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縣歷史沿革


咸豐縣歷史沿革

咸豐縣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縣。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東經108°37′8〞-109°20′8〞,北緯29°19′28〞-30°2′54′。東連宣恩縣,西界重慶市黔江區、酉陽縣,南臨來鳳縣,北連恩施市、利川市。總面積2550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5個鎮、5個鄉:高樂山鎮、忠堡鎮、坪壩營鎮、朝陽寺鎮、清坪鎮、丁寨鄉、尖山鄉、活龍坪鄉、小村鄉、黃金洞鄉。縣政府駐高樂山鎮沿河路。

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有較大洞穴333個,主要高山有星斗山、人頭山、二仙岩、坪壩營等。地勢呈南部高、中部低、東部向西部傾斜。境內海拔最高點1911.5米,最低點445米。唐崖河流經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區域。礦藏資源主要有煤、鐵、鉛、鋅、硅、銅、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等。景點有明朝天啟年間建造的唐崖司城遺址,國家AAAA級景區坪壩營生態旅遊公園,黃金洞、小南海、高樂山、忠建河大鯢自然保護區等。

今咸豐縣在周朝前屬蠻夷國,春秋時期為巴子國地,戰國時期屬楚巫郡地。秦朝屬黔中郡,漢朝屬武陵郡,東漢合併到南郡。三國到晉朝屬建平郡管轄,齊梁屬宜都郡管轄,北周為鳥飛縣。隋朝屬施州開夷縣。唐屬清江縣。五代為感化州地。宋朝為富州地,後改為安定州。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改州設散毛府;至正六年(1346年)改為散毛寨,同時設置唐崖司、龍潭司、金峒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定其地,七年(1374年)割散毛司地之半(今咸豐縣龍潭河以南地)設大田軍民千戶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大田軍民千戶所及唐崖、龍潭、金峒、西坪各土司地置咸豐縣,縣名取“鹹慶豐年”之意。

1912年直隸於省,1915年屬荊南道,1926年屬施鶴道,1927年廢道復隸於省。1928年屬鄂西行政委員會,1932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1936年4月16日屬第七督察區專員公署。1949年屬恩施專區,1970年屬恩施地區,1983年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0年1月10日,咸豐縣設5個區。1951年12月15日增設六、七兩區。1952年12月28日增設八、九區。……1975年7月5日撤區並社,全縣設14個公社。1984年3月18日開始政社分設,設區建鄉,全縣設10個區及高樂山、甲馬池2個區級鎮。

1996年撤區並鄉後,咸豐縣轄6個鎮、7個鄉:高樂山鎮、甲馬池鎮、朝陽寺鎮、二仙岩鎮、忠堡鎮、清坪鎮、黃金洞鄉、小村鄉、尖山鄉、活龍坪鄉、大路壩鄉、丁寨鄉、楊洞鄉。面積2550平方千米,人口約34.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31.9萬人。縣政府駐高樂山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咸豐縣總人口363710人,其中:高樂山鎮73764人,忠堡鎮15633人,甲馬池鎮17145人,朝陽寺鎮14259人,二仙岩鎮8340人,清坪鎮45378人,丁寨鄉30288人,楊洞鄉35472人,大路壩鄉9213人,尖山鄉39529人,活龍坪鄉29348人,小村鄉20588人,黃金洞鄉24753人。

?年,撤銷楊洞鄉、併入甲馬池鎮;撤銷大路壩鄉,併入朝陽寺鎮;撤銷二仙岩鎮,併入活龍坪鄉。

2004年末,咸豐縣面積2550平方千米,總人口358132人。轄高樂山、忠堡、甲馬池、朝陽寺、清坪5鎮,丁寨、尖山、活龍坪、小村、黃金洞5鄉,5個居委會、184個村委會。

2005年末,咸豐縣面積2550平方千米,總人口357900人。轄5個鎮、5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288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咸豐縣常住總人口300618人,其中:高樂山鎮81220人,忠堡鎮10804人,甲馬池鎮43615人,朝陽寺鎮10701人,清坪鎮33268人,丁寨鄉21103人,尖山鄉29042人,活龍坪鄉29982人,小村鄉17159人,黃金洞鄉16419人,大路壩區7305人。

2012年9月11日,省政府批准將甲馬池鎮更名為坪壩營鎮(11月5日實施)。調整後,全縣轄5個鎮、5個鄉:高樂山鎮、忠堡鎮、坪壩營鎮、朝陽寺鎮、清坪鎮、丁寨鄉、尖山鄉、活龍坪鄉、小村鄉、黃金洞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