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式反坦克刺雷有多坑爹?

浪得虛名弟


馬克I型坦克

索姆河戰役中,人類歷史上第一輛真正投入實戰的馬克I型坦克閃亮登場。坦克突破了德軍的塹壕,配合步兵進攻推進了4-5公里,表現可謂讓人眼前一亮。

自此以後,坦克的發展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和重視,坦克越造越大,越造越強,裝甲也是越來越厚,湧現出了諸如T34、虎式、豹式、謝饅頭等明星坦克。

坦克越來越強,自然反坦克手段也得跟上,受制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和理論知識,RPG、陶氏、紅箭等反坦克利器還不知道在哪裡,當時主要手段是反坦克槍、反坦克炮和各種反坦克爆炸物,當然最優秀的反坦克武器,還是坦克。

只是對日本來說,最優秀的反坦克武器卻始終拿不上臺面,日軍裝備的各種“豆戰”在中國戰場上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但是碰上美國的謝饅頭、蘇聯的坦克集團軍,就只有吃癟的份。

三式反坦克手榴彈

為了應對美蘇等國的裝甲洪流,日本在缺乏資源建造大坦克或者口徑更大的反坦克炮的情況下,祭出了三式反坦克手榴彈這一“殺器”。

該反坦克手榴彈整體為圓錐形,由麻布包裹著的外罩,引信,鋼製椎體以及爆炸藥構成。發現坦克的時候解開長麻繩,然後瞄準坦克,甩兩圈再扔出去,有點像在投鏈球。

當扔出去的反坦克手榴彈頭部撞到坦克表面時,位於尾部的引信就會因為慣性作用而被觸發,最終引爆整個手榴彈,依靠空心聚能裝藥對坦克和裝甲車輛實施殺傷。

不過實際效果嘛,只能算聊勝於無,一方面對士兵預判能力較高,萬一扔過頭可能就砸到對面的自己人了,另一方面因為可靠性實在太低,經常撞上不炸落地炸,要是提前解除保險有可能炸自己。

四式反戰車刺雷

不過日軍並沒有輕易放棄該武器,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是敗象盡顯,美軍海空聯合作戰越來越順手,一個又一個的島嶼從日本軍事地圖上消失,日軍知道自己無望取勝,但依然寄希望於某一款兵器能夠改變戰場態勢。

尤其是面對美國優勢的坦克兵力,日軍樂觀得認為只要解決掉坦克,跟隨的步兵就是板載衝鋒的刀下亡魂,於是他們決定研發一款決戰反坦克特攻兵器,也就是四式反戰車刺雷。

說是決戰反坦克特攻兵器,搞得好像非常唬人、一發兵器消滅一輛坦克一樣,說白了其實就是以三式反坦克手榴彈為依託,增加其裝藥量並且加裝號稱可以刺穿鋼板的利刺和1.5m-2m長的木棒,製作出一種名為四式反戰車刺雷的武器。

四式反戰車刺雷長約2.21m、裝藥5.4kg、錐形罩直徑90mm、其設計破甲深度為150mm,可以像投擲標槍一樣投擲出去,150mm的破甲深度已經足以對付美式謝饅頭。只不過四式反戰車刺雷實際投擲實驗中表現尷尬,空心聚能裝藥經常在未觸碰到裝甲時便被提前引爆,效果感人。

四式反戰車刺雷作戰圖

四式反戰車刺雷攻擊坦克底盤

因此喪心病狂的日軍要求士兵躲在掩體之中,待美軍坦克接近時頂住其底板與之同歸於盡,或者在坦克靠近時從側面衝出,抵近引爆。而1.5米長杆的作用就是讓你可能能留一具全屍。

無論如何,這都屬於不折不扣的自殺武器。幸好這種武器在1945年初才投入戰場,雖然製造簡單產量巨大,卻沒有取得更多的戰果,全都成為了盟軍們的戰利品,否則絕對會對盟軍士兵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

不過當時被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也有大片四型刺雷遺留,成為越共的戰利品。在後來的抗法抗美戰爭中,越南軍隊頻頻使用敢死隊,其中就有敢死隊手持四型刺雷。他們經常隱蔽在叢林中的道路兩旁,給予戰後的輕型坦克和裝甲車以嚴重殺傷,與法軍美軍坦克同歸於盡的。可以說,日軍未完成的使命,交給了越軍。

四式反戰車刺雷無疑是一種瘋狂國家生產出的瘋狂武器,不過再瘋狂的武器終究無法挽救法西斯註定滅亡的下場。

點關注,不迷路,我是候塞雷的歷史手札,一名專注研究歐美歷史的今日頭條創作者。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確實坑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