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甘願做劉備的擋箭牌,到底是為了什麼?

翼德繡房


資深三國迷,來回答下題主問題。認為龐統做了劉備的擋箭牌應該是受電視劇的影響,其實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這都是不實的。甚至有人認為龐統是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筆者認為也是不對的,龐統其實是死於自己的好勝心。

首先,擋箭牌說證偽。《三國志》裡描寫龐統的死很簡單,僅一句話: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就是說龐統是在攻城時被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箭射死了,這完全是個意外,自己點兒背,跟劉備毫無關係。《三國演義》將龐統的死稍作神話。劉備分兵三路取西川時,剛要出發,龐統的馬受驚將他掀了下來,劉備愛才就將自己的的盧馬換與龐統騎,結果蜀兵都認為騎白馬的是劉備,一聲哨響都往白馬招呼了,於是龐統死於亂箭之下,都知道的盧馬妨主,所以認為龐統是做了劉備的擋箭牌,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當時劉備將馬讓與龐統,只是客氣客氣,誰想龐統這個直心眼卻當了真,龐統走後,劉備是心中甚覺不快,怏怏而行。

其次,劉備對龐統打心底是不太認可的。龐統一開始去投奔劉備時,因為相貌醜陋,劉備雖幕其才,心卻不喜,於是給安排了個縣令去做。直到後來諸葛亮和魯肅都寫信提意見,劉備才將龐統與諸葛亮表面上同等看待。為何說是表面上,後面有一事足以證明。劉備攻下涪關後,烹羊宰牛犒賞全軍,一不小心喝多了,大著舌頭跟龐統說:今天這個宴會,很歡樂吧。龐統還是理智的,回答說:現在是我們征討別人之國,把這個當做歡樂,可有違你仁義之名啊。劉備一聽,生氣了,心想我剛剛打了勝仗,現在又好吃好喝待你,你反而敢教訓我,自比武王伐紂,將龐統趕出了宴會。酒後吐真言吶,若是諸葛亮,劉備敢這樣麼?

知道了劉備對龐統的態度,就不難想到,龐統是多麼迫切的想證明自己,他要證明自己的才智不下諸葛亮。從隆中對就知道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龐統的目標就是幫劉備取得益州。劉璋請劉備入蜀協助時,劉備顧忌仁義名聲放棄了殺劉璋、取西川最好的機會,導致後來與劉璋兵戈相向。龐統求勝心切,不理會諸葛亮請劉備回荊州的申請,強行進軍,導致最後兵敗身死。

可憐龐統天縱奇才,卻像個向家長爭寵的孩子,最後死於自己的好勝心下。


那年明月


你小編看過三國演義否,別瞎說。演義裡這樣說,當時劉備部下夜晚行軍,走到半途龐統的坐騎突然受驚掀跌龐統。於是劉備便把自己的白馬送給龐統乘騎。結果被張任誤當劉備給射死。可以這麼說龐統是代替劉備死。


用戶4391040880049


《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都得到了,可惜後來取西川的時候死了一個鳳雛龐統,否則劉備的實力將更加強大。

龐統怎麼死的?說白了騎了領導的坐騎,替領導擋子彈死的。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且聽我細細講來!

話說劉備取西川的時候,帶的軍師是龐統。龐統自恃才高,有點輕敵。小說裡說諸葛亮曾經測算出取西川會有大將折損,叫劉備和龐統小心,但龐統認為是諸葛亮怕他取西川得了大功嫉妒他才這麼說,於是毫不在意!

在攻打一座小城時,有兩條道,一條大路,一條小路。劉備讓龐統走大道,方便行軍,自己走小道,劉備也自恃作戰經驗豐富。結果龐統偏要走小道,讓劉備走大道。他的理由是大道必有重兵佈防,所以讓給劉備,小道沒人提防,所以自己走小道。

在即將分別之際,看到龐統的馬打滑把龐統摔下來,劉備還把自己騎的白馬讓給了龐統,龐統也毫不推脫,騎上劉備的白馬就高高興興的去了。

誰知,小路上有敵軍埋伏,埋伏的敵軍都以為騎白馬的是劉備,於是都把箭往白馬上的人上射。可憐的龐統,被當成劉備,身中亂箭而死。

劉備知道龐統死後,傷心不已,把他厚葬於落鳳凰坡。

龐統之死,始於換馬,死於為劉備擋子彈,做了劉備的擋箭牌。所以說,領導的坐騎,不是你想騎,想騎就能騎,有時候是讓你去送死當擋箭牌的!





小老鼠的救贖


該生則生,該死則死,這是宿命!


翰塘山人


很多人覺得,龐統的死是天意,比如他死的地方叫"落鳳坡",恰好寓意著他要再次隕落了,其實落鳳坡是後人給取的名稱,。

龐統連個縣令都做不好,可見他並不適合管理,反而適合用於軍事方面,諸葛亮去跟他相反,適合管理後方的政治,卻不適合帶兵打仗

剛剛已經說過,龐統用在軍事方面,是十分厲害的人物,劉備想要攻打益州是,他給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其實每一條計策都可以擊敗劉璋,劉備選擇了中計。

很快劉備勢如破竹,終於拿下了涪城,劉備奪得涪城,便開始大搞慶功宴,劉備在慶功宴上喝過了頭,甚至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因為之前打的敗仗太多了

要知道當時劉備宴請群臣,酒宴上有許多將士,龐統如此頂撞劉備,這屬於以下犯上,在古代是大不敬的行為,嚴重的可以殺頭

劉備為了蠻會面子,便對龐統怒斥:"當年武王伐紂,取得商朝天下後,不也是前歌後舞嗎?你簡直是胡說八道,快給我滾出去!"

龐統回來後,好像沒事人一樣,繼續吃喝,劉備也當做什麼事也沒發生,繼續吃喝,宴會又恢復了之前的歡樂氣氛。

劉備想到許攸,便跟著想到曹操後來殺了許攸,但他不能明目張膽的殺龐統,畢竟大家都不會統一,於是故意給龐統設了一個局


人生客棧


主要是被各路不懂正史的小白網友給騙了。

網友說劉備最厲害的謀士是法正,最厲害的武將是魏延,還有最會用人的劉備。龐統一想,有這三個王者帶著,這不是躺贏嗎?打曹操還可能不好說,打劉璋這種青銅不是分分鐘嗎?

沒想到,那三個不是王者,也就黃金級。給劉備上,中,下三策,劉備不聽也就算了,可劉備不是對法正言聽計從嗎?怎麼法正也不幫忙說話,還是說中策就是法正選的?還有那個韓信級的魏延怎麼也不懂呢?

最後,龐統被隊友坑死。諸葛亮帶張飛,趙雲入川。


冰封三尺06


鳳雛龐統死於諸葛亮嫉妒之心  諸葛亮和龐統同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頂尖謀士,並稱為一“龍”一“鳳”。大隱士司馬徽曾誇讚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那麼他倆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別呢?劉備一度龍鳳兼得,為何還是沒安天下呢?  一、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就像劉備的異姓兄弟、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諸葛亮則是利用龐統對劉備的至忠,劉備對龐統的至愛,先動搖劉備之心,再滅掉龐統。兩位陰謀家就像是排球運動員,將球扣到對方兩個人的中間,迫使他們在互讓時出現失誤。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有個廣漢人彭羕向劉備密告說敵方有人要決涪江之水淹魏延、黃忠的前寨。還說:“罡星在西方,太白臨於此地,當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這一情報不但救了劉備數萬人性命,還斬了敵方主謀泠苞,化兇為吉。  那麼是誰製造了這命懸一線的險情呢?是劉備。川將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劉備偏要將他釋放。魏延說:“此人不可放回。若脫身一去,不復來矣。”玄德說:“吾以仁義待人,人不負我。”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陣地,在優勢尚未確立的攻堅時刻,竟能這樣不結合實際情況而濫施仁義,真是可笑至極。既然仁義都可以換仁義,還用得著逆取嗎?既然仁義可以換仁義,曹操怎麼沒給過你一寸土地呢?可見劉備已經從儒仁頹墮成了愚仁了,劉家的遺傳病發作了,不再是以前對付曹操時那個明辨真仁假義的玄德了。這次若不是彭羕幫忙,龐統必會功虧一簣。  剛剛化險為夷,諸葛亮卻派馬良送信說:“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已,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同一種星象,諸葛亮提出了第二種解釋。而龐統對諸葛亮的“善意”嗤之以鼻,又進一步提出第三種解釋:“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真正是一象三說。  三、龐統看透劉備,決意以死讓賢  龍、鳳的意見分歧讓劉備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愛龐統這位能力超強的謀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備決定退守荊州。第二天他還以自己的夢勸龐統說:“吾夜夢一神人,手執鐵棒擊吾右臂,覺來猶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來果敢不信邪的龐統哪裡受得了這種患得患失、軟弱無能的言行,只見他回答說:“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又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則致夢,何兇之有?統肝腦塗地,方稱本心。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說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貪功小人一般見識。不過就在龐統作這番慷慨陳詞之時,他的忠心急轉直下——不想再為劉備賣力。劉備現已愚仁愚義又愚信,全無可取之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屢屢出現的占星術,在羅貫中看來都是惑人的方術或者攻心術。彭羕是先分析了涪江的地理之後,怕劉備不信,才結合星象說話的。龐統則是將星象當成了提升必勝信念的心理暗示。如果占星真能卜知未來,諸葛亮和龐統為什麼就沒能預測到涪江的險情?他倆還不及彭羕了?  一般而言,《三國演義》中的謀士是很少起誓提到“死”或相關字眼的,一旦提到就可能有赴死的動機。比如郭嘉北伐時就對曹操說:“某感丞相大恩,雖死不能報萬一。”這裡的龐統與郭嘉一樣,也是內心意欲反主而表面故作忠義。而且他們都是在個人生死和國家前途之間選擇了後者。儘管郭嘉不知道劉備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但至少可以確定他的新儒家要領先於曹操的新法家。龐統亦然,儘管他也不太清楚諸葛亮今後的具體舉措,但至少可以肯定他的“儒法混”要高於劉備的新儒家,未來發展的空間更大。  由於龐統秉承忠義之德,從未作過篡奪天下的打算,所以他想讓位於孔明。只見龐統像一個自由體操運動員一樣,在前衝慣性太大而不能急停時,臨時來了個絕妙的“回籠”。  動作可分解為:  一、維護自己男兒和戰士的尊嚴,寧可馬革裹屍也不當逃兵。按說此時的龐統可以選擇引退,以保全性命,但他沒有這樣做。這也是他與劉備性格的最大區別。  二、為了不影響諸葛亮而將自己的死因略略推給劉備。為什麼他的馬“久乘,不曾如此”卻突然前失蹄呢?難道他也開始起疑、怕死,情緒影響到馬了?非也!他是看到劉備迷信這些,所以也玩了個自己將自己掀下來的戲法,以促使劉備為關心他而與他換馬。騎上劉備的白馬之後不但死得快,還可以將過失歸於劉備。這樣劉備也就不會遷怒孔明瞭,他夢見神人擊臂即表明潛意識有點懷疑孔明,只有孔明才是他心中的神人啊。  三、他選擇死在“落鳳坡”則又是反過來安慰宿命的劉備:我是命裡該死,你也不必過分自責喲。四、龐統為什麼要反覆揭露諸葛亮的來信是出自妒忌呢?為什麼在樹木叢雜的小路上行軍,卻將魏延遠遠地安排在前隊呢?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守在更危險的後隊有什麼作用?貼著魏延走不行嗎?  原來,龐統是要用這一顯著的行陣破綻向同行諸葛亮表明:我是心甘情願讓功、讓位與你,並非屈死在你的手中,更不是不識你的險惡居心。  由此可見,孔明的確不是龐統之死的直接責任人,如果真要說其中有什麼關聯,那就是孔明先發射了一枚遠程攻心導彈,但龐統隨即作出了精準攔截。  導彈真正的作用在於讓龐統發覺了劉備愚仁愚義之外的怯懦和愚信,進而堅定了他反主的決心——龐統便應著彈聲假摔了。  事實上,像龐統這種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超級謀士如果不是想自殺,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謀士也難。即便不能取勝,也能自保性命,還何況是個無名川將張任。例如諸葛亮在比他高兩檔的司馬懿面前也總能逃逸。 誰能想到,亂箭穿胸、肝腦塗地的窩囊死相竟然是一代鳳雛精心策劃的自殺方式,世間還有比這更能彰顯大智若愚、捨生取義的行為語言嗎?  毫無疑問,龐統是當時唯一有才華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卻在黎明到來之前毅然將接力棒傳給了才識低一等,志向高一籌的孔明。 羅貫中的“宿命迴護”手段可謂地道,表面上看,星象的三種解釋最後似乎都應驗了,其實都是人為操縱。  所以,現代人不必再對星象好奇!  四、孔明以同樣的姿態修復自己,成全司馬天下 英雄所見略同,孔明又何嘗不能重新認識同窗好友龐統的寬闊胸懷,只見他剛剛擦乾眼淚就開足馬力進川,同時也邁出了反劉的實質性步伐:調走張飛和趙雲,只留關羽一人守荊州,以從關羽開始打斷劉備的兄弟鏈。  諸葛亮最終不但沒有辜負龐統的期望,先後滅掉了劉璋、劉備,還在西川實施了較劉漢“仁”政先進的“儒法混”新政。  而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後來在碰到同樣進退兩難的困境時,也仿效龐統選擇了理智讓賢:明忠蜀漢,暗降司馬懿。又果斷交出了校友團隊中的最後一棒。(孔明究竟如何修復自己的人格,詳見《破解之“三國五方”結構》) 諸多謀士,從郭嘉到程昱,從徐庶到諸葛亮,到龐統,特長和價值觀或許各有差別,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兒——不退縮、不逞強,只求生命無怨無悔、縱情燃燒!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疑惑,劉備得了一龍一鳳怎麼仍舊沒安天下?原來他只摸到了鳳毛龍角,從來就沒有真正得到過他們。惟有司馬昭具備乘龍駕鳳的能力,還記得鄧艾結結巴巴說的“鳳兮鳳兮,故是一鳳”嗎?還記得鍾會在定軍山感應諸葛亮顯聖嗎?此即指明鄧艾是龐統式的鳳,鍾會是孔明式的龍,也同樣是一忠一逆。誠所謂:龍鳳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月夜luck


千里馬得遇伯樂之恩的回報


鄉野真人


龐統之死是一個意外,跟劉備並沒有關係,如果非要歸咎於劉備,那麼就要怪劉備太虛偽,為什麼這樣說呢?這要從龐統為劉備統一大業規劃藍圖,獻上的三條計策說起。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者兼得,卻並沒有安天下,何也?

究其原因,第一是因為鳳雛死得太早,第二是因為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執意要替關羽報仇而伐吳,致使夷陵之敗而元氣大傷。

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採納諸葛亮的計策輕易取得了荊州,為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然而鳳雛加入隊伍之後,認為光憑一個荊州就想三分天下根本不夠,至少還要取得益州和漢中,因此極力勸說劉備謀取益州。

當時的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同為宗室兄弟,關係不錯,劉備擔心攻取益州會對自己名聲不利。龐統卻認為身處亂世,有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典型的“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如果這也要名聲,那也要名聲,名聲有了,地盤卻沒有了,沒有地盤就一事無成,有名聲也沒用。攻取益州現在就是一個好機會,劉璋的益州被夾在曹魏和孫權之間,很難有所發展,遲早要被別人搶去,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家兄弟拿來以圖霸業,你心裡實在過意不去,以後再封一塊地方給劉璋就是了。

不得不說,龐統這樣的謀士真是不可多得,不僅給劉備的雄圖霸業規劃了藍圖,連他心裡那點小虛偽都照顧到了。自比周公的曹操表示:這樣的謀士給我來一打(開個玩笑)。

謀取益州,龐統獻上了上、中、下三條計策,其中上策過於直接,像劉備這樣的偽君子是不好意思用的;中策雖然麻煩一點,好歹有那麼一絲絲蒼白無力的興兵藉口;下策見效太慢,劉備等不起,又怕夜長夢多。劉備左右權衡、唉聲嘆氣、半推半就、勉為其難……就……中策。

龐統就是執行這條中策的時候,途經雒城,中箭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後來這個地方因此被命名為“落鳳坡”。

意外要發生,誰也無法預料,但是如果劉備選擇的是上策,或許龐統就不會犧牲了吧,這也是劉備自己作的,為了一點點虛偽的名聲而失去了一名重要的謀士,不知道他心裡有沒有些許後悔。

也有人持另外一些見解,認為龐統就是劉備故意派出去送死的,那樣就有藉口興兵討伐劉璋了。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第一劉備不是神,他無法預料龐統會遭到埋伏;第二劉備要找藉口,將有很多方法,犯不著去損失這樣一名重要的謀士,這是虧本的買賣。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秦曰漢雲


龐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為何?

一、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龐統遇上劉備前並不得志,作為文人,自己的才華無處施展是最大的悲哀。遇到了劉備後,因其相貌醜露未得重用。後來是張飛發現了他的才能,才有了劉備贈送的盧,從而感動了龐統。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大概也不過如此。

二、讓劉備師出有名,可以名正言順的攻下西川。

劉備的仁義使得攻取西川遙遙無期,恰逢劉璋與劉備產生嫌隙,劉璋在劉備返回途中伏兵欲殺之。龐統得知後覺得時機已到,便讓敵軍以為自己是劉備,在落鳳坡中箭而亡。這便讓劉備有了攻取西川的理由,天下無人敢擋。

龐統用生命給了劉備機會,同時也是感謝劉備給自己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