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明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也是民間常說的“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很多父母不願意和孩子多說,覺得關於逝者、死亡等話題太過沉重,不知該如何與孩子解釋。


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死亡教育應該是通過最親密信賴的人——父母口口相傳、娓娓道來,這樣比孩子自己通過其他途徑進行猜測理解要更靠譜一些。


清明節不應該只有“悲傷”一種色彩,正因為感念先人,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與親人朋友度過的時光。


今天分享給大家一些關於清明節的小知識,爸爸媽媽們可以通過科普的形式給孩子解釋清明節的由來,不僅漲知識,孩子還會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貴以及愛的意義。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一、何為“清明”?


清明節的名字,取自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氣。


為什麼稱這個時候為清明呢?古人有云: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


清明,指的是清澈、明淨的意思。清明節前後大地回暖、南方很多地區都有降水天氣,綠樹發芽,草木生春,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十分通透,所以被稱之為“清明”。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二、清明節是怎樣誕生的?


說到清明節的祭掃活動,不得不提到另一個節日:寒食節。


可能許多家長聽著耳熟。寒食節和清明節一般相差一、兩天左右,是我國古代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後,返回晉國登基稱王,大賞功臣。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其中一個功臣名叫介子推,他對晉文公有救命之恩,卻淡泊名利,對一些貪圖富貴的小人十分看不慣,不願意接受封官,也不願意接受賞賜,帶著老母親隱居在深山老林不出來。


有人寫詩給晉文公,說這個介子推現在過得很貧苦,讓晉文公感覺很羞愧,覺得自己忘恩負義,必須要給介子推一些賞賜才能心安。


不過,這個晉國國君也是個“驢脾氣”,不慎聽取了小人的讒言,見介子推執拗不肯出山,竟然用放火燒山這種辦法逼其出來。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沒想到,介子推和老母親沒有因為放火而逃出來,反而死在了山裡面。


做錯事的晉文公十分懊悔,追封介子推之後把這一天定為“寒食日”,大家不能開火做飯,需要吃冷食,以緬懷不幸死於火災的介子推母子。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逐漸的,人們也開始在寒食節這一天祭拜自己家故去的先人,這樣的傳統一直持續到了明清時代,才開始被清明節所取代。


可以說,寒食節的由來,就是清明節祭掃習俗的形成原因。


三、清明節除了祭掃還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春遊踏青”。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豐子愷畫 | 踏青挑菜


根據民俗專家的研究,在清明節這一天踏青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朝。因為在古代,墳墓通常建在遠離城鎮村莊的郊外山坡上,那個時候交通條件不便,去一趟算是出遠門了。


由於路程較遠,出發時人們會帶一些乾糧食物,祭掃完畢之後進行一個冷餐的野餐,休憩。後來又發展出盪鞦韆、放風箏、蹴鞠、馬球等娛樂項目。


所以,清明節的祭掃活動雖然是一項比較嚴肅的活動,但不代表這個節日是過度傷感的,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一樣可以感受春天的美好。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豐子愷畫 | 清明


四、如何向孩子解釋祭掃行為?


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地方停止或限制祭掃活動。當然,無論我們今天是否要出門祭掃,這是一個和孩子溝通的好機會。


每年掃墓,都會有一些家庭刻意迴避孩子,不帶孩子去祭掃。


一方面是覺得死亡的話題太過沉重,怕孩子知道什麼後會有不好的感受;另一方面是擔心孩子童言無忌,在祭掃過程中問出什麼“尷尬”問題,不夠嚴肅。


事實上,讓孩子參與到祭祖掃墓的活動中來更有意義。因為祭掃本身是一種尊重生命、寄託深厚感情的行為,會讓孩子明白,即便我們親近的人生命走到了盡頭,肉體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但他們還活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記憶中還有他們的存在。


如果有機會去掃墓的話,可以手把手帶著孩子一起去花市買鮮花,給孩子講一講要去祭拜的故人,引導孩子將花莊重地奉上。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五、清明節如何過,父母的態度是最重要的


中國人對“死”這個話題比較忌諱,無論是有親戚朋友不幸離世,還是家裡的小貓小狗壽終正寢,孩子都會問:“發生什麼了?什麼是死?死了去哪了?我會死嗎?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死?”


被問到這樣的話題,很多家長恨不得把孩子嘴封起來,要麼讓孩子不要說,說“這是不禮貌的話”;要麼訓斥幾句,讓孩子記住不要在外人面前亂說,等等。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對死亡有恐懼,這很正常。但是不要將過分的恐懼傳達給孩子。在死亡問題上的諱莫如深,其實就是一種過度恐懼的體現。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雖然孩子可能不明白你為什麼害怕、生氣,但TA能通過你的語氣、面部表情感受到你的恐懼和焦慮。


當我們被問及“人死了會怎麼樣”之類的話,不妨這樣跟孩子說:


我們每個人都會死,就像大樹有生命的期限、小狗有生命的期限。期限到了,所有生命都會步入死亡。人死了,意味著身體不能再繼續使用了,生命會從世界上消失,我們無法再和死去的人生活在一起。


但是不要害怕,雖然我們不知道會如何死去、什麼時候死去,但無論生與死,爸爸媽媽都會一直一直愛著你,你也會一直一直愛著我們,愛是不會隨著生命逝去而終結的。


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一直在想我們為什麼要過清明節。


尤其是今年經歷過疫情之後,深感生死無常,人類的生命實在很脆弱。但同時我又意識到,正是直視了死亡帶給我們的這份恐懼,才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死亡,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你承認與否,它始終在生命的終點等待著所有人。這很悲傷,孩子總有一天感受這樣的悲傷。


那時候,我們一定不希望孩子無力承受這份悲痛。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因為我們愛你,你愛我們,所以我們永遠活在彼此的心中,愛不會消退。


今年清明節:父母和孩子聊一聊這些清明節習俗與知識,很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