層面是如何詮釋成都的文化的。

成都文廟的歷史

說起文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且都知道與祀孔有關。但對於成都城區內、歷史上有幾座文廟,瞭解的人也就不那麼多了。

說起成都城區內的文廟,不得不提及當時成都的行政區劃。從《史記》可知曲阜孔廟收藏有孔子衣冠琴車書等遺物,後漢桓帝時置官管理。人們祀孔由來已久,從曲阜孔廟到中央官學之內建置孔廟,歷史已經走到了北魏孝文帝時期。

在此之前,如前漢之際,祀孔未出闕里,後漢以後,雖已在太學舉行對孔子的祭奠之禮,但無廟宇建築。地方官學之內建置孔廟,始於北齊文宣帝時代。但是從中央到地方官學確實普建孔廟,則要到唐太宗以後。

為了紀念孔子,當時要求在全國縣級以上的城市必須修建文廟,而成都城區是府縣同城,府轄華陽縣與成都縣,文廟自然是府縣各一。一時間成都城內竟成了一城三座文廟,可算是罕見。那麼,這三座文廟又分別在什麼地方呢?

從成都的老歌謠裡依稀聽到人們這樣唱道:“古天府在正府街,華陽縣過成都縣。北門文廟文殊院,一前一後隔不遠。”這就是成都縣文廟的所在地(原文聖街)。成都縣文廟建於宋政和年間。明清皆有重修或增修。

據《成都舊志·民國華陽縣誌》記載:“(華陽)縣文廟在石室西,雍正中建,其後遞有修葺,迄升大祀後,又復增建。”原何公巷(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石室巷)西側,即今石室中學校園的西半部分,其實就是當年華陽縣文廟舊址之所在。

成都乃至四川自打有文廟以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建築精美,堪稱全省之冠的文廟,便是成都府文廟。成都府文廟始建於唐,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足有千年歷史,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廟。其址,就是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創建周公禮殿和興學築石室的故址(文廟前街)。

歷史上的孔廟分為孔氏家廟、國廟和學廟。成都文廟作為地方文廟,多是“廟學合一”的禮制性建築,既祭祀孔子,又教書育人,寓學於廟,故有“廟學”之稱。

光陰荏苒,歷經幾千年的滄桑鉅變,現在仍然能看到的是“文廟前街”、“文廟后街”、“文廟西街”、“石室巷”的路牌和文翁石室的學堂,成都縣和華陽縣文廟的影子已經走遠。

文字角度:文廟與文翁石室

今天,我們從文字的角度,來看看“文廟”和“文翁石室”是怎樣被畫出來的,又具有什麼樣的含義呢?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文廟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文翁石室

“文”字最初只是鑿刻下的眾多線條,形成一種交錯的圖案,它僅僅是一種符號;“廟”卻有了朝拜的意味。單看這些文字,也許並無什麼實際意義,但或在研究蜀十三經的時候,它們就會躍然而起,活了起來。

初來成都那年,我住在文廟后街的一個大宅院旁邊,那是一條幽靜的小街,斜對面就是成都師範學校。在這條街上,原四川提督唐友耕的私家花園“唐家花園”在後街佔了幾乎一半。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還有成都師範學校校長家的“可莊”,流傳著一段瑞典青年馬悅然與中國女子陳寧祖的愛情佳話,又有誰知道馬悅然不僅是漢學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呢。

文廟前街更是公館櫛比,楊遇春、尹昌衡、唐式道、李家鈺皆在此有宅,就連蔡鍔也會在此小住;這裡也是劉文彩度過最後時光的地方。如今,只留得李家鈺公館與文翁石室隔路呼應了。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李家鈺故居

想起清代與民國時期以文廟而起的那幾條街道的情景時,不禁讓人思索起“孟母三遷”的故事來,那些大公館都該是什麼呢?郭沫若、王光祈、李劼人......這些同班學朋又該是怎樣的英姿少年!

作者有話說

在現如今的中國,倡導國學已經成為一種風尚,大到國家電視臺舉行詩詞大賽,小到社區開辦國學講堂,或課堂吟誦、或走上舞臺。直到有一天,“文翁講堂”開講,我被邀請去講解國學。國學範圍太大,博大精深,那不是我能夠駕馭的。思考再三,我想到了文字。

文字也是國學當中的一個部分,歷來就有“字畫同源”之說。於是,我尋找到與成都文化有聯繫的文字,結合成都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講堂更加活躍起來。後來,又把這些講稿整理成文字稿件,希望在重新解讀文字的同時,能讓更多的人加深對成都文化的理解。

敬請關注即將發出的系列文章:《從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二:川西壩子》《從文字的角度看文化系列三:蜀國說》

文字:葉子

攝影:葉子

編校:野妹兒工作室

編審:趙霞

部分圖源於網絡

文化地標 | 尋找街巷中的成都記憶

尋找成都文化地標:憑記憶在院落中思想

尋找成都文化地標:建築是凝固的詩

从文字的角度看成都文化系列一:文字来源于绘画

城故事 一點即知

文化 | 文物

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出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